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人類學家就會想到民族志,但我以前都以為這只是有興趣的人才會投入的,沒有想到還有實質效用:調查日本的作戰方式。因為有怎樣的文化就有怎樣的行為,所以派人類學家發揮專業去調查是很合理的。而且作者還有提到一些沒有文字的部落,我就想到要是沒有人類學家去研究,要是他們消失就真的沒有留下什麼了。再者,作者也有說被研究的對象本人因為身處其中、理所當然,所以很難描述出自己的世界觀,這時就需要人類學家幫忙從幫觀察。綜觀上述,沒想到人類學家是這麼重要的職業呀。
了解敵方的部分就讓我想到最近閱讀的一本書《樂土》,是在講述日治台灣理蕃政策攻打太魯閣族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個單位「調查課」是在調查原住民的文化,發現原住民之所以會反抗是因為他們想要保護祖先留下的的族地,而視來砍伐樟樹的日本人為外來入侵者。再來,日本人希望原住民「歸順」,但原住民並沒有這種觀念,他們認為各族都是平等的,不會臣服於外來政權,無法理解何為屈服的「歸順」。如果能夠體會原住民文化,或許能找出更好的解決之道,但是台灣總督卻一意孤行地強力武裝鎮壓,造成無謂的傷亡。
有關西方人會拯救同胞而日本人不會那部分,我就想到之前高中歷史課有提到敦克爾克大撤退,英國首相邱吉爾認為「存活即勝利」,甚至還有以諾曼第登陸為背景的《搶救雷恩大兵》。這觀點和日本大相逕庭,真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就有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
但這也不免讓我想到,我們真的值得為了國家犧牲嗎?雖然常說「沒有國哪有家」,但是史學導論課的《想想歷史》一書有說國家其實是很新的觀念 (16世紀初定型、約19世紀才發展出民族國家概念),歷經兩次大戰的毀滅性傷亡,不禁讓人懷疑為了一個這麼新的組織拚死拚活的意義。為了國家、統治階層的野心,受苦受難的往往都是人民,無論是軍隊或是平民都會受到影響,尤其是軍隊要奉國家之命去攻擊或抵擋他國,為了這送命真的值得?大家都有家人、朋友、親戚還有各種重要的人,我很贊同西方這種「存活即勝利」的觀點,只要活著才是最重要的,戰爭什麼的都是政治家搞出來的產物,為了這種事情犧牲生命實在過於不值。
(註:本文是我大學台灣啟航:跨領域解讀-人類學單元的預習作業)
參考文本:
《菊與刀: 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格》,Ruth Benedict著,陸徵譯,遠足文化出版 (第一、二章)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19年10月15日
11/13 1:43
11/13 1: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