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6日

清華大學擴張史

 我對清大的擴張史也很有興趣,最初是從「台灣啟航」聽王俊秀老師所講而初步得知清大有兩個區塊,山下這塊是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用地,而山上則是墳墓的雞蛋面一帶。後來在「世界古文明」邱鴻霖老師又跟我們說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因為他是考古學者,因此在開發後山時也有參與挖掘墳墓的行動,這邊的形狀是風水寶地,因此吸引了很多人作為安息之地,從清代到日治乃至於民國,後來台積館的原址就蓋了火化場,而廢水就透過今大草皮上的那條溝渠流入弈園的池塘,「雖然聽起來有點毛毛的,但這就是我們這邊的歷史」,聽完之後我就相當的有興趣,並把知道的這些放在心裡,看看有沒有機會來深入了解、研究。我一點都不在意自己得知自己是在墳墓上唸書的事情,更大的是對這塊土地歷史的好奇。我在修習「全球暖化與環境變遷」時,原科院的鍾堅老師也時常給我們看清大的老照片,講述清大歷史,看起來感覺八竿子打不著邊,結果在下一週的校史演講就有提到他有參與校史,難怪會把這些納入課堂。感覺我一再地遇到清大的歷史,看來不去了解實在太對不起自己了。


為什麼清大可以不斷開發墳墓區呢?我小時候看地圖,清大最南邊就到人社院而已,後面一大片都是新竹市第一公墓,可是到現在,台積館、育成中心都蓋在上面,未來還要蓋教育學院跟藝術學院大樓,甚至要開發僅存的公墓區-南校區二期,為什麼清大可以這樣一直開發公墓呢?那些墳墓會去哪裡?墳墓主人不會生氣嗎,這裡可是金元寶、風水寶地耶?我也把這這個帶到課堂上問了,老師給的回覆相當完備,除了為什麼清大可以取得墳墓當作校地這是政策層面的問題老師不清楚外,當時的面臨的事件跟祭拜等都講述的很詳細,獲益良多,從老師這裡得到了過去親身經歷的歷史。我對地理空間類較有興趣,對人社院的組織機構史等反而不太感興趣,雖然得知從紅樓搬到現址這點讓我感覺蠻新鮮的,但我的目光還是放在老師順便提的清大擴張史,畢竟人社院的現址也是其中之一。以下就我目前的認知來陳述:

2021年9月22日

論代議制/間接民主

代議制直觀看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制度,因為直接民主在實務上不易實現,所以就推派幾位代表(n.)代表(v.)著部份人的意見進入政府發聲,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問題呀?但就如之前所述,選舉制度會影響到會有多大程度的民意被代表,有些制度甚至沒有辦法充分代表民意,這是否表示,沒有方法可以讓直接民主的代表程度在沒有減損之下轉換成間接民主?就像是盧梭所說,公共意志是一體的,沒有辦法被分割出幾個代表就能夠彰顯。
直接民主好是在每個公民都能表達自己的意見,雖然說在假設代議士能夠反映民意的情況下,選出代議士也算是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因為代議士是用多數決選出的,所以少部分人的意見在這一波就先被淘汰了。剛剛還沒提到代議士還有可能無法反映民意,那這樣人民的意見豈不是沒有辦法進入政治了嗎?難怪曾經有人說人民只有在選舉的時候是民主的,也不是沒有道理。
公民投票便是直接民主的產物,因為我們不可能所有的議題、政策和法案都透過這種方法,因為太不切實際了,我們又不是整天都可以有空在處理這些事,所以應該只有部分較重大的議案是沒有辦法只由代議士決定,而交由全民共同決定。可是這又牽涉到多數決的問題,事實上,人民並不是都能夠有足夠素養使用理性來做出對公共利益最好的決定,常流於自己的喜好和支持的群體,這在台灣又經常形成派系 (例如說藍綠爭鬥、年齡價值觀差異),這不就代表是誰的拳頭比較大顆誰就比較大聲、能夠決定一切?因為多數決就是少數服從多數,只要有大部分的人民支持,就會以他們為主,那麼,少數的那一群該怎麼辦?我當然也知道,不可能所有意見通通都採納,如果只能選一個,就選傷害比較少人的 (也就是比較多人支持的),也就只能這樣了。這也難怪近來會推動共識決,也就是審議式民主,讓不同意見找出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識,讓大家都稍微犧牲一點點,比起只讓拳頭大的得勝,比較公平。不過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這樣子,或許在政策或議題上可以這樣,但在選舉人的時候就不能使用此途徑。而且這又回到一件事,就是不是每個人都這麼閒有空或是擁有能力做這些事,所以這種時候代議士們在議會開會就是代表著不同人民意見逐步討論的 (即使最終決策還是多數決)。

2021年9月15日

為何要考古?為何要了解古代文明?

考古學是親自去挖掘古代遺址的學問,透過開挖以前人類留下的產物,可以看到建築遺跡、器物、骨骸等,這些在好幾年前於這片土地活動的種種,都被土壤埋藏在地底下,盡可能地保存了當時的景象。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切過去,也不外乎都是來自於古代遺跡和文獻,而有文獻的時間又短得多,別忘了綜觀人類歷史,只有1%是歷史時代 (有文字記載的時代),因此,考古知道的事情又更多了。而且歷史重敘事,就像是說故事一般,這會受限於只要這件事情沒有故事性,或無法放進這個敘事脈絡中,就不會被提及,不然我們現在使用的歷史教科書有涵蓋到所有事件嗎?我們不知道、無法從課本上學來的事情多的是;難道不好奇,這世界上這麼繁雜的種種事情,歷史課本怎麼有辦法敘述的這麼有條理,這就是有經過挑選而成的。考古則是將當時的文化都調查清楚,像是服裝、飲食這種無法被歷史編入故事中的內容也是調查的範疇。

我最想要知道的是,為什麼世界各地不同的文明都會有差不多的發展歷程,像是文中可以建構出一個粗略的模型,不就代表著其實各文明都有類似的過程,像是為何各地的人類都能夠已知用火?都居住在大河旁邊?知道灌溉可以栽種大量農作物?為什麼會有社會分工?會什麼女性無法擔任領導階層?這些問題是探索人類最根源的發展的必要途徑,還有為什麼現在我們的社會會是這副模樣,要了解這些,不禁會令我好奇這些是怎麼來的?


 (註:本文是我大學世界古文明的作業)
參考文本:
《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青柳正規著,張家瑋譯,八旗文化出版,序章〈學習文明史的意義〉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0年4月6日

4/6 15:28 32 4/20 22:25

2021年9月8日

新竹公園的歷史沿革

 

 新竹公園的歷史沿革與一體化之離合


一、研究動機與前言

 

我是在地新竹人,從小到大家裡就住新竹公園附近,在我的記憶中也改變了不少,而且我也對家鄉新竹的歷史有種關懷。像是我對新竹市公車的歷史也很有興趣,清大也算是新竹的一部分,我對它的校地擴張史也想深入了解。聽了人社院史、校史等演講後,我就對「現在怎麼變成這樣」的演進有興趣,好奇這過程是什麼,有什麼東西消失了,又有什麼保存下來了呢?如果知道了一條公車路線(如2路 (火車站-交大)從以前開往日新營區,到後來營區被撥用給交大做光復校區,路線都未改變,但終點站本身卻改變了)、一座砲台(新竹公園古砲台)、水池旁的土地公廟(弈園的清大土地公)是從很久以前就存留至今,看到它就會有一股特殊的歷史感油然而生;但當然也有很多東西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流,也許有路線開辦後在幾十年前就已停駛(個位數編碼的路線如67路)、游泳池被填平改造(今麗池園林位置)、原先的墓園變成校地(雞蛋面/新竹市第一公墓的縮減),那現在基本上很難觀察到其存在過的蹤跡,因此就要透過歷史研究才能讓它們重見天日,證明它們曾經存在過。

 

本來想要做的新竹市公車歷史,之前有一門課「近代台灣科技與社會史」已經做過了,但當時只能蒐集到網路上所能夠找到的近20年資料,更往前溯就一無所知,後來在今年寒假我成功找到了新竹客運自己製作的大事記年表,但為時已晚,本想現在再重拾此主題來研究,但因為此份大事記是為一的史料來源,有點危險,且我很難抓到核心問題意識跟想做的目標,因此先放棄。不過公車站古地名的研究,我原先是對一些存留很久的如華揚戲院(近年才更名為中正經國路口,但該戲院早已消失),或是以前存在的市政府(位置研判是今日東區區公所)有興趣,但很難組織起來,結果後來發現這點也可以回歸到新竹公園,新竹市的公車站更名速度緩慢這點,反倒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保留下來歷史,例如讓外縣市同學最匪夷所思的「公園」站,這名字會這麼沒有識別度,是因為在當時新竹市沒有其他公園附近有公車站,因此公園就是指新竹公園,而且它的位置是設在公園路麗池旁便能代表整個公園,也代表最初的公園是從那裡發跡的(或說只有那裡才是公園)。「學園商場」站位於東山街上,鄰近孔廟廣場,但卻沒有命名為孔廟,其所稱的「商場」也不知道在哪裡,所以是相當有趣的。


▼公園站公車亭 (2020年7月30日)


2021年9月7日

從清大防疫看阻斷傳播途徑與政策制定

 一、前言


  承接著上次期中報告談到的防疫與教育場域,這次要來著重探討清大的防疫政策,疫情爆發後,政府決定延後開學,好讓校方有時間訂定對策因應,因此3月初開學時,各項措施皆已就緒,除了上次提過的遠距教學外,我想要檢視這些防疫政策是如何阻斷瘟疫的?以及如果台灣的疫情一直都未暫歇,對未來生活模式會有什麼影響呢?此外我也想探討,這些防疫措施的訂定,為何可以繞過民主的討論機制?上學期有一門課「民主的理論與實際」剛開始時,老師就有問我們「清大的防疫政策有經過我們參與而制定嗎?」,才讓我警覺到有些事情我們確實是受人擺布、支配,為何面對疫情可以如此呢?而最後將為了控制疫情,政府有權力進行疫調、使用手機定位追蹤足跡等疑似侵犯隱私之事,是否在公共利益面前,個人私利必須放在一邊?



二、清大的防疫措施


  期中報告提到「順利地開學後,接踵而至的就是嚴格的防疫管制措施,一進校門就會有體溫量測並給予貼紙,只要發燒就會被拒絕進入場館室內」,沒錯,體溫貼紙就是一開學第一個遇到的防疫措施,它可以深入研究的面向不少,像是貼紙對每個人的意義(有些人會喜歡蒐集起來甚至二手交易,有些人則到處亂貼),出示貼紙會用什麼方式(手機、手背、衣領等),體溫量測站設置位置的依據與便利性等。不過這些都不是本報告要討論的重心,為何體溫量測可以防疫呢,其實我對這點也是頗為懷疑的,因為COVID-19跟SARS不同,罹患是不會發燒的,所以就算擋掉了所有發燒者,也有可能會有確診者順利通過量測;而那些發燒者也不一定是COVID-19引起的,甚至不是疾病造成的,就像之前提到的「麻煩之處在於像之前有一門課的助教因為被太陽曬到過熱而無法到課,導致我們的助教課無法順利進行」,所以用體溫來防堵的效果可能有限,只能擋一個是一個,希望確診者有發燒症狀,不然有人可能會明明自知有呼吸道症狀但還是到校,反正沒人看得出來(咳嗽除外),所以一樣可以過體溫量測這關。

                          體溫量測貼紙                                               體溫量測站 (攝於5月22日)

                         


2021年9月1日

清華大學公車

#新竹火車站到清華大學公車  #清大到火車站公車 #清大交通  #清華大學南大校區交通 #清大南大校區交通 #清大公車站牌

(這一篇不是在講清大校園內的公車,請見 worldpedia.miraheze.org/wiki/清大校巴


 清大位於新竹市東區,雖然不算市中心,但也是很繁榮的地帶了 (有縣道122經過,算主要幹道了),所以交通跟很多偏遠的大學比已經方便許多,可能只有天龍人等大都市來的同學會嫌不方便吧,鄉村來的就會很感激了 (無戰城鄉,純粹事實描述,如有冒犯請見諒)。不管是誰,外地人可能都會不太熟悉 (除非是像我一樣的公車迷),所以就由我這個新竹在地人為大家介紹清大附近的公車站以及可以通往哪裡,不要白費我們市長「公車進大學」的苦心~ 
(註:該計畫目的是讓大學生多利用公車,減少使用機車,以達到降低車禍發生率以及節能減碳效果)

來清大遊玩的遊客也歡迎參照喔~清大也算是不錯的旅遊景點,但假日停車半小時以上就要收錢了,所以也鼓勵透過公車來清大~

校本部

北校門附近

清華大學站:藍線、藍1、2路、31路、182路、5608、交大校車、跟各國道客運們

最簡單明瞭的站,但其實不單純。以市區公車來說,校門旁有一公車亭 (曾經有過的天橋腳旁),那就是了,而其對面對應的就是神奇生活百貨前的候車區 (往新竹火車站方向)。國道客運則是公車亭過去以後要過小馬路 (清大東門那裡),非常之明顯,下客站也是不一樣,是星巴克前面,所以不要以為司機過站不停不給下車了啊XD

(2023/12/29更新)
2023年9月12日起,市區公車「往新竹火車站方向」移動到與「國道客運下客站」同一位置,公車車內報站系統還是舊的位置,所以聽到「清華大學 到了」不要以為是過站,而是停靠區在更前面一點

 https://www.ptt.cc/bbs/Hsinchu/M.1694498136.A.6DD.html 

(2024/1/25更新)

2024年1月24日起,市區公車「往新竹火車站方向」與「國道客運下客站」位置交換,市區公車改成星巴克前,國道客運改成十六區前

https://taiwangordoncheng.blogspot.com/2024/01/blog-post.html


文教新村站-2支、52路、世博3號、57路、81路、科園紅、科園綠

在清大夜市邊陲(誤)之處,看似不重要,但是通往交大的小紅巴離清大最近的停站處喔。這站是在建功路上,不是光復路單邊設站的那一個

忠貞新村站-52路、世博3號、57路

隱身在清大夜市裡面最核心的地方,不太起眼,經過的路線也蠻沒名的(誤),在以前我想搭免費公車時才會這樣搭,不過現在全新竹市區公車都改收費囉~也因此沒什麼特別了

清大北校門站-83路

別懷疑,就是清大裡面那個站,等校區區間車的地方,就是待會會提到的83公車之起訖站

這張圖畫好的時候還沒停駛這麼多,現在路線越來越少了唉


(2021年版 資訊已陳舊)

最新!202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