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日

新竹市免費公車 2020年8月11日走入歷史

 曾幾何時,新竹市擁有非常多條免費公車,詳情可以見這篇文章,但都陸陸續續停駛光了,還沒停駛的,就改收費。

第一批次是新竹客運,2020年1月22日起71、72、73、世博3號、世博5號均改為收費 (就是竹塹小巴、世博館接駁車剩下的殘餘路線),也代表竹客2010開始逐漸開辦的所有的免費公車都改為收費,不然就是停駛了。http://www.hcbus.com.tw/big5/news_in.asp?id=408&page=
天文社去山上看星星後一開始搭乘世博3離開清大,看到這消息還以為是要停駛 嚇死我了
(我在山上時總覺得這樣長時間3天與外界斷了聯繫,山下會不會發生了什麼大事,還真的有

因為它免費,所以我平常上下學都搭它的說,這下變得跟藍1無異了....



2022年11月24日

論歷史如實直書

 如實直書一直是我認為的歷史,認為這有什麼難的?例如說像我有在編輯維基百科,先前才剛撰寫完了陽明交大的合校歷程部分,因為我都是去查詢合校過程中的新聞或公告等重要事件,再按照日期去寫發生了什麼事情,就是大事記年表那一種的,那年表本身沒有什麼含義,但我都覺得這也是做歷史的一種,那如果歷史書寫是這樣子的話,不就達到了如實直書嗎?


只是即使書寫當下沒有摻入個人主觀,在選擇時就已經不客觀,像是新聞看似如實直書的表現(只是他呈現的是現在的時事而非過去的歷史,不過道理是一樣的),但在取材、選擇什麼東西來報導時就已經有主觀的成分在裡面了。因此做歷史也是一樣,在選擇要寫什麼時期時就已經有主觀選擇,就更別說要挑選那些事件來寫,光是這樣就能夠讓描述這個事件不客觀了。

2022年11月22日

性別與法律

 「社會這樣就算了,法律不該不公」,男性主導的執政者會把社會傳統規範重複性的放在制度中,也沒有發現問題,所以這才是有面臨到問題的女性要參政、任領導管理層的最大原因,因為女性才會比較容易發現自己所處的困境。有人可能會說,「以前會這樣做總是有道理的」,那麼就要去想道理在哪?不能改嗎?以前的人怎麼做我們就非得照做?「不可能打破祖先留下的的基業,是因為以前都這樣,是祖先傳下來也不是我們訂的,所以我們絕對沒有歧視女性」,我看了都會嗤之以鼻。


當然社會的改變很難,不過,至少不分男女一律平等是國家法律所信奉的價值觀,女生想要爭取權益,要記得法律是站在妳這邊的,只是當然免不了異樣的眼光跟輿論。


改變要從根做起,給小孩也可以給符合現代教育的家庭觀念,這樣就不怕「因為跟我們(多數)不一樣」而產生的霸凌。雖然我也是覺得這種因為是比較少數、比較「奇怪」、「不正常」的人會被針對、霸凌的這種排除異己的現象很病態就是了,迄今不知為什麼會這樣。我也贊同長輩觀念非常重要,老一輩的人確實容易用「我哪有看過其他人如何如何」來反對比較平等進步的思想。多數不代表就是「正常」,非得照做不可,少數也是合法的(母姓、女性繼承、主祭),應該要接受。

2022年11月21日

論基改食品標示

基改食物要標示,是因為有些民眾對基改有疑慮,希望不要吃到基改食品,才會出現此種請求。然而倘若基改沒有特別危險,為何還需要特別標示出來呢?如果教育大眾讓大家都正確了解基改不危險,就會自願去選購基改食品。如果發展到如此地步,其實也不用特別耗費成本去標示了吧。但我認為,這世界每個人的信條都不同,像也有人會因為宗教而須要吃「清真食品」認證或「全素」的食物 (這些食品也需要花額外成本去標示),雖然看起來在實際層面上沒有什麼意義,但在心靈上也許有人就是抗拒基改,認為不自然 (當然也沒什麼食物是自然的)而不想吃,那也是個人的選擇,不過麻煩的是就是會製造社會成本,可是清真食品不也是嗎?豬肉或不合教義宰殺的動物,跟一般動物有何差別?豬肉也是好食物,為什麼不吃呢?如果吃素是不殺生,難道植物就沒有生命嗎?所以人這種「不理性」的動物,都有很多不太科學、情感上的執著。當然也可以說為了大家好,就取消基改跟非基改的分別,讓健康又好的基改食品在市場公平競爭 (不說它是基改,只說其營養價值),但這就會落入「政府隱瞞、獨裁」的問題。像我小時候幻想出一個小故事,就是當人類有複製機後 (這當然不符合職能守恆定律,在這邊先忽略),食物都能用複製的,再也不用耗費飼料、肥料去養育種植大量的動植物,也能確保糧食充足,對環保很好,但就出現了「是否該標示這是複製出來的,而不是自然、真的」「複製機複製出來的食物不會有危害嗎?」經過科學家甚至美食評論家鑑定確認100%相同後,全球才逐漸禁止傳統養殖業的運作 (因為其排放的溫室氣體很大量,對環境影響甚鉅,為此發明的首要整治對象),漸進用複製肉取代「真」肉。這也跟基改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就是處在這種過渡期,如果基改真的較好,甚至可以淘汰非基改食物,就跟我講的複製肉取代真肉一樣,不過當然可以不用做到這麼絕,能讓民眾接受基改就已不錯。無奈目前立法不是專家進行,而是「民意」,而民意又未接受正確資訊,使得法律推動不可能朝向不汙名化基改的方向前進。我覺得在現況之下,不用特地標示基改,但可以在「原料/成分」中註明「基因改造」,讓未「開明」的民眾仍可挑掉基改來選購,並同時推動正確教育,讓更多人願意接受基改,最終目標就是要達到基改不用特別寫出來「基因改造食品」也能販售,我所提的只是過渡期的折衷之道。 

2022年11月19日

新竹市馬偕醫院天橋

馬偕隔壁的綠園道要善用空間興建停車場,與此同時又要拆天橋了
可能是因為天橋年久,修繕維護要錢,乾脆拆掉
(不然這天橋是有電梯的,理論上不該有「非無障礙」的問題:之前不少天橋是以非對所有族群友善為由拆除
蓋地下停車場的同時,也興建地下道連通到醫院,取代天橋之功能

2021/1/28拍攝遺照
2022年6月開始拆天橋,同時封閉水源街







 

2022年11月17日

論新媒體

本部分的新媒體、唱片/流行音樂、影像、副刊/雜誌、性/別等主題,網羅了台灣的各種文化面向,而且似乎都是跟「再現」有關,新媒體呈現出社會的問題,流行音樂多少反映了當代的氛圍(才會被消費者買單嘛),影像的揀選有特定的意圖,副刊/雜誌記錄下了當時的社會,性/別則是本部分中我覺得最匪夷所思的部分,與其他主題似乎不太契合,但真的也是蠻重要的,我也知道這是老師有所研究跟關心的領域,如果把它也納入,也可以說是這些都是台灣的「社會」。


依照這些主題的特性,我想我可以分成「紀錄呈現」、「文化歷史」跟「性別」來討論。新媒體跟影像都是在記錄、描寫一項東西,現在在網路上的個人都可以是策展者,而且記錄事件在這人手一機的時代實在是太過方便了,不然來看看過去如果要記錄1980年代的社會運動,要有攝影機、照相機才行,而且還是底片相機,在取得上就不見得是人人都有,且如果要刊登、放送能夠透過的管道與媒介也不多。而時至今日,要記錄、散播資訊、畫面實在是太過方便了,想要呈現出特定的內容為世人所知也不再困難了,不過我都這麼說了,就代表影像即使記錄下真實,還是有可能只會呈現特定的意圖,所以才會有「this is media」這張梗圖,不一定是媒體,新媒體,也就是我們個人也是可能會發生的。文化歷史的部分可在流行音樂跟副刊/雜誌窺見,台灣的音樂變化很多,所以也造就了不同時代的回憶,而且音樂也是可以表達出特定意涵、情緒跟傳達訊息的,不過雖然一直在改變,這至少是現在都還存在的,只是媒介改變了而已,不像雜誌就有點可憐了,看起來就真的有點時代的眼淚了,似乎到現在發展就此「中斷」了。最後性別,性別的發展也是有它一定的脈絡,不是大家所想亙古不變的,因為它是人類社會奠基於生理上的差異建構出來的,那既然是人類創造,那就是文化啦,所以性別會怎麼運作,家庭跟親密關係的模式等,種種都是跟文化有關,不過上一世紀至今變化較迅速倒是真的,其過程也是值得了解,才知道現在的情況是怎麼來的。

2022年11月15日

元寶公司

 之前就有因為要蒐集新竹市中華路上的公車亭,有拍了沿路的公車站,當時就有注意到「元寶公司」這一站,但當時並沒有多想,只覺得這公司的名字還真特別 (PS 新竹市公車11路/11甲也有「金元寶」一站在延平路)

因為看了小地鼠寫的這篇文章,才發現原來元寶公司是一個這麼有歷史脈絡的站名,而且還有我最喜歡的歷史遺跡,就在站牌不遠處!我之前去居然完全沒有注意到,所以我2022/10/23再度造訪此站,去拍攝這遺跡

看來苗栗客運真的透過站名保存下了不少古「地名」,不過像是金正順診所終究還是改名了,我反而覺得苗客是不是改站名比較勤的呀,最近頭份也有3站改名:https://www.mlbus.com.tw/bulletin_detail.php?id=382



這裡僅有苗栗客運會經過

2022年11月13日

淺談魏晉南北朝

 我對魏晉南北朝的見解可以先從其名稱說起,之前在國高中時我就覺得三國兩晉南北朝我覺得比魏晉南北朝好,因為就不會讓魏變成僅是三國時代的代表,無法彰顯該時的三國鼎立-即便是最後勝出的,史家也以之為正統-,不過重點還是要朗朗上口,所以才把晉改成兩晉,也能凸顯晉朝是有分期的,這還是題外話啦,不過會有這個問題正是顯示出了這段時期的一個大問題:混亂,同學在報告形容這個時代時,也只有混亂這個詞可講,不斷重複強調了好幾次。在這種世局下,應該要挑選哪一些作為這段時間的代表真的也是相當困難,不知道當初如何確立這時期要這樣叫的。例如五胡十六國其實也不是十六個國家而已,北朝跟南朝也不是完全一樣的時間,只是大致呈現一個對峙的樣貌,總歸就是一個「亂」字,很多人對這時代的印象就是混亂,混亂就是難以理解跟研究,因為歷史就是要有條理,沒有條理也很難敘述出一個故事。所以著重政治史的中學課本也是大致就帶過去了,現行課綱更是打算直接跳過去這些過於瑣碎的朝代更迭,類似我們看西洋史的概念,亂世不太會有人關心跟深入探討,因為一旦深入就要了解太多。所以這也可能是分裂被賦予負面印象的原因之一,當然在中華文化下還有更重大的原因:大一統的觀念。

 

2022年11月9日

論性別角色-從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出發

  啟蒙運動是過往歷史課上一定會學到的內容,但從未提過女性主義,或曰女權的部分,所以一開始很意外這些啟蒙哲士身為男性居然曾經有提出支持女性的言論,例如說為人熟知的洛克跟盧梭,都有質疑男性統治正當性,提出父權對女性壓迫,男性既然統治女性,女性應當有權利做出對應,畢竟他們是自由主義者,這種的類比跟人民對政府的反抗是相同的:政府的組成需要人民的同意,若政府所為有違背於人民,人民有權推翻之。不過尷尬的是,人要有權利必須付出勞力,但當時的女性只能在家,不能工作,沒有付出勞力,但當時婦女沒有機會從事勞動(受性別分工限制), 為當時難解、突破之情形,當然以今日來看這沒有什麼困難的。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的一點是:為什麼不能女統治男呢?可能這種想法在當時實在太過推翻性,而且這是結構性的問題,當時限制能參政者只有白人中產階級的男性,是因為認為其他類的人沒有能力進行政治參與,因為他們不懂政治。那麼,不懂政治的原因在哪呢?

  這又可以回到為何兩位哲士沒有想到突破性觀點,因為他們畢竟是男性,有著「性別盲」,例如盧梭《愛彌兒》看似是一本好書(就我以前認知,是教育小孩的方法),但才知道裡面埋藏了濃厚的刻板印象、社會角色,女性要被教育成取悅男人、對其溫順,以成為賢妻良母為目標,才算是對女孩「教育成功」。社會化順便灌輸社會性別,特定性別就應該要做「該做的事情」,所以Olympe de Gouges在當時可以被說是「教育失敗」,因為她的主張被說是「不守女性本分」、「太愛管政治」,這就顯示了女性不應該參與政治,一來是沒有受過相關教育(那是給男孩學的),所以「沒有」理性思維(不合乎啟蒙運動的核心精神),再來就是不符合社會分工:女人就應該好好待在家裡。

2022年11月4日

清華大學小吃部 (2011~2021)

我是2019年入學的,小吃部的模樣跟我最後一次到清大-小六時 (2013年)長的完全一樣
但沒想到在2021年居然聽說要大改造,但仔細想了之後,才發現其實小吃部以前可能也改造過,所以改造其實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可能約莫10年就要來一次

小時候有到過清大,當時有一家「水果部」的店 ,但後來我六年級國小老師帶我們到清大走路踏青時,我發現完全找不到這一家,而且裡面也長的很不像,我不禁懷疑小時候去的並不是清華大學小吃部,後來

 根據此文https://issuu.com/nthudmcc/docs/observe_nthu_vol.01/s/14886\,小吃部在2011年重新整修,故六年級我看到的就是這一版本 (2011~2021)的小吃部,小時候的那個也是小吃部,主不過是上一個版本。  https://howcheng.pixnet.net/blog/post/28203865-清華大學回憶之旅(一)-by-sony-nex-5 跟 https://coenthu.pixnet.net/blog/post/23297884 保存下了上一版本 (2011以前)的小吃部 

所以我也要來幫忙記錄下這一版本的小吃部才行!

因為聽說是要大改造,看設計圖是要改得像交大二餐這麼炫炮的風格, 所以我可是四面八方都有拍 (照片都是在2020.12、2021.01拍攝)

店家,以前會加註這是什麼類型的店,就算撤櫃,也是可以進駐性質相似的

2022年11月2日

清大校巴路線因教育學院工程異動模式

 [本文同步發布至Dcard清大板、FB清交交流版]

因為南校區有一大堆工程,尤其是南門停車場可是兩面包夾,不免受到影響

https://youtu.be/hPc_nshrLXw

在2021年其實也有發生過,文末會再講古

不過後半部我都是在講古,不是這麼重要,當故事看就好,真正關鍵的資訊只有前半段而已XD


https://affairs.site.nthu.edu.tw/p/406-1165-237767,r1065.php?Lang=zh-tw





注意!這時刻表只會施行這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