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7日

從清大防疫看阻斷傳播途徑與政策制定

 一、前言


  承接著上次期中報告談到的防疫與教育場域,這次要來著重探討清大的防疫政策,疫情爆發後,政府決定延後開學,好讓校方有時間訂定對策因應,因此3月初開學時,各項措施皆已就緒,除了上次提過的遠距教學外,我想要檢視這些防疫政策是如何阻斷瘟疫的?以及如果台灣的疫情一直都未暫歇,對未來生活模式會有什麼影響呢?此外我也想探討,這些防疫措施的訂定,為何可以繞過民主的討論機制?上學期有一門課「民主的理論與實際」剛開始時,老師就有問我們「清大的防疫政策有經過我們參與而制定嗎?」,才讓我警覺到有些事情我們確實是受人擺布、支配,為何面對疫情可以如此呢?而最後將為了控制疫情,政府有權力進行疫調、使用手機定位追蹤足跡等疑似侵犯隱私之事,是否在公共利益面前,個人私利必須放在一邊?



二、清大的防疫措施


  期中報告提到「順利地開學後,接踵而至的就是嚴格的防疫管制措施,一進校門就會有體溫量測並給予貼紙,只要發燒就會被拒絕進入場館室內」,沒錯,體溫貼紙就是一開學第一個遇到的防疫措施,它可以深入研究的面向不少,像是貼紙對每個人的意義(有些人會喜歡蒐集起來甚至二手交易,有些人則到處亂貼),出示貼紙會用什麼方式(手機、手背、衣領等),體溫量測站設置位置的依據與便利性等。不過這些都不是本報告要討論的重心,為何體溫量測可以防疫呢,其實我對這點也是頗為懷疑的,因為COVID-19跟SARS不同,罹患是不會發燒的,所以就算擋掉了所有發燒者,也有可能會有確診者順利通過量測;而那些發燒者也不一定是COVID-19引起的,甚至不是疾病造成的,就像之前提到的「麻煩之處在於像之前有一門課的助教因為被太陽曬到過熱而無法到課,導致我們的助教課無法順利進行」,所以用體溫來防堵的效果可能有限,只能擋一個是一個,希望確診者有發燒症狀,不然有人可能會明明自知有呼吸道症狀但還是到校,反正沒人看得出來(咳嗽除外),所以一樣可以過體溫量測這關。

                          體溫量測貼紙                                               體溫量測站 (攝於5月22日)

                         



  接著便是進入建築物的部分,因為室內空間更有傳播風險,所以需要上述的體溫量測,但因為每進去一次都要測太麻煩,所以採用的方法是先在體溫量測站量好,貼貼紙以示證明,之後那一整天只要出示貼紙就代表體溫是過關的。那麼就需要有人幫忙看,這時就出現了「單一出入口管制」,其實就算不是用出示貼紙的也需要這種管制,因為不可能在每個出入口廣設量測站或派員檢查,設備跟人力成本都太高,所以就要求所有人都從同一出入口出入,比較方便控管。這對於原本就很少出入口的建築是還好,但例如像人社院、教育館、學生餐廳等多出入口建築,就會變得很麻煩,以人社院為例,僅開放A區大門出入口後,要前往C區二樓的人必須從A區進入後上樓再下樓才能抵達,因為內部2樓是不互通的,原初設計就是要從C區專屬的門進入。此外,有很多可以充當穿越的大樓穿堂都被封閉,像是校本部的第二、三綜合大樓、蒙民偉樓跟南大校區的行政大樓,都因為只開一側的門而喪失抄捷徑功能。

                 水木活動中心的管制 (攝於3月3日)                        人社院的體溫檢查站 (攝於3月20日)

                


  另外很多老師會說停課真的很麻煩,這就是期中報告說的遠距教學,因為只要有人確診就要停課,除了改遠距外還要匡列接觸者,所以同學都要簽到,很多本來不點名的老師都因為疫情而要做防疫點名,學校後來甚至在3月26日啟用QR Code的簽到方式。透過此方式可以得知道這一時段到底有誰在特定的空間中,而不會匡列到錯誤的人(例如請假、翹課而其實未到場與確診者共處一教室的學生),還有像圖書館、學餐這種流動空間,也能為自己留下足跡,知道哪個時段處在何地,是否跟確診者重疊。但是這所謂的簽到、點名就只是事後補救,若實在不幸地有同學確診,這個就是待篩檢的接觸者名單,並無法預防疫情。但至少可以防止疫情擴散的更劇烈,所以我們能度過3月24日爆發的確診者危機,也是拜快速停課並擴大自主健康管理規模所賜,因為當時還沒有QR Code簽到,所以就先全部都一起列入觀察名單比較安全,也從這次經驗後,為了更有效地匡列接觸者,所以才有QR Code的簽到方式,才不會讓根本沒到課的同學一起被「隔離」,又漏掉了學生餐廳。


足跡紀錄QR Code (攝於3月25日)


  沒錯,除了上課外,最重要的就是吃飯了,但即使口罩規定再嚴格,吃飯都不可能不拿下口罩,所以是最危險的地方,之前有確診者人心惶惶時最擔憂的就是會不會有在學餐遇到他而不自知,所以學校也在3月26日禁止了所有學餐的內用,僅供外帶,將所有桌椅收起。最特別的是防疫隔板,因為它在109學年上學期(本學期)才啟用,上學期以前對於學餐的管制措施,除了最極端的全面禁止外帶之外,在那之前只是用告示表明禁止交談。而疫情趨緩後則是於5月4日起提供個人座並要求不可移動桌椅,還好我都不跟人一起吃飯,所以邊緣人在疫情還是有好處的。事實上,吃飯自己一個人吃在疫情下是最安全的,就算一起吃也不要交談,才能避免飛沫傳染。只可惜很多人是做不到的,像是就算學餐改成全外帶,也不知道大家帶到哪去吃了,有可能只是換一個地點群聚,像是宿舍、成功湖畔、教育館一樓等。

               小吃部的禁止內用提示 (攝於3月26日)                     小吃部開放一人座位 (攝於5月13日)

                        


  其實我還蠻好奇宿舍怎麼處理的,我知道宿舍區外都設有體溫量測,那進入宿舍需要嗎?來自各地的學生共處一個房間其實是相當危險的,但也不能因為防疫住個人房,根本沒有這麼多空間,而且如果住在宿舍內無法像住在家裡一般舒適,還要像在外一樣持續戴著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想必是很難做到的事情吧,所以只能說宿舍其實是很大的破口,也是目前體制在疫情下的挑戰,當然只要全面-所有課程-改成遠距,大家就能回家了,但那還有「大學生活」可言嗎?


  綜合上述,學校採用的防堵疫情政策就是減少接觸,結合遠距教學的方針,讓學生盡可能地減少群聚,並在必須相聚時留下足跡,相處時要謹守社交距離、戴上口罩的規範,吃飯要避免飛沫傳染。有症狀時不可隱瞞,否則體溫量測會抓出來。

  這些措施也漸漸地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像是搭乘校巴必須戴上口罩,這跟政府所規範的大眾運輸系統一致,自然而然形成習慣,現在幾乎已經把「口罩」跟校巴連結在一起了,再也沒有聽到有人因為忘記戴口罩無法上車,我想以後車上的意象,就是一群戴著口罩的乘客吧!上學期幾乎演講都取消了或改成線上,這學期雖然恢復了演講,但同時也都給予線上直播,我想以後演講可能也會逐漸變成「不一定要到場聆聽」吧!

搭乘校巴配戴口罩提示  (攝於4月9日)


  所以試想,如果現在台灣疫情還未趨緩,或是出現了第二、三波疫情,體溫量測就不會在5月25日就結束,現在入館還是要出示貼紙,只有單一出入口無法隨心所欲穿梭;進出每個地方都要掃一下QR Code;學餐不能內用,製造一堆一次性餐具,還要一直尋覓吃飯地點,就知道這些為了防疫的措施對生活造成許多不便,那麼,是誰決定我們必須忍受如此不便的生活呢?



三、防疫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疫情等緊急狀況發生時,面對類似的緊急狀況,中華民國政府有設計「緊急命令」供總統使用,以便在情況危急時可以最快速的做出決策並實行,但為了符合民主政治原則,緊急命令雖然可以先發布,可是10天內還是要由具民意基礎的立法院追認同意才能繼續,否則無效。本次疫情至今雖然沒有發動過緊急命令,但遭遇疫情這種情況危急之事,上至政府,下至學校等權力機構都自己做出了相應的防疫措施,去達到控制疫情的目的。難道還要詢問民眾的意見?例如說是否同意要進行體溫量測?是否同意強制佩戴口罩?是否同意單一出入口管制?可是民眾不能不同意,因為不做就有疫情失控的危險,所以非做不可,這就會顯得去徵詢民眾同意的過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為了疫情控制的大局考量,不管同不同意都還是得實行。


  當然這會跟法源依據有關,除了原本就有的《傳染病防治法》,《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就是特別授權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做決策的法律,使用到法律層級後,就能符合《中華民國憲法》第23條「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之規範,並未牴觸憲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政府有權力干預人民的權利,但這樣豈不是就會變成像戒嚴一樣?所以為了保持以法治國的憲政主義原則,必須在此部分相當謹慎。但遺憾的是,似乎唯有中央集權才可以成功管控疫情,除非人民能夠自動自發地防疫不用政府規範,但人是不理性的,而且也不夠有能力知道如何防疫,所以權威的介入是必然。


  例如,西方的自由風氣,除了覺得健康不是國家的責任之外(例如美國沒有全民健康保險就能得知),也不希望國家過度干預人民,所以政府不應該限制人民戴口罩,怎麼能剝奪人民選擇是否戴的自由?當然,不戴口罩就會被傳染COVID-19,這是自己選擇的,風險自己承擔,但這種自私會把病毒傳染給他人,而且老師也說過,年輕人可以仗著自己得到只會輕症而不戴口罩,但傳染給老人後就導致他們的重症。因此國家為了公共利益,必須讓最少人得病,也保護了醫療體系免於崩潰,所以限制人民必須戴口罩是不可避免的,老師也說一開始要是有戴口罩,就沒後面這些事情,也不用等疫苗了(更何況,人民還是有選擇不注射疫苗的自由)。相較之下,台灣有過SARS的經驗,也比較有集體意識,所以都把政府的這些措施當作「對別人好,對自己也好」的公德心,所以都服從政府的指示;中國的集權,讓人民不想遵守都不行,最終締造的成果就是疫情成功受到控制。




四、結論


  為了緊急事態,人民可以將自主權全權交由權威決定?但這樣就好比是共產國家,是活在當代自由風氣的人們所不樂見的,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強迫人民改變生活方式,也是政府控制人民生活的作為,然而為了迫切的防堵疫情需求,政府不得不介入。遇到這種緊急事態,也沒有時間讓人民決定,而且政府本身就預設不可以讓人民反對此政策,因為這種類型的政策勢在必行,人民不能拒絕,否則防疫和環保就不能夠實行。因為此政策必須實行,因此才會捨去讓人民參與的過程,直接實行這些政策才能達到目的。


  因為我對疫情對社會的影響較有興趣,所以兩篇報告探討的主題都不直接與疫情有關,而是人類應對疫情而採取了什麼措施,而這些措施又造成了什麼影響。而我兩次報告都是從自身的親身經驗出發,因為我比較不喜歡去談那種離自己很遠、規模很大的事情,所以就著重在「我怎麼看疫情的」。因此也比較少參考文獻,不過這也證明了,這份報告絕對不是抄襲的,因為這些都是網路上找不到的生活經驗。

參考資料


花芸曦。北部某大學驚傳確診接觸者 校方:20門課900人全停課。三立新聞。2020年3月24日。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713486

賀陳弘。賀陳弘校長給全校教職員生的一封防疫相關信(109.3.24)。國立清華大學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疫專區。2020年3月24日。http://2019-ncov.site.nthu.edu.tw/var/file/499/1499/img/4032/764221189.pdf

黃旭昇。武漢肺炎防疫 林佳龍:4/1起搭乘大眾運輸戴口罩。中央通訊社。2020年3月31日。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3315014.aspx

林能士主編(2014),《國民中學社會2上》,台南市:翰林。

Naomi Klein(2015),《天翻地覆: 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台北市:時報。

蔡晉宇。防疫特別條例法源依據遭質疑 時力:限制民權應正面表列。經濟日報。2020年3月24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4439169


(註:本文是我大學COVID-19的教訓與衝擊的期末報告)
原(報)文(告)撰寫日期:2021年1月12日

1/19 16: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