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到歷史都會從教育講起,因為畢竟我們就是被教育出來的,教科書應該也是大部分同學接觸到歷史的第一或主要途徑。那本週的文本在談後現代跟求真,今日自己觀點的歷史已經開始變得重要了,也就是「我怎麼看歷史?」,因此我就一樣從之前所受的歷史教育跟我對於真實歷史之想法進行闡述。
我本身是有在研究歷史課綱的變化(這個過程本身亦為探尋歷史),因為自從知道我的學弟妹要使用全新的108課綱,而且發現內容大改之後,我很好奇以前的歷史到底是怎麼學的,說不定對當時的學生來說,我所使用的99課綱也是改變很多。我們的99課綱比較像是以前,但也沒有這麼強調背誦跟記憶瑣碎的資訊,但還是有一套時間軸的脈絡去一一講述發生了什麼大事件,內容是什麼,有什麼影響等,可是108課綱就不一樣了,高中歷史不再與國中一樣用編年體式的撰寫,而是「主題式」,不同類別就有一個完整的脈絡,也不會流於跟國中上一樣東西只是更深入的弊病。我不清楚108課綱是怎麼處理世界史的部分(聽說是強調跟台灣有連結的部分),但在99課綱跟以前,世界史就是歐洲史,我也一直都抱有疑問,除了四大古文明之外一切的開端都一定是希臘羅馬,然後西歐、中世紀,還有阿拉伯帝國,怎麼樣都跳脫不出地中海,那同一時間的其他區域呢?美洲直到發現新大陸才現身、非洲直到地理大發現才出現,當然也可以說歐洲本來就是人類最早的文明,其他地方同一時間基本上是「沒有歷史」的,但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是沒有去鑽研非歐洲的歷史,或是被忽略,或是史料不足等。就算中南美洲有馬雅印加阿茲特克好了,但課本撰寫方式往往都是發現新大陸的「背景」中提及,都不將其視為主體去介紹,也可窺見以西歐為中心的歷史敘述模式,好像一切都是為了歐洲而運作的。因此後現代主義就是試圖要擺脫西方,才能達到客觀,求不同區域的真實,讓我們知道更加多元的歷史,而不是都從西歐出發。試想要是我們沒有了從「本國史」演變而來的「中國史」乃至於「東亞史」,以西歐為中心的話到底東方會怎麼被看待?
微觀史也是重點之一,也就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底層人物等,因為歷史往往都是講上層、政治經濟軍事等大事件,這點從歷史課本也能得知,但我們始終都不知道再當時生活的人們是怎麼看待這時期的,或是說他們以何種方式存在於這時代的,我在大學修了歷史學程的課以前都不得而知,就知道以往的正規歷史教育有多不重視後現代歷史,而繼續維持,希望在108課綱能有所改善。
也因此很多人都會想說歷史很無聊,知道這些過去發生的事情到底能做什麼?而且經常落入無止盡的枯燥背誦與記憶,我高中的歷史老師為了讓學生覺得歷史有趣才會願意讀,一再提倡「歷史就在你身邊」,使用電影、旅遊、文化等主題跟學生說明歷史是如何地在這些地方中現身,進而體會到歷史一點都不是疏遠的東西,在這些地方都還保有歷史的足跡,因此真得可說是「就在身邊」。只不過建立自己的歷史跟學這些大事件有什麼關係?我想就可以從歷史當作借鑑來說明。
在問歷史要做什麼時,大家最常見的回答就是「當作借鏡」,還要引唐太宗說的「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奠基的假設是歷史具有循環性才能引以為鑑,也就是歷史總是驚人相似,但事實上歷史並沒有真的重演,那要如何引以為鑑?我們真的有辦法從歷史中去學習到什麼而使用於現在嗎?其實我認為是可以的,不然為何有些皇帝治理國家時也會參考歷史呢?例如說開創南宋的宋高宗,在要為朝代中興時,就參考了同為中興漢室的漢光武本紀。我阿公有說過,即使時代不同了,還是可以學到其精神,所以為政者應該要讀歷史。
(註:本文是我大學歷史理論與史學方法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1年6月12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