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1日

時光機與真實的歷史

 老師上課問我們玄武門之變之前在歷史課本上講了多少,我想簡略程度、性質跟講黃袍加身差不多,因為就是講一位皇帝之所以可以當上皇帝的理由,交代其背景而已。但其實事實上在歷史學界上是有不少的討論的,因為這關係到敘事的方式。李世民經由發動玄武門之變當上皇帝,這基本上是史實,但實情是不是真的因為兄弟能力不好、品行不佳而誅殺有理就不得而知,只知道唐太宗曾經有要求看歷史,不過這點就足以讓人覺得可疑了。但因為他當上了皇帝而有了貞觀之治,為唐朝締造盛事,所以史書通常可以利用這點來合理化玄武門之變殘殺手足的行為,然而無法保證給他們兩個當皇帝無法締造治世,因此就要把他們描寫成不適合治理,還順便將李世民塑造成此舉也是為人不忍,為了眾生才不得不如此。從此事件足以顯見歷史是勝利者角度寫的,是不是實情也無從得知,這這種情況下如何求真?所以我妹說她比起歷史更喜歡文學,因為歷史是後人寫的,而且正如剛才所說是「勝利者」寫的,但文學反而是當時的文人用文字記錄、呈現出他看到的現實,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看歷史。


以我個人來說,我只是想找出歷史,沒有一定要求真,那我是真的喜歡歷史嗎?因為我是好奇某物是怎麼來的、怎麼演進成現在這個模樣的,所以才會想要把這沿革找出來。不過當然如果問我要不要真實的歷史,我應該還是會說要吧,因為仔細想想,如果我找出來的歷史不是真的,那有什麼用呢?可是歷史終究是被現在撰寫的人所建構出來的,文本中也有提到,過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歷史被寫出來有可能會扭曲這些事實,這有可能是為了要達到某種目的,例如中國的疆域,或是要符合目前的理論、主義以不至於推翻,最後一個也是大家最熟悉的,為了服務政治。歷史本身就是一個詮釋,輕者就是把過去的事實賦予不同的意義,重者就是隱瞞部分事實,以符合自己想呈現出的歷史。


那要如何獲得真實的歷史呢?也就是上面所說的「事實」,但歷史研究光是這樣就很困難了,像是史料是目前找到過去的唯一途徑(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史料),但如果沒有留下任何紀錄,或是身處當時的任何人,一切都灰飛煙滅。況且我在史學導論中有學到,人類目前的史料只有幫我們保留了1%的歷史,其實這一點都不意外,全球的人這麼多,地域這麼廣大,但任何地方無時無刻都在製造歷史,那怎麼可能全部都有留下來呢?所以有些我們想要研究的歷史,就會因為記錄不足而處處碰壁,因為這些都是仰賴當時的人留下的,例如文本所提到的明朝人口普查,我們就只能依照當時留下的資料,即使不精確也無法再去做一次;還有我自己想要研究的新竹市公車歷史,因為超過20年以上的資料在網路上很難尋找到,也許新竹客運當時也沒有留下記錄(開辦、停駛路線之類的),這種情況基本上要重建出詳細的年表是相當困難的。即使不談史料稀少的問題,就如上段所述,歷史是可以被「編造」出來的,但當然還是有人會以求真的歷史為目標,因為這才能使歷史變成科學,科學的核心宗旨就是要盡可能地貼近真相,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科學也是人類最自然界現象的一種解釋,以歷史來說就是盡可能地貼近過去的真實,但當然也是一種解釋,所以是可以被推翻的,如果發現了新證據/史料,足以推翻原有的理論,為了求真當然還是要修正原有的說法,否則會離真實越來越遠。


剛剛說到「補做人口普查」,就讓我想到時光機,時光機一直都是我幻想中了解歷史的最佳方式,試想,如果有了時光機,夏朝是不是真的存在,回去看就知道了。沒有文字的史前時代、口耳相傳的傳說時代,都能夠透過時光機實際確認當時的情形會是如何,我也知道這樣歷史將會大幅改寫,所以我還甚至分出了「傳統史學」(一樣仰賴史料研究的歷史)跟「實見史學」(用時光機回去實地考察研究出的歷史),這樣後者當然會可信很多,但是前者也因此有個優勢就是「範圍較小」。因為假設真的回到了過去可以用自己雙眼所見,那到底要花費多少時間才有辦法觀察到自己想要的?相較於史料是前人留下有限的資料,實際踏查就會跟田野調查一樣耗時費力。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這在微觀史可能就會便利很多。


當然因為不可能有時光機,所以只能善用史料,科技的發達下雖然無法讓我們回到過去或是重現歷史,但是可以利用大數據讓我們可以使用資料庫來方便查找史料的過程,提高效率,但當然還是會有一些問題,如老師說過的,線上資料庫終究無法取代詳讀實體史料,因為還有很多是要去觀察的,如整本書的編排、裝釘等,都是要碰觸實體才能夠掌握的;此外,該資料庫是否含納了所有的文獻也是一個問題,這會影響檢索的結果。不過這技術的確可以讓蒐集資料更為方便、快速,增加研究的產量-因為時間是有限的,能做出更多新研究總比徘徊在單一研究好多了。

(註:本文是我大學歷史理論與史學方法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1年6月12日

4/21 16:33~3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