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是1949年的反烏托邦小說,由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著。與《我們》、《美麗新世界》並列為反烏托邦三部曲。多次再版、翻譯,二度翻拍成電影,為經典名著之一,深刻描寫極權、獨裁政治下的社會,對於政治學上有重要的啟發。此版本為2014年由吳妍儀翻譯、野人出版。
我修的政治學,老師有開書單共18本書,須挑選一本撰寫期中報告。我會選擇《1984》這本書是因為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推行天網工程,利用監視器進行人臉辨識時,新聞常會以「1984翻版」、「1984真實版」來形容,這就使我好奇1984究竟是怎麼樣的一本書?
《1984》描寫了一個由喬治歐威爾想像出的一個專制集權的國度大洋國,由一個政黨統治全國,人民被嚴格管控,尤其是黨員更是受到嚴密監控,若是違背黨就會「被消失」(用本書的話來說是「蒸發」),本故事主角溫斯頓即為外黨黨員,但是對於歷史 (也就是大洋國成立以前的事情)感到很有興趣,而這是一個危險的舉動...。
雖然說在閱讀時我經常會開玩笑地說這是參考中共的作為吧,但其實出版年是二戰後不久,1949年,也是中共建立的那一年,因此作者不可能是參考中共來撰寫的 (事實上是以蘇聯為基礎)。換個角度說,以黨領政的專制國家可能都長的一個樣吧。
果不其然,書中大量出現所謂的「電傳螢幕」,除了24小時無間斷放送黨的訊息對人民疲勞轟炸外,我覺得更恐怖的是它同時也會接收影像和聲音,是雙向的概念,這也代表人民也被24小時監控著一舉一動,因此有任何疑似反對黨 (或用中共的話來說:顛覆國家)的行為都可以馬上引來思想警察敲門查水表,因此溫斯頓在寫下日記時還要躲在電傳螢幕看不到的死角戰戰兢兢寫下日記,連鄰居敲門都還以為是思想警察上門這點就可了解。
溫斯頓的日記本是在貧民區購買的。事實上,黨員是不可以在自由市場交易的,應該說是全體人民,因為在計畫經濟下物資都應該由政府統一配給,不可私自有交易 (蘇聯、改革開放前的中共都有此特徵)
是說其鄰居帕森斯,在溫斯頓去幫忙修水管時遇到他的兒女,滿腦子都是在想著黨,雖然是在玩遊戲,但開口閉口都是「思想犯」、「蒸發」、「間諜」,甚至想看戰犯的絞刑,就可了解少年間諜團對於小孩影響有說深,或者是說從小就把他們培育成黨的形狀,甚至在父母有違反黨的言語或行動時,往往都會直接向思想警察告發,讓父母被逮捕-這還被視為很光榮的遊戲。這感覺有點像是中共在文化大革命時的子女批鬥父母,但這是為了掃除一切階級,雖然和大洋國的目的不太一樣,但連小孩都可以把親生父母出賣時,就知道人人都只是黨的工具而已,其中一項責任就是幫忙黨掃除思想犯 (在中共則是幫忙黨打破階級,進行階級鬥爭)。
大洋國有四個部門,博愛部、真理部、富裕部、和平部,但其實掌管的東西都和其名稱相反,格外諷刺:博愛部管酷刑、真理部說謊、富裕部使人貧窮、和平部管戰爭,其中博愛部在第一部就有提及是一個戒備森嚴,完全沒有窗戶的大樓,在第三部溫斯敦被逮捕後就知道是嚴刑拷打的地方,且永遠不知道現在幾點還有到底在幾樓,前後呼應。溫斯敦則是在真理部工作,可想而知他的工作就是說謊-精確一點來說,是竄改過去,具體內容是把不符合黨的利益的過去修正,例如說黨對未來做的預測失準,就把當時的報紙等等資料全部回收,修改後重印;還有如果有人已經被消失,所有提及過他的文章、報導、名冊,全部都會回收,以「指涉非人」的理由要求去除其名。所有指派今日工作的紙條隨即都會燒毀,所以歷史有被修改過的紀錄只會存在真理部職員的腦海裡。當然,他們會使自己遺忘,除了溫斯頓以外。
「指涉非人」聽起來很奇怪,意思是「提到不存在的人」,其實這就是新語,溫斯頓有一個朋友賽姆就是負責編纂新語,不斷的刪去字詞、毀滅文字,而且還有一個更大的目標:當有一些概念 (我猜是民主、自由、人權等)再也沒有可以使用的字詞去描述時,人民就不可能反抗了。最近我再史學也經常討論到語言的問題,人類溝通就是透過語言,使用語言對一件事物賦予意義,但語言其實也很不精確,因為沒有辦法使用語言完整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我高中時就聽過斐濟人沒有「雪」這個字彙,西方國家也沒有「功夫」、「氣」等,因為在當地不存在,因此不用出現對應的詞彙。但反過來說,語言既然那麼不穩定卻也是人類溝通的唯一工具,大洋國在語言上動手腳是相當合理的。
說到被消失,中共的被消失和其的蒸發相比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中共若一個人被消失,都還會透過報導傳到國外,但在大洋國,因為它管控了所有的資料,所以任何文字紀錄、拍過的照片,通通都會送到真理部銷毀再重新修正:文字會刪去名字和所有提及他的部分,如果整篇都在講他,就重新編造一篇文章;照片會重新P圖後重貼,反正就是除了認識他的人的記憶之外,沒有任何方式可以證明他存在過,即使有人還記得他。
有一個部份我直覺想到中共的大躍進,就是電傳螢幕不斷宣揚龐大產量,跟農工生產大躍進有87%像 (十分相似)。永遠都會有更多食物、衣服、家具等,不斷向上成長,跟中共的大量鋼鐵產量、種出超大顆西瓜、養出超重的牛是不是十分相似呢?
黨對過去的掌控是無遠弗屆的,本書有一標語「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由於黨對過去的全面性掌握,它可以任意除掉或修改任何不應保留下來的內容,而且不可以有所質疑,反正也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證明有被改過。像是巧克力配給明明就是從三十克降到二十克,黨可以大言不慚的說是提升到二十克,還要感謝老大哥 (順便把之前富裕部承諾不會改變配給量的字句刪掉),只要有人敢說出本來是三十克,就可以有合理的理由舉報他為思想犯。還有作戰的對象經常在東亞國和歐亞國之間變動,但黨主張永遠都是和同一個國家打仗,不可能改變,我想這是因為這種體制很在意「敵人」,所以「敵人」是不容許改變的,必須一直是敵人。
黨也刪去了所有的歷史,回收所有在大洋國建立前出版的書籍及任何紀錄,自己重新描述了革命前的生活不如今日美好,是一個由資本家掌控的世界,貧富差距大,貧窮人民困苦、飲食不佳,還要賣命為資本家工作,甚至有童工問題。溫斯頓雖然有質疑過這是不是黨虛構的故事 (畢竟他也無從得知),但我要告訴他:這是真的,確實在資本主義社會就有這種現象,只是今日有人權輔佐才會改善得多,惟貧富差距的部分反而越來越大,現在全世界最有錢的26人擁有全球一半的資產!
但是黨就只有把資本主義的缺點呈現出來,其餘全部抹去,包含之前的啟蒙運動、議會政治、民族主義、自由經濟、宗教信仰等,這是為了凸顯出現在黨統治下的生活已經是最好的生活,沒有更好的了,不讓人民出國、受教育、了解歷史就是為了讓人無從比較,沒有比較的對象,誰會知道自己生活的狀態是糟的呢?在中共生活的人被關在網路長城內,若從未翻牆出去,只受學校教育,誰會知道民主、選舉是什麼?從來都不知道六四事件政府的暴行,對於大躍進和文革也只是政府走錯了路。由此可知,政府封閉資訊真的可以影響人民的觀念極甚。
因為溫斯頓的童年記憶不多,所以不知道革命前到底發生了什麼,因此把希望寄託在普羅階級的老人身上,但可惜的是都問不到有用的資訊,卻找到查林頓開的雜貨店,甚至承租房間當作休息處。
這裡有需要注意的一個地方是,大洋國的人民有階級之分,內黨、外黨和普羅階級,普羅階級沒有思想,不使用新語溝通,整天進行黨提供的娛樂活動 (唱歌、彩券等)也樂此不疲,且這裡沒有電傳螢幕,但可能有思想警察巡邏,貧民區變成溫斯頓小歇的所在。
本書分三部,我一開始還不明白為何要分三部分,而且都沒有名字,後來才知道這三部揭示了重要的轉變:第一部是溫斯頓自己單打獨鬥的內心掙扎;第二部進入溫斯頓和茱莉亞兩人的愛情故事和共同對抗黨;第三部是兩人被逮捕後溫斯頓和歐布萊恩的「教化」過程。第一部大約就是介紹本書世界觀 (也就是對於大洋國的介紹),包含溫斯頓的工作 (銷毀歷史)、朋友的工作 (新語製作)、小孩的任務 (少年間諜團)、仇恨時間,以及溫斯頓潛入貧民區,並以承租小房間作結。第二部從茱莉亞告白開始,兩人祕密地交流,在大自然中躲避電傳螢幕密會,貧民區的小房間當作祕密基地來交流、啪啪啪 (從事性行為),得出兩人都反對黨的結論,並從歐布萊恩那邊加入兄弟會,取得那本書,讀完後以思想警察就破門而入並逮捕兩人作結。第三部便是溫斯頓被抓進博愛部,開始嚴刑拷打 (用逼供似乎不恰當,因為思想警察的目的並不是要他們吐露真言,因為即使自白了還是會繼續酷刑),且得知歐布萊恩其實是是思想警察,並親自教化溫斯頓,使其發自內心的效忠黨,過程中大量揭示黨執政的一切,包含手法、目的等。
以茱莉亞來說,在第一部裡溫斯頓還以為是她是思想警察的眼線,因為她一副就是優良黨員的模樣 (是青年反性聯盟成員),發覺溫斯頓有意叛亂而密切跟蹤,我推測就是因為喜歡他吧,雖說茱莉亞看上溫斯頓也是因為他看起來反對黨。之後他們進行了一場偷偷摸摸的戀情,盡情暢談交歡,而因為兩人都反對黨統治下的壓迫 (溫斯頓不明白這一切,茱莉亞渴望性解放),最終走上加入兄弟會一途,也在加入不久後旋即遭到逮捕刑求。他們在被釋放後有再度相見,但兩人歷經摧殘已經改變了樣貌。
以歐布萊恩來說,溫斯頓長久以來一直認為他是個談得來的對象,甚至認為是兄弟會成員,也是在背地裡反對黨,在夢裡,歐布萊恩曾說「我們會在一個沒有黑暗的地方相遇」,殊不知這就是指博愛部,一個完全沒有窗戶,一天到頭都是燈火通明的教化地點。事實上,讀者跟溫斯特一起受騙,在第二部時我真的以為歐布萊恩是同時身兼內黨黨員和兄弟會成員,當時還想說內黨黨員可以關閉電傳螢幕的特權應該就是他暗地從事反叛的時間。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他出現在博愛部!而且也不是因為被逮捕,而是他本身就是教化思想犯的人員!但是他跟溫斯頓很談得來一事並沒有改變,雖然經過不斷疼痛虐待、消磨意志,最終溫斯頓真的被「教化」成功,真心愛黨,愛老大哥。
雜貨店老闆查林頓的部分最讓我吃驚,雖然之前早已被暴雷說溫斯頓會被逮捕,但是我壓根沒想到會以這種方式被逮補。一個看似無害的普羅階級民眾,居然是思想警察偽裝的!這麼一說,更駭人聽聞的是其實在整本書的開頭溫斯頓早就被盯上了-在他去購買筆記本時應該就被鎖定了,後續他不斷探求過去事物更讓查林頓確定他有威脅,甚至還和黨員有祕密戀情,最後直接在閱讀勾斯坦的書,已經確定他是完完全全的思想犯後,旋即逮捕之。而一開始查林頓雖說沒有電傳螢幕,但其實是被藏起來了,每天都在關注誤以為這裡很安全的溫斯頓的一舉一動。從溫斯頓角度來說,本來以為脫離被電傳螢幕監視的住所,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能暢所欲言的地方,結果其實還是被監視,格外諷刺!
黨的敵人勾斯坦記述異端邪說的那本書,名為《寡頭式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際》,是一個書中書,幾乎佔了第二部第九章的大半部分,貌似讀者也要讀這本書似的。主要是描述被黨掩蓋掉的真相,包含歷史 (包含被黨抹去的那些歷史,尤其是階級轉換的歷史)、黨的操作 (如何做才能確保自己權利不會受到挑戰,包含嚴密監控、更改歷史、雙重思想)、戰爭的目的 (製造戰爭氛圍、不斷消耗資源、鼓勵群眾、使技術停滯不前)等。讓我們充分了解一切怎麼會變成這樣的。
史學有說到,人類的記憶其實是很不可靠的,因為常常受到集體記憶的影響。以大洋國的例子來說,當大家都記得黨所希望記得的事情時,你如果記得不同的版本,為了避免為自己招惹麻煩,往往會選擇遺忘或不張揚。倘若你勇敢公開它,黨也會幫你消滅它,最終留下的內容依舊是符合黨的利益的。
溫斯頓被逮捕後,歐布萊恩有和他表明黨是如何避免殉道的,他們從中世紀的宗教審判和蘇聯大整肅中得到教訓,因為叛亂者往往會被認為是英雄而使更多人起而反抗,所以黨決定把叛亂者直接消失,讓大家都不記得 (記得也不能講,也不能證明),就不可能反抗了。另外還讓叛亂者接受教化,訓練他服從黨,打從心底相信二加二等於五,沒有任何疑義,這段是讓我最不明白的,雙重思想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我不了解,我的認知就是符合黨的想法就對了,無論黨說的有多麼反覆無常或不合理。
這本書我有一段讓我非常震撼:
溫斯頓:「老大哥存在嗎」
歐布萊恩:「他當然存在。黨存在。老大哥就是黨的具規。」
溫斯頓:「他是以跟我一樣的方式存在嗎?」
歐布萊恩:「你不存在。」
雖然說在外界被消失的人不會真的從這個世界蒸發,會先被送到博愛部,之後有可能是被送到勞改營或是真的處死。(說到勞改營我又想到中共了)
綜合以上,本書主要闡述在集權統治下人民的生活,還有黨是如何掌控一切、操控一切、監視一切,防止自己的權力被挑戰。透過一個有反叛思想的主角來質疑這一切,並試圖探求黨掩蓋掉的事物。然而故事的結局下主角妥協了,在歷經反覆苦刑後成為符合黨的利益的人。主要呈現出集權主義令人毛骨悚然之處,具有警示意味,也意外地點出當時的兩個集權國家:蘇聯、中國可能的走向。
我有一點感到疑惑,就是這種統治方式在歐布萊恩說來看似萬無一失,但難道溫斯頓所希望的未來永遠不會到來嗎?普羅階級的反抗是無望的?
我有聽過一種說法,本書附錄〈新語的原則〉多使用過去式,有人推測可能是大洋國最後有被消滅。我不知道是什麼方式滅亡的,但根據真正的歷史,蘇聯解體是因為民主化,中共改革開放是因為要打破均貧,而兩者都是由統治者本身去推動的,這些統治者參考的對象便是西方民主國家,因為他們似乎過的比較好。說到底,這就是需要有嶄新思想的統治者 (一定馬上就會被逮捕送博愛部),還有可以參考比較的對象 (資訊完全隔絕,人民不能出境,不能知道歷史,完全無從比較)。悲觀而言,我認為黨要被消滅的機率實在不高,大洋國做的太完美無瑕了。
順帶一提,我在讀第一部時,這本書有一點讓我覺得很詭異,就是經常提及啪啪啪 (意味性行為),第二部有提及這是由於反性欲可以讓人民只為黨感到興奮,因此性行為只是對黨的義務:製造小孩。溫斯頓受不了其妻凱薩琳只是為了黨做愛,不斷渴望真正的性行為-因為這是人類的原始慾望。有一段有說想做愛就做愛,這種躺在床上聆聽外面平和聲響的生活不知是不是正常的經驗,我讀到這裡感到萬分心痛,現在我們輕易能感受到的體驗,對他們來說居然還要懷疑是不是正常!
當然我仍然有覺得大洋國一個發明很棒,就是說寫器和真空管 (不包含記憶洞的部分),前者其實就是語音輸入,後者可以快速分配工作提高效能。但連文學、歌曲都是由機器製造時,感覺就少了一種感情,雖然在黨控制下也不用渴望什麼人情味了。
《1984》真的是一本令人感到衝擊的書,轉頭看看現在仍然存在被消失、被認罪、天網、網路長城、勞改營的中共,是不是會感到一股威脅感呢?沒想到世界上居然還存在這種國家,幸好,它的周圍有很多民主國家可供比較,對於歷史的研究也是非常豐富,跟大洋國相比,還是小巫見大巫呢!
我是一個很喜歡歷史的人,看到這麼大量歷史被抹滅不免感到心痛。現在大家都努力保存史料、珍貴文獻,巴西故宮燒毀的損失無可計量,如果我們的故宮也發生這種事,後果不敢想像。還有為了應對天災人禍,人類善用數位化備份建檔或上傳到資料庫,連報紙都有資料庫讓剎那成為永恆 (對,就是溫斯敦常常在修改的報紙),可看出對於歷史之重視,結果大洋國這種大幅度修改、抹去歷史的行動在我看來真是倍感心痛。
有另一本書是《美麗新世界》(跟S.H.E的歌撞名XD),也是描寫類似的集權管控情況,但那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想要維持平等又促進經濟繁榮而不至於貧富差距,人民依基因調配而分配到不同階層從事不同工作,讓國家達到最大效益,一切動機良好,所以才讓我覺得不好下手,因為會讓我感到沉重的兩難:為了好理由而做令人感到不舒服的行為,會讓我無從批判起。反之,《1984》這種純粹只是為了黨的權力的,可以無所顧忌的批評,因為它也不是為了人民好 (這是歐布萊恩親口證實的),所以造成不舒服也可以正當的質疑它,不會感到為難。
(註:本文是我大學政治學導論的期中個人讀書報告)
參考文本:
《一九八四》,喬治歐威爾著,吳妍儀譯,野人出版,2014年版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19年11月6日
11/13 1: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