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

論失智症

失智症是目前中老年人面對的恐怖疾病,也是台灣面對的重大社會議題。失智症之所以不同於正常老化,是因為正常老化的腦細胞死亡是一種自然的機能衰退,然而失智症的腦細胞是發生了病變,例如血管阻塞或是澱粉沉澱等原因。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正常老化的失憶最終應該還是會在某個時刻突然想起,因為那個記憶本身沒有消失,只是比較難找;然而失智症是因為海馬迴受損,在記憶當下之時已經有障礙,所以才會怎麼想都想不起來,因為負責保管新資訊的海馬迴已經失去功能,故這是連記都沒有記下來。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自己吃掉了一塊蛋糕,然後過了不久突然想吃蛋糕,去看冰箱發現沒有,就會想起來是自己已經吃了,這就是一般的健忘,我們年輕人有時也可能會發生,但因為終究有想起,所以不是失智;可是失智症是自己會完全摸不著頭緒蛋糕怎麼會憑空消失,一點自己吃掉的印象都沒有。失智症會忘記幾乎全部的短期記憶(或是說,根本記不下來),所以只有可能留存長期記憶而已(因為是留存在大腦皮質區,因此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因此有可能會認不得自己現在的住所,因為病患只記得小時候或年輕時候的家,因此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很陌生,或是無法獨力從戶外回到現在的家中,但是老化總不會連這都辦不到。


失智症現在已然成為高齡化社會面對的嚴峻挑戰,因為老人越多,患病者的人數亦隨之增加,因此向台灣這種老人人口數逐漸增長的國家,應當會遭遇到這種問題,基本上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至親罹患失智症,因為那不僅是對方已經忘了自己,而且對方已經不是自己以前認識的那個人了,還有更重要的是照顧問題,因為一開始初期不斷忘記事物也就算了,發展到混亂期,就會出現很多異常行為,例如說不斷走路要去找某處也不知道累、認為別人偷了自己的錢、性格大變變得暴躁易怒之類的,在這期間照顧者通常需要一一配合他們的「無理」要求,是非常的辛苦。而進展到後期,會逐漸退化成類似小嬰兒的程度,大小便不能自理、不會說話、聽不懂語言、亂拿東西起來吃等,就會變成像是在照顧嬰兒一樣。其實我一開始有想過很偏袒照顧者的方式,就是在病患腦中植入晶片,讓他們可以依照我們所定的指令做事,這樣就不會出現異常行為或是無法自己照料生活,然而這種作為就是讓他們變成機器人般的生活,那還能算是一個人嗎?因此在道德上此方法有瑕疵,我們現今可以透過醫學、行政手段及社會福利三個面向來提升病患和照顧者雙方共同的生活品質。醫學方面我也只能無奈的說,利用藥物控制、延緩病變速度,讓病人比較好照顧、病人還能記得比較多事情的生活可以維持久一點,除非找到可以逆轉的方式(如修復細胞);行政手段也就是政府的作為,像我認為現在的長照政策就已經很好,但是照顧服務員以及醫院接送服務我覺得還有精進的空間,例如說,政府可以考慮提高照服員的薪資,增加意願可以有更多人力幫忙,否則只有家屬照顧可是很辛苦的;而醫院接送則可以跟醫院和家屬商量好,可以在有看診時自動前來,也可以避免濫用;社會福利就是當病患家庭窮困時,政府應該要免費提供照顧服務員等。而且類似家扶中心等社會團體也能提供幫助,在政府實行上有如經費等的困難時,可以予以提供照服員或是照顧空間等,減輕家屬負擔。照顧失智者還是一個需要不斷進步的重大難題,還有待各界集思廣益,精進解決之道。


參考資料

蔡佳芬(2017),《當最愛的人失智》,台北:寶瓶。

鈴木瑞枝(2018),《活化失智大腦的撫觸療法》,葉廷昭譯,台北:采寶


 (註:本文是我大學生命科學導論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0年6月日


7/30 16: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