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7日

我看量子力學-量子糾纏、論過時理論的保留

量子力學,其實我也是到現在都沒辦法接受這麼詭異(?)的領域,也難怪愛因斯坦會不能接受了。我最初接觸到量子力學是高一物理的《基礎物理(一)》,雖然說小時候看的天文書也是有提到薛丁格的貓之類的,但不要指望一個國小生可以看得懂這種東西啦!但物理課教的非常簡單入門,只有提到光電效應、波粒二象性、物質波與狹縫干涉實驗、原子能階與光譜,我不知道理組他們《選修物理》還有沒有多修更進階的內容 (選修物理是指,高二分組後於高三在自然組所學習的物理課程,因為社會組不用修,相對起來就變成只有自然組「選修」了物理,但其實就是高三自然組的必修物理課就是了),反正這門課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而且我一直以為我肯定聽不懂的量子世界,老師居然可以講到讓我能聽懂 (但能不能接受跟理解又是另一回事了XD) 。這領域讓我覺得奇妙又可怕,真是刷新了我的三觀。
我想愛因斯坦這麼想要確定性的科學家,也難怪沒辦法接受這種事,我也是覺得很難接受,如果把兩個糾纏的量子其中一顆帶離到很遠很遠,連最快的光都要跑很久的地方,那怎麼還有可能會瞬間決定自旋方向呢?所以愛因斯坦因為內心相信著確定性,所以才會認為自旋方向應該就像手套一樣,是在分箱時就已經決定了,如果看到左手套,用膝蓋想也知道另一個是右手套,就跟打開發現是上旋,那另一個不用看也知道肯定是下旋,所以沒有什麼好神奇的。雖然說我們也知道愛因斯坦的這說法跟「自旋方向直到觀測那一刻才會確定」不符,但愛因斯坦他就是連這件事都不相信嘛,這也太不確定了。說到反駁就讓我想到,還有原來薛丁格的貓是為了要反駁量子學說才出現的說法,害我以前一直還很疑惑這理論不是自打臉嗎。
感覺這個領域還是令人匪夷所思,還尚有很多未解之謎,但我也有其他匪夷所思的地方,那既然發現物質其實也有波粒二象性,這可是牽涉到了這世界的一切 (因為基本上都是由物質組成),這會不會導致舊有理論全數被推翻呢?或是說,舊的理論還有什麼留下來的必要呢?像是電子模型,既然都已經知道電子其實是電子雲,沒有固定位置,那為什麼從小到大都還是學一顆一顆的電子在軌道上呢?所以這跟我上一篇講得很像,物理是慢慢累積的,然後所有理論都是有效理論,故在特定範圍內還有效的理論就可以繼續存在,然後還新開了古典物理和量子物理這種領域的分別,讓之前累積出的那些典範還是可以安然處在古典物理的範疇當中而不會和量子世界衝突,不然如果因為量子世界的發現讓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物理學全數翻盤,那科學家也會很傷腦筋的吧!


(註:本文是我大學從日常到科幻的有趣物理學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0年6月16日

6/16 14:45

2021年8月24日

論台灣日治時期的建設、制度遺產

 台灣史上日治時期的相關建設一直都是爭論的要點,會有此爭辯的關鍵就是台灣的歸屬問題,如果以台灣原本就是中國一部分的史觀來看,那日本統治台灣的這50年就是被敵方竊據土地,所以他們在台灣的建設都會被塑造成是為了方便殖民,像公共衛生是為了他們不罹病,教育是要同化台灣人以好統治,廣布的鐵路是要掠奪資源等,即使這本來就是事實,但不管它的目的為何,實際上對現在的我們是有好處的,有了這些日本人留下的建設,台灣才可以從既有的基礎上快速發展,這點是清領時期做不到的(清領留給日治的遺產少之又少,鐵路也被日本人打掉重練),老師也說過日本人留下的重要遺產有衛生所、土地制度、戶口制度、警察制度,如果沒有,像在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花了30年才把這些東西建制完畢,他們已經因為極權而算有效率了,還需要弄這麼久,就能得知日本人雖然是為了統治便利,但這些建設、制度是真的有意義的。回到爭議的部分,那如果是支持台灣去中國化的,就有可能會大肆宣揚日本人對台灣的建設,而忽略做這些建設的理由本質還是剝削台灣人,說難聽一點就是「舔日」。但也有可能是被過度解讀,就是期初老師講的「台灣鐵道之父」頭銜,冠在長谷川瑾介頭上就被打成去中國化、文化台獨,但這只是奠基在劉銘傳並沒有成功建造出一個鐵路系統,所以選擇了長谷川瑾介。不過我爸說理工科的「○○之父」通常都是一翻兩瞪眼,確定是誰而無爭議,理由就是「是誰發現/發明的」,所以他會覺得劉銘傳才是鐵道之父。到底要以最早,還是最早的系統來論定,也許實在是牽涉政治太深(因為政治賦予了延伸的意涵),所以取折衷,並列寫出並不要冠上「之父」頭銜較為妥當、中立。所以台灣日治時期這一段實際存在的歷史,即為了統治方便進行很多有益於後世的建設制度這件事情,居然可以被現在的政治立場操弄到如此。

2021年8月17日

論幹細胞

幹細胞分成胚胎幹細胞和成體幹細胞,胚胎幹細胞就是我們所有人一開始是胚胎的狀態時的細胞,這也是我們之所以為什麼可以從受精卵變成擁有各式各樣不同細胞的完整個體,只要能夠成功控制分化後的細胞僅表現出某些基因 (特異化),就可以讓明明一開始是一樣的細胞產生出不同種類、特性、功能的細胞;而成體幹細胞的能力就較為有限,只能產生特定的數種細胞,例如血液幹細胞分化出紅白血球、間質幹細胞分化出脂肪細胞和硬軟骨細胞等。我之前就有聽說過幹細胞可以用來產生新的器官,或是防止細胞複製的逐漸凋亡,後者是指因為人類的細胞每經過一次複製,染色體端粒都會縮短,這就是老化的成因,而縮短到一個地步時就再也無法分裂,此即為死亡。因此人類如果可以有效的運用幹細胞,將是對生物科技有重大的貢獻,也對人類在醫學上有大幅的進步。在此詳細說明,在人類應用上,胚胎幹細胞較有發展空間,因為它可以產出所有的細胞,所以如果人類可以利用科技充當主控基因的角色,控制各細胞的分化,就可以培養我們要產出的器官和組織,對於醫療上有莫大的助益。然而胚胎幹細胞的來源就是胚胎,畢竟人類目前沒有辦法自行製造出任何細胞,因為根據細胞學說,現存的所有細胞都是來自於其他細胞,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誰的胚胎可以被拿來做實驗或是以後可能的醫療製造用途?胚胎的出現就意味著受精卵已經開始發育,那某種意義上已經算是一個生命,至少如果一切安好,這胚胎就會長成跟你我一樣的人,但如今剝奪了它變成人的機會,是不是有點不太恰當?而且一個生命得來不易,經常會出現交配未碰上排卵、受精卵未成功著床等,所以一個胚胎的形成已經彌足珍貴,怎麼可能就這樣拿去做研究?但如果說是為了現在世界上這些已經正在受苦的病「人」,是不是應該為了人而犧牲胚胎呢?畢竟,胚胎還不是人,只是將要變成人。若撇開這種倫理道德問題,在生物學上亦有要克服的障礙,因為這胚胎畢竟是別「人」的細胞,它分化出的器官和被移植者是否會產生排斥也是一個問題,加上人類意圖想要當主控基因也不見得會成功,因為可能有些細胞並不會成功分化而殘留,這些多餘的細胞就算是分裂錯誤,其實就是癌細胞。現在已經有試圖改善使用胚胎幹細胞的道德爭議之產物,即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它是使用成體幹細胞,但透過生物科技將它改造成有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特質,然而它畢竟不是真的胚胎幹細胞,所以在表官遺傳上可能會出現異常,不會分化出一個正常的組織或器官;但因為其成體幹細胞直接取自病患本身,故不會有排斥的問題。面對這種新興的科技時,不僅是在專門領域內的挑戰難題,經常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社會的道德觀、世界觀,像是幹細胞就是如此,而且還會牽涉到道德選擇的問題,和社會是息息相關,所以科技和社會是脫不了關係的。

 (註:本文是我大學生命科學導論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0年6月3日

6/10 17:08 7/30 16:18

2021年8月16日

清大未來建設一覽 (建置中)

 專業的(官方的)網站在此:https://www.nthu.edu.tw/future (備份)

最近感覺校本部南校區很熱鬧,到處都在施工,不過其實這件事情我早就預期會發生了,因為我知道學校有不少的建設準備要開工,這邊文章可以帶大家一探究竟清大到底要搞什麼(誤),順便附上在動工前特地跑去拍的草地樹木遺照(?)

我是在2020年1月要拍遍清大校園內各校巴站時,經過南門停車場附近時發現教育學院大樓樹木移植工程告示牌而開始注意到這件事情。後來寒假我媽就跟我說南大校區的系所跟宿舍之後都會遷到校本部,我才著手研究清大的未來建設 (當時我還想說怎麼可能,那這樣南大校區放著要幹嘛 還有校本部哪有空間裝了?雖然這樣真的就可以達到實質合校,不然分校區也是挺麻煩的)

▼拍攝日期:2020年1月9日


後來才發現原來不是要把整個南大裝進一個教育學院大樓,而是還有另一個藝術學院大樓,而且還冒出不少跟合校沒有關係的建物:美術館、文物館、文學館等,我都不知道學校對南校區開發還有這麼大的雄心壯志

既然我是因為教育大樓而起,而且也正在蓋了,那就先講已經啟動的教育大樓好了

2021年8月9日

生理男性與陽剛:男性的性別困境

 

生理男性在傳統認知以及性別刻板印象上應當要展現出陽剛特質,這種特質使得男性可以獲得權力結構的上位,可以將女性視為「他者」,男性所需要的是其他男性的認可,以及排除不具有此特質的生理男性,因為他們就是如同於生理女性,無法展現陽剛就被打成「娘炮」,變成一種帶有負面意涵的貶抑詞彙,同時也透過此維護自己的陽剛身分,成為男性間互相監督的機制。而男同性戀也是如此,這種不是異性戀的非主流模式,加上會有其中一人「扮演」女性的角色-陰柔、被插等,被冠上了「娘炮」的標籤。以上種種都一再顯示了,表現、具有陽剛氣質對於一位生理男性是相當重要的,有了這個才能跟男性團體交流互動、擁有權力,進入特定領域操作與網絡之中,否則將會跟女性一樣被排擠而落入邊緣之境。

 

  陽剛特質不是生物性、本質性的,而是社會建構出來的,例如對父親權力的恐懼使小男孩放棄了對母親的渴望並希望得到父親的認同,而這認同(成為男性)使他成為異性戀-可以與女性發生性關係,而非男性。再者,女性是男性的附屬,成為男性用來提高其在社會上的排名而已。因此在台商中,跨國商業男性有錢有權,而且男性本來就有生理需求,剛好又遇上中國女性是隨便且需要被救濟的,所以對中國女性性玩樂是再合理不過的,而女性又會被忽視掉,即使她們提供男性生理需求的解套,也未見於檯面上的場域。這樣看起來,男性似乎享盡好處,但這僅限於成功地否認陰柔、展現陽剛的男性,如果一個男性不陽剛,甚至不會被認為是「人」,如果達不到要求、技術不好,都會被言語辱罵成「娘炮」。因此同性戀理所當然地會被視為異於常人。

 

2021年8月3日

論選舉制度

我以前高中就很好奇,為什麼世界上會產生這麼多種選舉制度(害我們要背得很辛苦),平平都是民主的代議制度,為何會有這些分別呢?這週的文本就正好解釋了為何會這樣,以及這些制度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上週的文本有說到,憲法的設計雖然不見得會明文提到選舉,但憲政體制也包含了選舉制度,而一部好的憲法可以有助於民主制度的存在,但是我們似乎沒有辦法去比較出哪種憲法比較好,或是比較民主。選舉也是一樣,各種選舉制度的出現有可能有它的歷史淵源,也有可能是直接移植它國經驗,不論如何,這些不同的選舉制度,有沒有可能有一個較好,或是說,較能夠精確反映出民意的呢?畢竟代議制的出現,就是要處理實務上無法讓人民聚集以行使直接民主的問題,而出現代替民意的制度。
Dahl一開始就有提到人人都傾向於看不懂它國的選舉制度,這我真的很有同感,我經常無法理解像是美國選舉人團,或是英國、日本這種選出議會就能決定執政黨的制度是為什麼會這樣,他們怎麼會用這種方法選出政府,因為我已經非常習慣台灣依據中華民國憲法所實施的這一套制度:總統、國會獨立分開選,甚至有可能有不同執政黨(即總統與國會最大黨分屬不同黨),然後國會議員有三種產生方式: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區域立委)、比例代表制(不分區立委)、複數選區相對多數決制(原住民立委)。不過雖說我不易理解它國的選舉度,但其實我也不太明白為什麼台灣不要都用比例代表制就好了,反而還好奇說為什麼我們要搞得這麼麻煩,還要分出區域立委和不分區立委,雖然說我也知道一個是選人,一個是選黨,不過如果區域也用比例代表制,就更能反映民意了吧,例如說一個選區如果兩大黨勢力難分高下,不管怎麼選都無法代表大多數的民意(頂多只有一半民意)。文本有更提到了更極端的狀況:如果一個國家的各選區都是藍黨51%、紫黨49%,結果就會變成藍黨取得國會所有的席次,而紫黨一席都沒拿到,居然會出現明明就有接近一半的民意卻沒有半席的情況!

2021年8月2日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人社院)內部平面圖

受到一張梗圖「請問這是迷宮嗎」給我的啟發,想說清大人社院的內部構造這麼複雜,應該要來寫一篇文章專門來放平面圖,造福任何有需要來人社院上課的同學 (像是外文系開的第二外語,或人社開的通識之類,常都會聽到有人哀哀叫XD)。純粹提供資訊,我沒有要多說什麼 (搞這麼複雜的原因是什麼之類的),這同時也方便我人不在人社院時查看 (網路上只有3樓的平面圖)。

這些照片都是我剛入學時看到一個就拍一張,以便我日後查看,但隨著時間過去,已經被淹沒到相機的太前面,也不容易查找了,所以就放在這裡,也能幫到自己,一舉兩得XD。

圖片點開可看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