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

新竹轉運站周圍公車動線變更

(2022/5/23更新:

號外號外 5/18 12:00起 一切動線恢復為11/24 12:00前的模式

原定完工日期2/10延3/15延4/30延5/16延5/18

一延再延欸 超扯的
市區公車司機面對乘客都表示無奈

----

[此文同步發布FB清交交流版、Dacrd清大板、PTT新竹板]


有在新竹車站後站搭公車的大家注意囉!


新竹轉運站公車專用道進行鋪面改善工程,11/24起封閉,完工時間不確定,影響範圍涵

蓋至公車動線

國道客運們改成由東南街1巷進出轉運站,所以我猜這段時間不會有排排站的客運停一排

在路邊,一律都開進轉運站到站下客,發車位置不影響

市區公車 (71、72、73、83)皆停繞、不進轉運站,「警察宿舍-後站」、「警察宿舍-學

園商場」直接變成上下站關係,務必提前/延後下車


新竹市交通處:https://reurl.cc/Q6k9r5


新竹客運(市區公車代表):http://www.hcbus.com.tw/big5/news_in.asp?id=525&page=


國光客運(國道客運代表):http://www.kingbus.com.tw/newsContent.php?pid=2109
(三度延期公告:http://www.kingbus.com.tw/newsContent.php?pid=2254

2021年11月30日

論失智症

失智症是目前中老年人面對的恐怖疾病,也是台灣面對的重大社會議題。失智症之所以不同於正常老化,是因為正常老化的腦細胞死亡是一種自然的機能衰退,然而失智症的腦細胞是發生了病變,例如血管阻塞或是澱粉沉澱等原因。另外還有一點,就是正常老化的失憶最終應該還是會在某個時刻突然想起,因為那個記憶本身沒有消失,只是比較難找;然而失智症是因為海馬迴受損,在記憶當下之時已經有障礙,所以才會怎麼想都想不起來,因為負責保管新資訊的海馬迴已經失去功能,故這是連記都沒有記下來。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自己吃掉了一塊蛋糕,然後過了不久突然想吃蛋糕,去看冰箱發現沒有,就會想起來是自己已經吃了,這就是一般的健忘,我們年輕人有時也可能會發生,但因為終究有想起,所以不是失智;可是失智症是自己會完全摸不著頭緒蛋糕怎麼會憑空消失,一點自己吃掉的印象都沒有。失智症會忘記幾乎全部的短期記憶(或是說,根本記不下來),所以只有可能留存長期記憶而已(因為是留存在大腦皮質區,因此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因此有可能會認不得自己現在的住所,因為病患只記得小時候或年輕時候的家,因此覺得自己所處的環境很陌生,或是無法獨力從戶外回到現在的家中,但是老化總不會連這都辦不到。

2021年11月9日

生命經驗對於我對兩岸關係的理解之塑造

我從小學就對兩岸關係很有興趣,會這樣是因為在更小的時候,我看我國出版的地圖,都會把金門馬祖跟對岸的中國大陸用國界線隔開,所以我一直都認為對面的那個中國大陸跟我們是兩個國家,而實際上確實也是如此啦。然後我以為中國大陸、或稱中國,的正式國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台灣則是中華民國的俗名,我當時根本不知道這還有牽扯到這麼複雜的歷史因素。後來我在一個討論區裡面看到兩岸人民在吵架,其中有看到有台灣人說「台灣沒有任何一天被中國統治過」,我當時就覺得很奇怪,清領時期的時候大清帝國不就有統治我們台灣了?長大才知道他指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以上這些都是讓我開啟對兩岸好奇的開端,而我快上國中時開始編輯維基百科,維基百科對於兩岸的基本方針是承認當前真實狀況,是兩個分裂分治的政治實體,所以就更讓我體認到一邊一國這回事。當時也常看youtube,結果就看到一個頻道是「老外看中國老外看台灣」,這是郝毅博主持的,是新唐人的頻道,我從他那邊知道了很多兩岸有關的消息,包括反分裂國家法,還有共產黨很爛、會活摘器官,現在我當然知道新唐人立場有點偏頗,畢竟他們法輪功在中國被禁、被迫害。加上家裡都說大陸貨很爛,很多山寨盜版等,讓我對中國的既定印象就是很糟、很可怕而且想要侵略我們的國家。

說到這個就應該要來講講家裡的背景,家裡爸爸那一邊很綠,會說陳水扁貪汙是被陷害的,然後我媽是政治冷感,所以我從小都一直以為國民黨很爛,因為爸爸投票都說要投民進黨,不過後來長大了我就開始支持選人不選黨,所以現在沒有特定立場,但對於政黨的兩岸政策,我是比較支持民進黨的。因為我始終都不覺得兩岸是同一個國家,所以國民黨以及憲法所稱的同屬一國我都不太能理解,說到這個就要提「大陸」這個說法,小時候我不理解為何要叫做中國大陸,或直接簡稱大陸,我想說不是會跟大陸棚搞混嗎,大陸棚又不是只有中國沿海有,全世界的大陸幾乎都有大陸棚呀,現在才知道這原來是同屬一國的框架下,大陸地區的稱法。現在我我會時常留意兩岸關係,主要都是關心、害怕對岸是否打過來,我怕發生戰爭這一切正常的生活都毀了,所以想來修這門課也是想更透徹的了解兩岸關係,也確實有所成效,更有系統知道了中國各領導人的對台方針,就比較能推測未來會不會武統台灣。


 (註:本文是我大學兩岸關係與政策發展的自我介紹逐字稿)

原(自)文(介)撰寫日期:2020年11月9日

2021年10月29日

民主使用的時機及其優劣

一、前言
我一直都是把民主視為一個很好的制度,也都不認為有什麼不妥之處。世界主流要貌似將其奉為圭臬,只要邁向民主化就是「好」的發展。然而之後我卻不時有聽聞民主的缺點,獨裁也不是沒有優點,「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已經是目前人類發展出的制度中比較好的」一句話已經耳熟能詳,這會讓我想要去分析民主的好處和壞處,或許可以找出折衷之道。另一方面,在這門課剛開始時,老師問我們「清大的防疫政策有經過我們參與而制定嗎?」,才讓我警覺到有些事情我們確實是受人擺布、支配。以及另一外門課「科技與社會」中有提到,核電廠中央集權式的管理,其實背後的意涵和民主相違背,這不禁令我好奇,這是否顯示不是什麼事情都需要民主?有時候交由權威來決定一切是在所難免的?民主的使用時機究竟是什麼呢?民主的缺點是造成它在某些時機不適合被使用的原因嗎?

二、民主的好處與壞處
任何事物都是雙面刃,基本上很難找到盡善盡美的,當然,民主也不例外。不過好壞這種東西牽涉到主觀的價值判斷,我也不太能夠,也沒有能力憑自己一人的認定其的好處與壞處,因此我將透過專業人士的著作來檢視所謂的好壞,理論上他們的看法應該較為可信且客觀。

2021年10月20日

陽明交大新竹交大校區新公車站牌

 今年2021年2月陽明跟交大正式合校,但直到7月才開始對公車站牌做出改動 (原本以為2路公車LED行先馬上就會改成火車站-陽明交大,還拍了不少保存,結果到現在也沒動作XD 反而是站牌先)

有可能是要等新生入學才逐步更新。合併以來交大的痕跡逐漸消失,可能是為了不讓新生看到過去存在的遺留吧,所以我除了展示新的發現以外,也把以前拍到的放上來留做紀念


交大博愛校區 

我首先發現的是交大博愛校區,因為就在我家附近偶而會經過,沒想到過了一個疫情站牌就變這樣,居然也改名了, 變得字好多(誤)

▼拍攝日期:2021年7月6日,靠東園國小

2021年10月16日

相對論與速度的意義

相對論,因為這也是和宇宙很有關係,所以我小時候看書也已經知道了,但是我看不懂!我一直都還是不明白,時間是相對的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還有車內車外的觀察者看到的情形會不一樣,我還是不知道是怎麼造成的,所以我想老師即使講得再簡單,我的腦沒有辦法理解、想像出來的概念終究是無法理解。在等速向左的車外看到右邊的門先開,這沒問題,因為光從車子中間跑到右方的門需要跑比到左方門還長的距離,所以會比較晚開很合理;但是在車內的人卻會看到兩個門同時開啟,因為人沒有辦法分辨出自己是靜止的還是處於等速運動,所以當人在等速運動的車廂中,會看到跟靜止時一樣的景象,可是這到底是怎麼辦到的?人沒有辦法分辨出自己是靜止的還是處於等速運動,這很好理解,像是小時候就聽過的球往上丟依舊會回到自己的手,所以不管靜止火或前進結果都一樣 (即使這個當初應該是用來解釋慣性的),雖然當時聽也是不敢置信,但我實作後才發現這是真的,可是怎麼套用到這裡就不好理解了?光追鏡子的就更讓人難以想像了,外人看一個正在以光速運動的人照鏡子,他的鏡子因為光追不上無法成像,可是他本人自己看又一定會有成像,所以他的瞬間是外人的永遠?完全不能理解??
對於速度的本質又產生了質疑,我相當驚訝的是原來「速度」也是相對而言的,所以要問出「現在速度多少」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其實這也沒有那麼難想像,比方說你站在地板上,所以你看起來速度為0,這也沒錯,因為你和地板間相對起來速度真的為0,可是如果是跟太陽比就不一樣了,因為你所站的地板 (地球)是繞著太陽轉的,所以和太陽之間相對而言你有在動。這樣想就很容易,可是如果說太空船在宇宙中行進的速度,只要在沒有基準的情況下,居然就說不出來,這點真的讓我很驚訝,也覺得很可怕,因為我們創造出來的這套速度系統,其實都是相對於地球才產生的,所以只要離開地球,基本上速度就不確定且沒用了。但幸好,加速度是真的,這點就讓我稍微安心一點。
其實我覺得這門課不像一般的理科課程只是一味地傳授知識而已,一方面是物理學的進步、我們學得更深入本來就會對之前所學比較簡單的概念提出質疑,畢竟以前所學的都是「夠用就好」的較簡易、直觀的版本。另外老師還會丟出疑問讓我們質疑,反思自己之前所學的真有這麼單純嗎?像是沒「質量的光怎麼會被黑洞吸入呢?」、「摩擦力和接觸面積無關嗎?」等,所以這門課看似是很簡單(給社會組)的物理入門課程,但其中也不乏深入探討一些物理學的本質,對於探源、質疑這點,感覺跟人社的課程其實很類似呢!


 (註:本文是我大學從日常到科幻的有趣物理學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0年6月16日

6/16 14:46

2021年9月26日

清華大學擴張史

 我對清大的擴張史也很有興趣,最初是從「台灣啟航」聽王俊秀老師所講而初步得知清大有兩個區塊,山下這塊是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用地,而山上則是墳墓的雞蛋面一帶。後來在「世界古文明」邱鴻霖老師又跟我們說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因為他是考古學者,因此在開發後山時也有參與挖掘墳墓的行動,這邊的形狀是風水寶地,因此吸引了很多人作為安息之地,從清代到日治乃至於民國,後來台積館的原址就蓋了火化場,而廢水就透過今大草皮上的那條溝渠流入弈園的池塘,「雖然聽起來有點毛毛的,但這就是我們這邊的歷史」,聽完之後我就相當的有興趣,並把知道的這些放在心裡,看看有沒有機會來深入了解、研究。我一點都不在意自己得知自己是在墳墓上唸書的事情,更大的是對這塊土地歷史的好奇。我在修習「全球暖化與環境變遷」時,原科院的鍾堅老師也時常給我們看清大的老照片,講述清大歷史,看起來感覺八竿子打不著邊,結果在下一週的校史演講就有提到他有參與校史,難怪會把這些納入課堂。感覺我一再地遇到清大的歷史,看來不去了解實在太對不起自己了。


為什麼清大可以不斷開發墳墓區呢?我小時候看地圖,清大最南邊就到人社院而已,後面一大片都是新竹市第一公墓,可是到現在,台積館、育成中心都蓋在上面,未來還要蓋教育學院跟藝術學院大樓,甚至要開發僅存的公墓區-南校區二期,為什麼清大可以這樣一直開發公墓呢?那些墳墓會去哪裡?墳墓主人不會生氣嗎,這裡可是金元寶、風水寶地耶?我也把這這個帶到課堂上問了,老師給的回覆相當完備,除了為什麼清大可以取得墳墓當作校地這是政策層面的問題老師不清楚外,當時的面臨的事件跟祭拜等都講述的很詳細,獲益良多,從老師這裡得到了過去親身經歷的歷史。我對地理空間類較有興趣,對人社院的組織機構史等反而不太感興趣,雖然得知從紅樓搬到現址這點讓我感覺蠻新鮮的,但我的目光還是放在老師順便提的清大擴張史,畢竟人社院的現址也是其中之一。以下就我目前的認知來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