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開始聽到種族,想到的就是像黑人、白人這種膚色上的差異,尤其是在美國這種種族大熔爐更容易見到,而且近年來對於黑人在電影等媒體的曝光度漸高,但同時也有因為黑人受壓迫的BLM等運動出現,所以我就直接認為是要講這個。但沒有想到助教先切入的是從我們台灣出發,畢竟台灣人口組成基本上都是黃種人,大部分是漢族,但還是有最為人所知的基本四大族群-即使今日已經很少人這樣談-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但其實我從小就很不清楚外省人是什麼概念,閩南人、客家人不也是從福建、廣東省過來的 (雖說當年台灣還沒獨立建省就是了),只是年代早了幾百年舊在台灣定居而已,這樣就算台灣人啦?當然如果按照我這想法,恐怕只有原住民才算台灣人了。當然外省人也有歷史淵源上的特殊之處,嚴格來講算是戰爭下為了跟隨政權搬移來台灣的難民,所以是不同於台灣省的住民也是合理的,然而他們從大陸各省過來,帶著不同的省籍方言等,實際上儼然是濃縮版本的大陸各省都擠進來台灣,因此國大代表也因此產生了人口比例跟代表人數不一致的情形,讓台灣人感到受壓迫。
黑人被預設成罪犯,也確實是因為黑人犯罪率較高,所以在高犯罪率地方這樣作符合公眾效益、讓大眾安全?但就要去思考是不是因為我們對黑人放大檢視,才會讓他們比較容易變成犯罪,或是容易在媒體上大肆報導呢?去醫院、大型集會場合會怕被抓到通緝,直接聽起來會覺得犯法活該啊,然而他們被通緝是小題大作之因,白人做一樣的事情,都不見得會被抓,從攔檢搜毒品就能窺見這雙重標準。
就算血緣血統一樣,之前在16世紀的中南美洲,也會覺得歐生跟土生白人是不一樣位階,但明明都是白人,差別只在是否是移居該地後出生地。所以種族族群真的是建構出來的,不是不變、本質、「本來就這樣」的。
老師要我們思考今日族群的力量,例如考上清大是否跟族群有關,我不認為住在平地的閩南客家外省會被影響,但都有了原住民保障名額,可見居住在資源缺乏山區的原住民還是需要特別的保障,也算是漢人對過往歷史的一種補償。那還能解釋什麼?依然是不平等來源嗎?其實我覺得今日台灣族群分野已經很不明確,像剛剛講的原住民也是因為山上資源稀少,而非原住民本身得到了不平等;年輕人不多講母語,能得知身分也只有國小選的本土語言課程才能得知,而且如果一定要區分的話,如果客家跟閩南結婚,要怎麼算呢?
(註:本文是我大學社會學導論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1年12月1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