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的新媒體、唱片/流行音樂、影像、副刊/雜誌、性/別等主題,網羅了台灣的各種文化面向,而且似乎都是跟「再現」有關,新媒體呈現出社會的問題,流行音樂多少反映了當代的氛圍(才會被消費者買單嘛),影像的揀選有特定的意圖,副刊/雜誌記錄下了當時的社會,性/別則是本部分中我覺得最匪夷所思的部分,與其他主題似乎不太契合,但真的也是蠻重要的,我也知道這是老師有所研究跟關心的領域,如果把它也納入,也可以說是這些都是台灣的「社會」。
依照這些主題的特性,我想我可以分成「紀錄呈現」、「文化歷史」跟「性別」來討論。新媒體跟影像都是在記錄、描寫一項東西,現在在網路上的個人都可以是策展者,而且記錄事件在這人手一機的時代實在是太過方便了,不然來看看過去如果要記錄1980年代的社會運動,要有攝影機、照相機才行,而且還是底片相機,在取得上就不見得是人人都有,且如果要刊登、放送能夠透過的管道與媒介也不多。而時至今日,要記錄、散播資訊、畫面實在是太過方便了,想要呈現出特定的內容為世人所知也不再困難了,不過我都這麼說了,就代表影像即使記錄下真實,還是有可能只會呈現特定的意圖,所以才會有「this is media」這張梗圖,不一定是媒體,新媒體,也就是我們個人也是可能會發生的。文化歷史的部分可在流行音樂跟副刊/雜誌窺見,台灣的音樂變化很多,所以也造就了不同時代的回憶,而且音樂也是可以表達出特定意涵、情緒跟傳達訊息的,不過雖然一直在改變,這至少是現在都還存在的,只是媒介改變了而已,不像雜誌就有點可憐了,看起來就真的有點時代的眼淚了,似乎到現在發展就此「中斷」了。最後性別,性別的發展也是有它一定的脈絡,不是大家所想亙古不變的,因為它是人類社會奠基於生理上的差異建構出來的,那既然是人類創造,那就是文化啦,所以性別會怎麼運作,家庭跟親密關係的模式等,種種都是跟文化有關,不過上一世紀至今變化較迅速倒是真的,其過程也是值得了解,才知道現在的情況是怎麼來的。
即使是我們不熟悉的過去也是可以了解,雖然老師跟我們漸漸會有年代文化之間的隔閡,就算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那一些時代,沒有共鳴,也能透過這課程加以體會,了解那個時代的人是怎麼生活的。除了新媒體之外,很多東西都是我們不熟悉的,像是聽歌是透過唱片、雜誌可以是交流的媒介、婚姻會是父母決定的之類,現在真的已經改變很多了,也許未來的文化研究在看這個時代時,也會覺得是在研究另一個很「特殊」的文化呢!因為文化本來就是一直在改變的,但當然也還是有些許雷同之處,探討與「現在」的異同也是很有趣的一環。
文化研究研究文化,看起來跟性別研究研究性別一樣是文字遊戲,但重點還是「文化是什麼」,是通俗的、日常生活的一切,這一部分老師揀選的主題都相當符合,不過當然也是符合有別於政治、經濟以外的那種「文化」,我在想說,要舉文化時難道只有這些東西嗎(我的疑問很像之前老師小組討論中的「文化部長」要做什麼)?是這些東西比較容易研究社會嗎?還是其他領域已經有很多人投入,不必重複了呢?(如政治文化之類的)以這種角度來說,確實高中的歷史課都是以政治經濟為主軸,鮮少提到社會跟文化,雖然現在已經有改善不少,但就我當時在學時,雖然是有學到民歌或是某些時代的雜誌,但還是落於純粹背誦之中或是要去跟當時的政治現況連結,像這邊學到的東西是頭一遭以這些為主體來論述其發展脈絡,有大開眼界的感覺,了解了這些東西這樣來的,也有助於我們反思現在,更何況我們現在也開始慢慢出現年代隔閡了,連新媒體這種東西已經夠新了,但其實網路世代也已經過了20年以上,所以上一代跟我們這一代可能也已不同;還有我們童年聽的周杰倫跟現在的周杰倫,曲風也變很多,但還是不少人很緬懷過去上一個十年的歌(像我覺得好聽的歌居然都是上個十年的,我也開始漸漸不適合這時代了),至於雜誌,現在還有人會再看嗎?最後有一個東西想跟老師分享,就是我最近看了《瘋狂電視台瘋電影》,雖然是新年賀歲片,但裡面也有提到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就是過去所熟悉的電視,其實也越來越少人看了(跟我同齡的人好像真的也很少在看電視了),因為網路的興起,電視台安排節目漸漸不被接受,開始出現隨選隨播這種影音平台,要看什麼自己決定(podcast會異於廣播電台我想也是如此),而獲取資訊時事的平台也不再是電視新聞而是網路,電視會不會也逐漸消失或是轉型呢,我想這也是文化研究可以觀察的一個主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