2021年3月29日

論一夫一妻婚姻制度

 

  本週文本的關鍵在於現行的傳統一夫一妻婚姻制度是有問題的,不論是在違反生理本能還是照顧的面向上。要一個人一生只愛一個人終生不渝其實是很反生理本能的,這是受到浪漫愛的框架-腳本都是找到真命天子/女,並與其共度一生-所限制,因此「外遇」就應運而生,而婚姻既然由國家所承認,國家將會賦予夫妻特殊的權利義務,是只有擁有傳統式婚姻才能得到的,倘若無法擁有的,就沒有該權利義務,因此,國家承認之親密關係的結合範圍應當再更寬廣,才不會把部分的人排除在外,而且若國家正視每個人在建立親密關係有不同的需求上,「外遇」一詞也將不復存在,因為該詞是在一夫一妻脈絡下才會出現的現象。如果大家都能按己所需組成國家所承認的親密關係,何來外遇之說?

 

  現行婚姻制度其實跟資本主義的壓迫相當相似,例如說勞動時數也相當長,且每天面對同一個人的生活令人疲倦,將會導致不想回家面對一樣的事情跟配偶,寧願在職場加班。一夫一妻制其實也是資本主義陰謀,如果進行大家都恣意進行性行為,代替購物的話將會造成經濟停滯,所以專偶制度就會讓人從性慾轉移目標到物慾上。且一夫一妻制造成的身體心靈壓迫,以及公權力因此難以介入私領域,都無不揭示了一夫一妻制是有問題的。我們的想像被一夫一妻制綁住,無法想像其它模樣,而Marriage-Free State就講述了親密關係的多元可能性,現在傳統婚姻是為了「狀態」,事實上可能有名無實,因為只要戶政事務所登記一下就好,因此作者重視實質上的有親密關係才能結婚,而且結婚制度應當因人而異,不一定一男一女,也不是只有愛情才能建立婚姻,如此可以賦予更多沒有獲得愛情的人權利,也能同時免除傳統婚姻下捆綁的義務,現行的婚姻體制,是想參與的才加入,但作者主張的Marriage-Free State基本涵蓋所有人,如果不想參與這制度才退出。

 

2021年3月11日

維基百科快速入門 (簡明版規則)

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有一門課季風亞洲史的老師想要在課堂中推行歷史實作:編輯維基百科,而我剛好就是在維基深耕多年的維基人,就與老師、助教合作在課堂上教學如何編寫維基百科,為了方便同學以後有文字檔查照,架構皆與PPT相同

編輯方式因為所有維基都適用,所以我想要拆開來講,因為其實有很多的維基網站,他們都是使用一個「維基系統」,也就是多人協作撰寫文章的共筆系統,而維基百科只是其中但也是最有名的一個,因此本篇文章主講的是「維基百科」這個維基站本身的相關規定,畢竟老師說要搞清楚遊戲規則,寫出來的條目才能在維基百科裡面存活


先從對維基百科的印象起頭吧,應該大家都有聽過

1.你可以更改任何人寫的東西;任何人也可以改你寫的東西

2.所以報告老師總說不可以當作引用來源 (因為上面這個特性,讓它變得不準確可靠)

維基百科似乎在學術界有比較負面的印象,但它又是很多人查詢未知知識的救星。剛好最近志祺七七也有做關於維基百科的影片,可以把它當作入門~

不過本門課程居然反過來,是把維基百科當作課程的作業 (不再是作業抄維基囉~),因為維基百科也可以是歷史實作的領域,貢獻歷史知識也是為維基百科盡一份心力,像成大歷史系在109學年上學期就有一堂課用維基百科當作治史的成果發表。歷史系學生在被嗆「遲早被維基百科取代」後,居然反而自己去編輯維基百科,實在有趣XD




基本概念與原則

2021年3月8日

再論性別問題

睽違一年,繼〈論性別問題〉後,再度完成了一篇!部分舉例經驗、文句與上篇文章相同,但此文更深入的提到我的個人經驗 

       我對性別有關的議題一直都很敏感,但是這是為什麼而起的呢?因為我小時候就有注意到一件事並對此感到疑惑:為什麼男生就該有男生的樣子,女生就該有女生的樣子?每次只要長輩因為我是男生就要我怎樣怎樣 (應該要有什麼舉止、應該要做什麼之類的),我都會覺得很不快,也許是一種叛逆或反動吧。我當然知道男女生的身體構造不同,但無法理解其與男女生要有不同表現的因果關係,因此就想到為什麼我們要分成男生女生?像是排隊是男生一排女生一排,座號也是男生一區女生一區,是比較方便管理嗎?為什麼男生和女生之間總要劃分楚河漢界 ?例如男女有接觸總會被揶揄「齁~男生愛女生」,或是老師在分組時,常常會設計成男女對抗賽,自動把男生和女生分成兩組 (而且這種情況在各種場合也很常見,如綜藝節目),一副就是同性別的人會比較團結的模樣,我想這可能就是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最讓我百思不解的就是,幼稚園時大家不都在一起玩的嗎?上了國小後「性別意識」起來後就開始男女互不接觸?這是自然形成的還是社會造成的?我想應該不會有長輩對國小生灌輸「男女收受不親」的觀念吧?是自動學習大人的嗎?令人意外的是,這種事情是我在國小時就在好奇的 (用思考好像太誇張了),莫非我的性別之眼這麼早就開啟了?

 

然後國小時讓我最不高興的事情有兩個,就是老師對男生的連坐法跟體育課對男生要求比較高。因為大多數男生都很頑皮,所以老師會有這種既定印象是正常的,至於連坐法可能是老師覺得男生們之間本來就該互相監督,所以一起處分實屬合理。然而問題是我跟那些男生根本不熟是要監督什麼?老師都把男生當成不乖的孩子而忽略個體差異,所以我這個乖小孩都只能被視為是他們不乖的那一群。甚至會有老師直接認為女生比較乖而偏心女生,如果真的要偏心的話,應該是要偏心乖的學生而非特定性別才對。體育課的部分是因為男性的體能普遍較女性好,但能因為這樣忽略個體差異,像我,體能差的生理男性,體育永遠分數都低到不及格或低空飛過,同樣成績放在女生標準就是正常合格,每次我都覺得不公平,為什麼要我把體能練到這麼高才可以呢?如果我就是做不到呢?難道所有男性都應該要能夠做到這麼好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男性?體能不足跟性別真的有正相關嗎?體育課的成績評量真的要用性別當作分類標準嗎?我想這問題應該早就吵了很久,在體育界也會牽涉到比賽公平的問題,可能為了那些頂尖表現的人,要繼續維持這種架構應該也是在所難免的。以上兩點都是肇因於「兩性分類」的緣故,如果人沒有分性別,就不會出現偏心、處罰特定性別,還有體能檢測時標準不同,也不會出現兩種群體互不接觸。但人類學導論老師林浩立說這是不可能避免的,因為所有文化都出現了兩性分類的現象,因為生殖器造成繁衍後代角色的不同這是最原始人類就能發現的不同,因此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此分類。所以「去性別化」只有可能發生在已經擺脫自然並社會化的人類身上,有趣的是,兩性分類確實是奠基於自然,但社會塑造了它,但現在又需要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人類來開啟去性別化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