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0日

反共氛圍下的家庭觀和同性戀

摘要
南韓有將性少數者和共產、北韓人士相提並論的現象,因此,作者回溯到冷戰初期之時,探究性變態是如何跟政治顛覆連結起來的,並且把台灣也納入討論。台灣的二二八事件和南韓的四三事件的反叛者都被認定是共產主義份子,由此可見當時的反叛者接會被扣上紅帽子,被稱為赤色份子,政府的教育也都是反共教育,醜化中共和北韓,還使用廣播輔助灌輸反共觀念。為了強化國家觀念,因此只要是不正常的社會秩序活動都會被汙名化,因為如此,共產黨和沒有人性、殘暴開始掛勾,因為它們都是不正常、應該被拋棄的。這來自於美國的麥卡錫主義,當時美國把同性戀公務員視為共產黨排除,台灣和南韓亦受美國影響,把性變態投射在異議人士身上。美國也把家庭定位成反共的單位,因此台韓皆把破壞家庭制度和倫理為共產黨不具人性的指標,指控人民公社拆散家庭,還逼迫婦女走出家庭讓小孩沒人照顧,侵犯婦女照顧家庭的人權,還讓男人走進廚房,扭曲性別分工。且結合同性戀的研究,認為把父母親投入集體勞動,會讓小孩喪失親屬教育功能,導致同性戀的產生。南韓還刻意彰顯陽剛,因而導致女性被輕視。在文學作品中也能看到其蹤跡,如台灣的姜貴《重陽》控訴共產黨翻轉性別、社會秩序,南韓的金松《永遠活著》、李清俊〈傻瓜與白痴〉,這些作品讓不同權力的指涉對象 (如階級、性別、種族)發生連結,象徵出一種「他者」,以確保自身權力 (如帝國主義、父權結構、異性戀霸權)的穩固。將反共和反性變態連結起來,可以達到滲透人民生活和取代各種矛盾的效果。這點在解嚴、民主化後仍有遺留,如「性」總是被當作道德檢視的標準,且女性在反共時代,為了鞏固家庭倫理被強化賦予顧家之天職,且也因反陰性而被貶低身分,還多被描寫成受暴力威脅的對象,另同性戀的成因也歸咎到母親頭上。最後作者提出,這些「他者」,即邊緣生命是如何在這種環境生活的?

心得
看了這篇我才知道,原來在之前還有這一段歷史!我們看那個年代總是關注反對共產、白色恐怖、禁書等,我從不知道原來反同也是那時的一環,而且還跟反共脫不了關係。其實這樣看起來很合理,如果要讓人民對共產黨恨的牙癢癢的,只說什麼他們採行馬列主義應該是沒有什麼說服力,但是,只要說他們很殘暴、泯滅人性、破壞家庭,種種行徑令人髮指,馬上就能得到民眾共鳴也一起反共。為了簡單化,也直接把所有異議人士簡化成共匪,而忽略反抗的真正原因,也就是說,不服中華民國或大韓民國統治者,皆為現在 (當時)最大的敵人-共產黨。這也跟歷史有關,因為當時兩國親美,而美國當時和蘇聯對峙,大力反共,因此台韓受此影響在此難免,況且,我們的對手-中華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是在蘇聯陣營的,所以當時會陷入這種氛圍是可以預見的。



文中有說到,中共的大躍進讓人民出走家庭勞動,非常符合共產主義思想,當然我們就會批評說這樣讓小孩沒爸媽啦、剝奪婦女天職啦 (「侵犯婦女照顧家庭的人權」)、扭曲性別分工啦、造成同性戀啦。這倒是合理,因為中共一入主中國,即想把蘇聯奉行的共產主義推廣,甚至在日後還發動完全消滅中華傳統文化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因此中共會出現破壞傳統秩序 (男主外,女主內)的行動,讓人人平等,男女投入勞動,女人不再只是照顧孩子,甚至男人也可進廚房,這樣看起來,反而中共還走在時代的尖端呢XD
那我最驚訝的反同到底是怎麼弄出來的呢?其實就是身為少數「不正常」的受害者,這是人類詭異的心理:只要和大家不一樣就是有問題的。所以這就好說了,在台韓鼓吹共產 (或反抗統治)就是和大家不一樣,有問題;大家都是異性戀,同性戀就是和大家不一樣,有問題。再配合剛剛提到共產黨泯滅人性、性變態,如此,性變態-共產黨-同性戀就串在一起了。而且,同性戀往往會被人看作是柔弱的象徵,即所謂「娘」,柔弱就是容易被侵犯、容易被共產黨洗腦。而且柔弱在超陽剛的南韓很不吃香,因此也會被人貶低 (不幸地,女性同時也被貶低了)。
再者,因為當時的研究有誤,誤認為同性戀的成因和家庭教育有關 (事實上雖然直到現在也還在爭議是不是),因此,共產黨這種作為讓父親遠離小孩,久而久之兒子就會受母親影響而變得柔弱,性別錯置而造成同性戀。現在我們已經了解,同性戀目前最大可能成因就是基因所致,另外,即使兒子受母親影響,那也只會影響到性別氣質;就算性別認同真的是女性,也不代表性傾向是同性戀。所幸現代有性別學深入研究,我們才能區分出這些不同,而不會混在一起論述。希望在(稍微)擺脫這種反共、意識形態對抗的世界,能夠重新讓少數、所謂「不正常」的人們可以得到重視和尊重,不論是同性戀還是異議人士都是。


 (註:本文是我大學台灣啟航:跨領域解讀-文化研究單元的預習作業)
參考文本:
 〈反共意識形態與性政治: 1950-1960 年代台韓社會中的他者們〉,陳佩甄著,《台灣學誌》第 18 期 (2019年4月),頁 21-42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19年12月15、17日

12/18 1: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