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運動是過往歷史課上一定會學到的內容,但從未提過女性主義,或曰女權的部分,所以一開始很意外這些啟蒙哲士身為男性居然曾經有提出支持女性的言論,例如說為人熟知的洛克跟盧梭,都有質疑男性統治正當性,提出父權對女性壓迫,男性既然統治女性,女性應當有權利做出對應,畢竟他們是自由主義者,這種的類比跟人民對政府的反抗是相同的:政府的組成需要人民的同意,若政府所為有違背於人民,人民有權推翻之。不過尷尬的是,人要有權利必須付出勞力,但當時的女性只能在家,不能工作,沒有付出勞力,但當時婦女沒有機會從事勞動(受性別分工限制), 為當時難解、突破之情形,當然以今日來看這沒有什麼困難的。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的一點是:為什麼不能女統治男呢?可能這種想法在當時實在太過推翻性,而且這是結構性的問題,當時限制能參政者只有白人中產階級的男性,是因為認為其他類的人沒有能力進行政治參與,因為他們不懂政治。那麼,不懂政治的原因在哪呢?
這又可以回到為何兩位哲士沒有想到突破性觀點,因為他們畢竟是男性,有著「性別盲」,例如盧梭《愛彌兒》看似是一本好書(就我以前認知,是教育小孩的方法),但才知道裡面埋藏了濃厚的刻板印象、社會角色,女性要被教育成取悅男人、對其溫順,以成為賢妻良母為目標,才算是對女孩「教育成功」。社會化順便灌輸社會性別,特定性別就應該要做「該做的事情」,所以Olympe de Gouges在當時可以被說是「教育失敗」,因為她的主張被說是「不守女性本分」、「太愛管政治」,這就顯示了女性不應該參與政治,一來是沒有受過相關教育(那是給男孩學的),所以「沒有」理性思維(不合乎啟蒙運動的核心精神),再來就是不符合社會分工:女人就應該好好待在家裡。
洛克只看到政治上的不平等,雖然這也很重要,但忽略了婚姻中的父權壓迫,女人就算乖乖待在家裡,還是過得很不愉快,正是如此原因。即便像英國有濃厚尊重女性的紳士文化,但大家習慣成自然的性別不平等才是可怕的。女性雖然孕育生命偉大,卻被當成生小孩工具,從課堂所學聽起來,要不是需要子宮才能生小孩,為何會需要娶媳婦,「女性的地位要透過生下兒子,並將他扶養長大有成就並成家立業」,這也難怪只要一直生不出小孩的女性,就會被視為「失職」,因為沒有盡到傳宗接代的責任,還受人嘲笑,了解了這個脈絡後,我看鄉土劇總算能了解原因了,這種看似很離譜的比較是有其背景的。就因為女性擁有子宮,擁有孕育下一代的能力,就被男性「利用」來為自己傳宗接代,也就是父系社會的核心:為何不注重女性正是因為她們只是生小孩的「工具」。我覺得很神奇的一點是,女性雖然掌握了「生產工具」,怎麼反而變得沒有這麼多權勢?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男性想要傳宗接代必須經由女性同意」的社會呢?這樣女性地位很理所當然地就提升了,男性都要臣服於她們,才能獲取有後代的機會。結果不但沒有,甚至還反過來由男性主導?因此父權社會的發展原因也許不單單只是女性有生育能力,還有其他的要素在。令我好奇的是,為何全球女性都一樣地位低?因為孕育生命跟自然連結這點,全球文化解釋都一樣?沒有文化是女強男弱的嗎?莫非「生育」等於「低下」是一種必然?
性愛方面,男性要求女性提供「性服務」在以前基本上是不能拒絕的,因為女性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男性的「所有物」,因此性自主不存在也不足為奇。不過其實回到現在來看,也有可能女性對男性違背性自主,還會被社會輿論譏笑說「男性一定都會開心接受」?在性方面,社會的刻板印象還是相當深厚,即為「男攻女受」,當然我想這點與自然界中哺乳類性器接合的方式有關:因為女性在交配時是被插入方,就被賦予「被動」的意涵,而男性則必為性的主動者。這種刻板印象下,男性被性侵根本無人理睬,甚至還會受質疑、被說「賺到不虧」等;而外遇出軌的情境之下,則是覺得「全天下男人都會犯此錯」跟「女性居然不忠貞」的相形對比,要嘛就男女都要罵,不然就都要原諒,怎能如此雙重標準?
女性就在家從事家務勞動也是可以日劇《月薪嬌妻》經常談到家務勞動支薪問題,課堂上提到如果由國家支付家務勞動的薪資,由於國家的收入來自於稅收,因此將對勞動者課稅,反而變成夫妻工作的雙薪家庭會多繳稅,將會導致鼓勵女性不要外出賺錢,因為與男性不同酬,賺比較少而自動放棄工作,因為在社會結構下要追上男性收入相當辛苦,不符合經濟效益,比較利益之下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由男性出去工作,反而造成反效果。《月薪嬌妻》中,女主角是受雇於男主角從事家務勞動,因此她的薪資是由男方支付。但她經常被視為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還被說也可以外出工作看看,殊不知家務勞動就是她的工作。這也讓她不禁思考,家務勞動的對價究竟從何而來?難道丈夫給主婦的生活費就是最低工資?還是有其他的東西?夫妻沒有客觀的獎勵制度,如丈夫心情不好不給抱抱就沒有等於沒有獎勵,不像外面工作的獎金等都是有明文規定的。愛情這種東西無法數值化,是很不穩定的要素,無法當作衡量家務勞動的價值標準。這部劇嘗試把把家務勞動變成「社會的工作」,把夫妻間關係視為傭雇關係,甚至是共同經營負責人(專職家庭不同的方面),促使觀眾反思在男主角失業之時,由於做家事的薪資無法從外部賺取,在需要開源時無法把家務勞動列入一工作來考慮,成為必須被壓縮的時間。
最近的NHK晨間劇《緋紅》(或譯喜美子的陶藝物語),描述一名女性對陶藝有興趣,但卻不能接近,師傅也不願教,只好自己學習的故事。從這便我感覺到似乎各種領域都只限男性,不讓女性學習?這可能是正是源自於女性做好家務就好,「女子無才便是德」。每個人應當都有發展自我的機會,有興趣的事情本來就能鑽研,還能為世界多增加一位醫生、一位企業家、一位主管,何嘗不是好事?宋朝的李清照有幸能夠投身於詞的創作,甚至比丈夫還擁有更高的知名度(只是在傳統社會中,趙明誠這樣其實就會變得蠻沒面子的),但不是每個女性都能這麼幸運,再資源不平等下當然會說女性不如男性,為何讓她們涉入公領域?那為何不給一個平等的機會讓她們挑戰呢?如果不肯給,那就可以合理懷疑,男性是把女性當作一群威脅群體,要是她們投入公領域,就會導致部分能力不足的男性被排擠,但以能力競爭才是公平的,不然這樣,不是會抹煞掉全球一半的人之中有能力的人嗎?女性在這種框架下,即便有能力還是要費比男性更多的力氣才能出頭天,這樣太不公平了。
日劇《繼母與女兒的藍調》(或譯女強人小媽)女主角是精明幹練的職業婦女,知名企業的部長,男主角跟她再婚後,本來商議女方賺比較多應該繼續外出工作,但因為要讓男方原本的女兒認同新媽媽,決定由女方辭掉工作,從事家務勞動,以免變成一個「只負責出錢的人」(事實上,現在有很多爸爸都沒能陪伴孩子成長,真的成為一個只負責出錢的人,全家福中往往缺席的悲哀),結果又剛好不小心吻合刻板印象「男主外女主內」。不過這部劇給人的反思是,不是所有女性都適合家務勞動,思維方式也有可能都是商場那一套,女主角在學習家事的方面,確實也花了不少努力。
說到刻板印象,應該會想說要早點禁絕比較好吧,就從我們下一代開始。對孩童教育中,不用刻意去除剛好符合刻板印象的個性,但不能以刻板印象去教育。玩具的選擇可以自由發展,但不能連機會都不給,像我有老師提到想給姪子玩芭比娃娃,但卻被弟弟回絕,我想,要是給男孩玩芭比,可能會有不良影響,對他不是好事,會害他變陰柔被欺負?真的會這樣嗎?我跟我妹都喜歡玩汽車跟絨毛娃娃,也沒有變得怎樣,所以不需要刻意讓我不能玩汽車(不用刻意去除),也不需要讓我不能玩娃娃(以刻板印象去教育)。在我家中,我媽媽不再工作後就成為家庭主婦,但她其實本來就不喜歡工作,所以這次被資遣可說是如她所願,從事家務勞動應該是自願的,因為是有興趣的事情,那也是因為剛好是我媽,如果是我爸天生對家政有興趣,那不知會如何呢。而家裡的家事,不是「幫媽媽」做家事,我們的家事是按照興趣跟能力去分工的,在比較利益下得到最大的效益,不一定要維持「完全的公平」。先前考試院有鼓勵女性入圍出題的貼文「家事放一旁」,但這就預設照顧責任都在女性,有些人覺得好笑就過去,甚至覺得在意的人是正義魔人(SJW),但小編的寫法順應、加深與鞏固了刻板印象。雖然說大部分男女會這樣的事實不應忽視否認,但還是要注意有個體差異,不能以偏概全,或說應該怎樣,尤其是後者,通常都被設計得對男性有利,不能夠以生理性質為理由來貶抑女性。
男強女弱,男性天生有侵略、支配性,女性則是被動順從,即使天生未如此,後天還是要教育成這樣,就是有了這種想法,才會覺得女性比較需要被保護,雖然這沒有什麼不對,但其實男生大晚上在外面也危險,所以怎麼能說男生大學高年級就被趕出宿舍「沒差」?還是說真的有必要在有限房間數下優先給女生呢?雖然比例上受害者以女性居多,但其中也有男性,難道可以選擇忽視?女性表現的像男性,不只是認可男性(陽性價值)較優越而趨向,而是因為原本的職業設計就不是為女性(如飛行員、軍隊),而使女性要參與就得表現得「像男人」。最後我想到的是,需不需要讓職業性別比刻意達到平等?但自然狀態下依照自己興趣自由就業就是會比較少女生當司機、起重機駕駛,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註:本文是我大學性別論述的平時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1年4月12日
5/28 15: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