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2日

論教育場域中的性別

 

陽剛:為本週三篇文本串連起的最大關鍵字,是一種在傳統上被認為是生理男性應該會具有的一種氣質。像是能夠在理科實驗室中熬夜、表現強勢的領導風格,因為實驗室有很多東西是不能出差錯的,所以陰柔氣質無法塑造出這種上對下的權力關係。可是女性也可以展現陽剛氣質,就跟〈看我多陽剛!舉止像男孩的女孩〉文本中所提及的一樣,所以令我不解的是,為什麼會把陽剛=男性呢?在實驗室場域中的女性,往往被視為(應該)陰柔,所以她們的陽剛似乎是故意營造出來要迎合的?如之前課堂上一位來自理科的女同學說的,還會為了不要被排擠而一起看A片之類的。所以如果有一個原本就是陽剛的女性呢?結果反而被稱為「男人婆」、「不像女生」?怎麼感覺男性們這麼難伺候,不管陰柔還是陽剛都會有意見。

 

工程:我不熟悉這個領域,可是〈工程實驗室的陽剛化及穩定機制〉讓我窺見了這個場域中隱藏的性別問題。在我的認知中,理科就是很理性、爆肝、很多生理男性的地方,這在文本中也有提及,要具備能夠操作儀器的能力,而且要能夠有體力熬夜,再加上我沒有想過的:要有能抵抗毒物的身體。最後一點最讓我匪夷所思,難道生理男性的身體就比較能抵抗毒物?是有什麼魔力嗎?文本將此歸因於生理構造,這點與熬夜相同,雖然我在兩次升學大考前也聽過老師說女生體力比較差,念書會比較吃力,所以要多運動培養體力(我認同每個月會有一次的生理期身體狀態會大幅減弱,但應不至於嚴重影響整體能力)。接著,文本中有提出男性多的地方會有一種虧文化, 這也是被陽剛制約,因為表達關心是陰柔的表現,所以改用開玩笑的玩鬧方式,所以難怪我以前小時候就一直不解男生怎麼這麼愛這種玩鬧式的貶低他人,原來是由此而致,所以群體中的異類:女性就會變成經常被虧的對象。我們可以說是女性「誤闖」了這一個陽剛領域嗎,那陰柔男性又該怎麼辦呢?喜歡理科,就一定要具備陽剛氣質嗎?科目跟性別氣質有直接關係嗎?如果以理科很多的生理男性多為陽剛的話,那我想是的,同時也出現了,因為女生少,沒有接觸過真正(陰柔)的女性,對女性有物化傾向的想像,這邊又帶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要乾脆找同領域的女性呢?因為她們是男人婆嗎?還是陽剛跟陽剛是不能結合的?可是如果陽剛配陰柔,勢必又遇到科目跟性別氣質的直接關係,所以都要向外找,例如文、社、法、商學院,可是背景不同,也不易了解對方,不同場域的人相遇了要如何共處呢?

 

原住民:我們或許可以說女性誤闖了陽剛領域,但如果是陰柔男性的話呢?則是被要求要待在陽剛領域並轉變成該種氣質。在我的印象中,原住民性別分工非常強烈,男打獵,女紡織的形象已經深植我心,之前在閱讀刻劃原住民文化很深的小說《樂土》中就深深的感受到他們的性別框架好像比漢人還來的重,例如要打獵才能成為真男人、獵場是女人不能接近等。可想而知在他們的教育跟部落社會下一定會有很強烈的性別與氣質劃分,不然如果一個陰柔的生理男性無法成為獵人,這像話嗎?如果一個陽剛的生理女性不乖乖織布,一直想去獵場,這是被允許的嗎?所以為什麼很少聽聞原住民社會中出現打破傳統框架的同志,我想應該就是因為在那種風氣下,會自願或被迫壓抑這種不同性別氣質的展現。可是如果陽剛氣質/男子氣概是身為生理男性應當就可以展現出來的,何苦還需要壓迫才能激發出呢?


(註:本文是我大學性別學導論的作業)
參考文本:
《你這個娘炮:校園與同儕如何建構青少年的男子氣概?拆解陽剛氣質、性、身體的社會學新思考》,C. J. Pascoe著,李屺譯,野人出版,2020年版。第二章:〈成為美洲獅先生:川中怎麼把異性戀和陽剛氣質化為制度?〉& 第五章:〈看我多陽剛!舉止像男孩的女孩〉。

〈工程實驗室的陽剛化及穩定機制〉,韓采燕著, 2012,收錄於《科技、醫療與社會》 14: 9-66。

〈原住民娘娘腔男同志其陽剛氣質的規訓與抵抗──以臺灣魯凱族校園田野為例〉,張盈堃、根秀欽著,2012。收錄於張盈堃等編,《陽剛氣質 : 國外論述與臺灣經驗》。巨流圖書,頁 139–178。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0年12月3日

2/9 17:09 
(6/11 19:5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