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研究歷史有一個管道是從自己的所居住的家鄉出發,上一次已經研究過我家門前的小路,這一次繼續從這脈絡出發,我的住家附近就有兩所性別化的學校:新竹高中跟新竹女中,同時也是竹竹苗區的第一志願學校(撇除新興且比較特殊的實驗高中的話),如果能夠考上並就讀在通勤上想必非常方便。畢竟是同一個生活圈,在我的成長過程經常會看到穿著卡其色制服,所謂「竹中的大哥哥」都會往返東山街,或是在東山街消費。雖然最後我並沒有就讀新竹高中,但這仍是很值得研究的。因此由此為出發點,好奇為什麼會有這種只有一個性別的學校呢?
我們都知道這些區分男女的第一志願學校,基本上校史都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當初日治時期要創立這些學校呢?以性別的角度來說,日治時期是台灣女性首度有機會廣泛地接受教育、並參與公共空間的時代,由此可見日治時期致力於培育新女性,自然會使用學校做為這場域。那麼,為什麼戰後中華民國接收台灣仍繼續使用這種性別分開的學校的。以前男女會分班,到高中甚至直接分成不同學校,但今日男女分班已經取消了,單一性別的高中卻依然存在。要探討為什麼這可能有點困難,但本文試圖用歷史脈絡的角度去看單一性別學校的演變。
剛好性別相關的課程也在思考性別隔離的理由,社會中有太多性別隔離的場域了,舉凡體育競賽、宿舍、廁所、更衣室,乃至於學校。再結合自己的生命經驗,我是一個不符合主流「順性別」的人,在遇到性別區分的場合時常都會感到尷尬。因此想要透過此報告,用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高度性別化的空間為什麼會存在,找尋其的發展脈絡為何。
二、日治時期的創設
台灣在日治時期身為殖民地,故施行的政策需要從日本政府角度出發。日本政府設立的學校中,男子所就讀的中學稱為中學校,高等女學校與中學校屬同等學力。我一開始的假設是,男性就學在當時稀鬆平常,故可以檢視為什麼要創設女學校,結果日本內地的歷史脈絡是西化的明治維新,也就是1871年創立這些學校。畢竟引進了西方思想,既然日本政府當時認為男、女都要就學,那會有這種差別應該是打算要給男性女性學不同東西。
而台灣傳統上只有男性就學這點倒是沒有問題,畢竟明鄭時期、清領時期一脈相承的華人傳統,書院、私塾等教室裡面都沒有女生,跟現在大不相同,這點我在小時候上歷史課就有留意到了。所以也可以說日治時期是女性首度能接受官方給予的教育的資源,但仍與男性有所區隔,不會放在同一個地方進行學習。
日治時期在台女子教育可以追溯至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今日演變成中山女中),於1897年創設,看得出來是附屬於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原芝山岩學堂改制的)。後來轉型成「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主要著重在培育以臺灣籍小學教師,由此可以推測有把女性培養成老師的期待,畢竟相對的,國語學校並沒有轉型成男性就讀的中學校,而是多為小學校。
1904年總督府施行在臺日籍女子(本土台灣人無法就讀)中等教育,成立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高等女學校。1922年的《台灣教育令》明文規定,將「國語學校附屬高等科」改為「中學校」,前述的既有女子學校也改制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簡稱「第三高女」,以及其他的第一高女(1904年創立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高等女學校)、第二高女(1919年創立的公立高等女學校)等,至此台灣女性才能因日台共學政策而能就讀。
高等女學校主要讓學生學習文科、女性技藝為主,雖然有接觸現代知識,但主要目的還是要培育「非一無所知」的賢妻良母,要不然就是學校的教師。雖然不清楚中學校是教給學生什麼,但可以知道的是肯定與高等女學校不同。
說到女校教育的內容,其實在日治時期的之前還有一個淡水女學堂,這個是台灣女性接受西方傳入的新式教育之開始,但在地域上沒有很普及。且從興辦之時也可以看出台灣人如何看待女子受教育一事,在「重男輕女」、「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風氣之下,並沒有很鼓勵女性學習,不過傳教士他們提供的教育,也是針對女性設計的,這確實也比較好對傳統社會交代。
既然這份報告就是從我的家鄉開始的,就以新竹日治時期學校為例,當時成立的性別隔離學校有兩所,也就是今日的新竹高中跟新竹女中,起源如下:
1922年4月1日成立「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今國立新竹高級中學),1924年4月1日原址舉校遷至十八尖山附近學府路上(人力經由東山街搬遷,之前研究東山街歷史時有查到此史料),原址改用來設立新竹州立新竹高等女學校(今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
三、戰後的發展
(一)遺留學校的處置
日本本土於1948年的學制改革後,全部改為男女兼收的高等學校。反而是在台灣留下的這些學校延續了單一性別學校的傳統。
而在台灣,日本留下來的高等女學校改制女中,中學校改制高中(只收男生)。以上段落新竹的學校為例,1945年12月12日因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兩校改校名為「臺灣省立新竹中學」、「臺灣省立新竹女子中學」,一開始是有初中部跟高中部的(我想初中部應該也是單一性別),後來均廢止初中部,改為純高中,更名為「臺灣省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臺灣省立新竹高級中學」,老新竹人口中常講的「省中」、「省女」名稱也是因此而來。
比較有特色的地方是,小時候我就已經知道竹中跟竹女都不是完完全全的單一性別學校,因為竹中音樂班有女生、竹女美術班有男生,考究緣由,新竹女中在77學年度起增設美術班,為女校收男學生的先例。竹中的音樂班對男校風氣也有著不小的改變,1998年第一屆音樂班也是開始男女兼收,讓竹中這個只有男性的城堡開始出現了女性。
(二)戰後新設的單一性別學校
為了要釐清戰後政府是否只照單全收日治時期留下的性別隔離學校,那麼可以來檢視是否有戰後新設的單一性別學校?答案是有的,一樣從我的生命經驗出發。新竹市學府路不愧這個名字,在十八尖山腳(虎頭山腳)下眾學校齊聚,其中就包含1939年創立的新竹州立高等女子家政學校(後來轉型成新竹縣立第一中學,再變成建華國中,原址不在現址)、1956年創立的新竹縣立新竹第二女子初級中學(後來轉型為培英國中)。而新竹縣立第一女子中學則是現今的光華國中,有此可見以前的男女分校是從國中開始的,就算不是全面,但卻有現在沒有的「單一性別國中」(也可能這裡的中學指的是高中,轉型成培英、光華時才變成國中等級,但不影響這些是戰後新設立的單一性別高中)。
因此還可以看出這種男女分校不只是因為日治時期是這樣就延續之,而是這樣的安排也是符合後來政府的立場的,既然日本在戰後改成男女合校,就代表中華民國政府也是可以這樣選擇,但卻不這麼做,而是繼續維持,甚至繼續成立單一性別的學校,就充分可見。我不確定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辦學的情況為何,會不會其他省份也有這種單一性別學校的政策,我想那邊這麼混亂,歷經二戰跟國共內戰,教育方面不太容易,清華大學的歷史可以從那邊開始追溯,但我想我這邊的學校政策就還是限縮在台灣省好了,本報告暫且無法處理到那部分。
(三)不同性別的教育
依照性別,學不同東西這一點,工藝課跟家政課也可以看出,以前工藝課只有男生上,家政課只有女生學,就會塑造出一個人因為自身的性別而會特定技能,並且這是由權威指示你的,不是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國中男女分班、高中男女分校,安排課表很方便,假使那個年代是男女混班,面對這種單一性別技能學習就會不方便。
還有像是健康教育,身為一個人要知道的還可以不分性別接受教育,但等到青春期需要接受月經或夢遺的教育時,直到現在教學現場還是會出現只找女學生去學相關知識,即便這些都已經不分性別地寫在課本上面了。傳統上認為認為自己所處的性別知道這件事情就好了,另一個性別並不需要知道(與今日的「也要了解、認識異性、才能尊重」有很大區別)
(四)男女分班與技職學校
上段中有提及,以前不僅有繼承日治以及新設的單一性別學校,甚至有實施同校但男女分班,以戰後不久的苗栗、台中學校為例,小學沒有進行男女分班(以民國34年就讀的苑裡國民學校為例),等到初中時(以苑裡初中為例) 預設是男生2班(智班、勇班)、女生1班(仁班),不過實務上女學生數量常不到50個,會在分10位男學生到仁班。不過除了性別有先進行區分外,還有實施現在也有的智力常態分班,就差在現在沒有先以分開性別為前提。而台中市立中學(後來轉型成居仁國中)為男女混校,一樣分三個班,甲乙班為全男生班, 丙班則全部女生。
除了台中一中等第一志願學校外,其他公私立學校則多為男女合班。另還有技職學校如農校、工校,在民國40幾年代時都僅收男生,而家政學校、護理學校也是初中畢業去考的高中同等學力,則是只收女生。由此也可以看出以性別區分「要學什麼」有多顯著。
不過這種制度也是有地區跟時代差異,例如高雄縣旗山鄉(民國70年代)的溪州國小、大洲國中乃至於旗美高中,全都是男女混校且男女合班。
(五)小結
然而以新竹市學校為例,大校如東門國小、民富國小國小高年級就開始男女分班,而到了國中就全面男女分班,確實符合進入青春期就要開始性別隔離的想像,上面所述的性教育也能「更方便」施教,更別說傳統上甚至有「男女七歲不同席」的想像。以前父母那輩從小時候男女分班,再長大到高中甚至就變成男女分開不同校園的安排,背後應該是有一套如何處置性別差異之意識型態。
要做好性別的分野、遵守界線、男女收受不親,以前的傳統就是如此,而這也就反映到的教育的安排上。也許大多數人都是和同性比較好相處,但也不排除這是受到社會制約的影響,而被剝奪與異性發展友誼、交流的機會。
四、結論
以前的男女分開學習,是由於不同性別要獲得不同知識與技能、培養成不一樣的理想國民的預設。時至今日,國民教育所學不分性別,都是接受一樣的內容,知識教育說穿了並沒有男女分校的意義,但單一性別的場域確實會影響到校園生活跟個人發展。
畢竟不可否認的是,只有一個性別的環境,確實會發展出特別獨特的文化,是不同性別交雜相處的環境不會出現的。因為從小到大的教育,會讓人建立起男女有別的認知,所以在對待異性跟同性時,會各自有一套互動的模式,而大多數人如此信奉,就是一種主流的相處模式。所以在異性消失的情況下,常會有「平常被約束而不展現給異性看」的情況出現。
各縣市第一志願通常都是單一性別學校,同時也多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老牌學校,我想這制度會被性別隔離適合給優秀的學生專心讀書,所以把小孩送進去成績就高,或是單純只是老牌的比較好,就成為了第一志願,不論如何,老牌第一志願學校成績高,吸引了成績高的學生進去;或是因為他是性別隔離學校,而使得學生真的能專心在功課上。
不過不用和異性交流可以專注在課業上,這也隱含著異性戀的預設。重視課業要求的學校常會有「禁愛令」,但其實人的戀愛需求一直都是在的,所以女校很容易誕生百合情誼,也就是有一種文化是是女校這三年會冒出很多對同性情侶,但其實她們都還是異性戀,只不過在女校的特殊場域會有一種「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女性情誼。所以真的會因為單一性別學校杜絕談戀愛嗎?其實不然。
其實只有女性而沒有男性的情況,在某些場合之下女性會感到更被賦權,例如體育課可以更放開展現自我,還有一部分女生不喜歡游泳課的原因是會受到男性的目光打量甚至言語嘲弄,對此感到不適,如果是全女生的就會較為願意下水,這些女性的處境也是不容忽視,而女校就是打造一個讓女生更自在的的環境。相對地,男校也是,男校的話就可以不必顧忌女生的感受跟眼光,聊天可以開黃腔、可以打赤膊之類的。當然因為我沒有親身經歷過,故以上的都是經由聽說而來。
在單一性別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下,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也就是沒有機會學習到尊重異性,就拿最近發生的台大經濟系選舉爭議政見來說好了,有一種說法是因為這兩位候選人出身自男校,那他們平常的生活沒有機會接觸到另一個性別,這樣就不知道哪些言論會讓她們受到冒犯,在聊天時可以保證參與者都不會是自己言論所指涉的現象(他者)。當然也有一些男性並不認同此類言論,但這種有毒的男子氣概為主導之下,不認同的就會邊緣化,久而久之會不知道怎麼尊重異己,這個「己」是指主流陽剛氣質,非此群體或不合乎者,就是異己,平常生活碰不到,自然無法理解他們。另一個問題就是上大學後不知道怎麼與異性相處,因為在性別隔離的環境中,不太有機會親自與另一個性別的同輩互動,因此印象很多都來自自身所處性別的集體印象,或是「聽說」而來,然而另一個性別幾乎佔據整人口一半,也不能說往後的日子都跟同性相處就好,終究是要學習如何應對另一個性別。
最後要提自己的一個有趣的小發現,就是中學校、高級中學本身並沒有帶有性別意涵,但男校我們並不會特別在校名中帶有「男」這個字,反而是純女校則幾乎一定要在校名中彰顯這是「女」就讀的學校。
身為大四生,我在學校的學業也將要步入終點,雖然大學從過去到現在都差不多,依照不同的科系會因為多重因素而有不同的性別比,非學校強制限制單一性別就讀(雖然美國確實也曾有法學院只能男性就讀的歷史就是),所以現在都是在男女混合的生活了,但反思我求學的過程,全程都是男女合班的,這點與過去歷史上的前輩們相差甚大,以前的人會有一段時間是男女分開的。而今日卻還有一些是過去跟現在相同的單一性別學校,透過這一篇報告釐清我的疑惑。
參考資料
呂鳳鑾(2018)。大學生有女校同性戀愛經驗之性認同。﹝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f87686
卓姿均(2015)。日治時期高等女學校與臺灣女性。﹝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dzudmp。
單一性別學校該不該廢除?在全女性的烏托邦,我反而能夠真正「做自己」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mparticle/160689
我國單一性別學校之演變概況,教育部,https://stats.moe.gov.tw/files/brief/我國單一性別學校之演變概況.pdf
單一性別學校的轉型 – 臺灣女人https://women.nmth.gov.tw/?p=20043
沈君哲,單一性別學校的性學思辨,https://www.chgsh.chc.edu.tw/wp-content/uploads/sites/46/2021/10/chgsh5-1.pdf
臺灣女子中等教育的起源─臺北州立第三高等女學校 – 臺灣女人https://women.nmth.gov.tw/?p=1961
日治時期臺灣高等女學校,國立台灣圖書館,https://wwwacc.ntl.edu.tw/public/Attachment/671514205918.pdf
高中男女合班好還是分班好? | 看雜誌https://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8/23488
時代演進中的校園制度變遷 那些年的男生班女生班回憶 | 報時光https://time.udn.com/udntime/story/122390/5964288
高中男女分校(班)續存必要性研究分析 @ 平衡探討計畫(第二月台) :: 痞客邦 ::https://freedomchip.pixnet.net/blog/post/2726296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 | 校史 https://www.hchs.hc.edu.tw/home?cid=1059
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 | 本校沿革史 https://www.hgsh.hc.edu.tw/home?cid=151
新竹市立培英國中 - 本校校史 https://www.pijh.hc.edu.tw/nss/p/history
新竹市立建華國民中學 | 校史 https://www.chjh.hc.edu.tw/home?cid=92
6/23 23:31 6/25 23:3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