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

論歷史學家講述歷史

 復原歷史是做歷史的理想,希望能夠把歷史再現出來,無論以何種形式-文字、圖畫、影片、器物、場景等。但當然這也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史料相當稀少,也都東缺西漏,完全復原做不到,也不必要。那復原歷史是要做什麼呢?當然是要讓現代的人了解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許也可從中學到些什麼,有人可能會說,不要給過去的人不存在、子虛烏有的事情,要給他們一個歷史上的公道,但其實仔細想想,有差嗎?這些人都死了,後世功名似乎也與他沒有什麼關係了,就算平反與否,一切都還是現代人定奪出來的-沒錯,這就是重點。


歷史是在講故事,應該是很多人對歷史的印象,把歷史擷取、整理成一套敘事是歷史學界長久以來展現成果的方式,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主要媒介,從小到大基本上從歷史故事集到教科書,無一不是用敘事的方法讓我們了解歷史的,給一個起承轉合,事件的背景、過程、結果跟影響等,讓我們知道了各種歷史事件,或是講述朝代的興亡、國勢的發展等。

2022年12月27日

論女性在軍隊中服役之義務

 釋字490號解釋中,當時大法官認為「基於社會分工、男女各司其職」,所以女性不用服役是合憲的,這點在今日因為社會觀念轉變、性別平等進步,顯然是需要改變的。既然如此,只有男性需要背負軍事訓練,確實很奇怪的一件事。


(一)陽剛氣質的父權遺毒

軍營幾乎全由男性組成的情形下,成為大男人主義的溫床,內部生活形式與訓練模式都充斥陽剛氣質文化,社會上也灌輸男性要服役過才是「真正的男人」,世代間一再複製這種沙文主義的性別觀念給下一代。對此觀點表示質疑者,會將其跟另一個全由男性組成的環境類比,也就是男校,但這主要是性別隔離造成的,男女都是受一樣教育但不是在同一個環境而已,可是軍隊在當下的情況是只有男性會特別進行這個訓練,女性是不用的,這樣男性就多學到了這個技能也被多賦予了這個角色。有人可能會認為女性也加入義務役並沒有辦法解決此陽剛的文化,還可能讓軍隊面臨此質疑時有機會開脫「可是軍隊裡面也有女生啊,這樣就不能說我們陽剛(但事實上陽剛的本質沒有改變)」,但不可否認的是,沒有女生到只有一個女生,一個女生到有一群女生,對一個場域的風氣是可以有機會改變的,尤其是這些人進入管理階層更有可能,對於管訓方式是可能改變,也不會強調出這只有男人能做,因為女人就也是同時出現在軍隊裡,而且為數不小的話也不能忽略其存在。現在軍隊會變成陽剛文化的象徵,是社會塑造出來的,本質上它沒有性別化的意涵,所以既然是社會塑造,就也有重新建構的機會。


(二)「男性保護女性」的父權觀念

因為上述的機制讓男性被塑造出這種觀念,認為自己能力成為保護者,女性是弱者,只能夠被男性保護。因為大部分的女性都未進入軍隊受訓,自然而然地變成只有男性擁有保護人與自保的技能。


此外,認為男性就可以,女性無法勝任軍職本身也是一種歧視,基於性別平等的角度,純粹以性別為判準區分適合與否是不妥的,就如前面所述,不是所有女性的生理跟心理素質都不適合服役,不應該直接把所有女性認定為無法,同一個性別中的不同個體也是有差異的,不該直接認為一個群體的人都是一樣的。

2022年12月23日

新竹市2022年新式公車站牌 (持續更新中)

2020年的公車站牌更新 就這樣停在中華路、中正路、光復路了,這個我稱之為「第四代公車站牌」。2022年下半年,新竹市開始漸漸出現一種新的公車站牌,樣式跟第四代很像,我稱之為「4.1版」,因為並無動到之前第四代更新的範圍,所以我猜測是第四代改良以後的產物,繼續接著推進

本來第四代看不出方向 只有寫兩個端點在旁邊
往XX是保留了第三代(像是台北,上藍下白)然後路線圖用第四代的
比較省錢 不然第四代是要重新打造、安裝

其實它站牌沒有換 是同一個 只是重新貼上去 跟交大博愛校區、南大門一樣
只是它的格式模仿第四代旗桿

第四代比較有設計感、比較好看,但這個就是為了省錢吧 就折衷一下 還算「改良」了
不過有些地方的往XX 是寫錯的 又是另一回事了 要是這麼容易貼錯 我還寧願用第四代那種兩邊都寫一樣的

 全新竹第一個是民富國小,這個 4月就改了 (其實它往的英文就寫錯了)

我本來以為只有它使用這款這麼特別的,誰知道7月底開始全面更新...


2022年12月15日

新竹市東山街周圍的歷史變化

 一、動機


我覺得我只寫家族史對我來說不是很容易,因為不知道應該要講什麼題材,但做家鄉史感覺又很容易變成老師所說變成爛大街一般的地方志,而沒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會著重在我自己的觀察以及家人所知道的歷史,這種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第一手資料,著重在這一條家門前的道路與我們的連結與感受,光是這樣就會凸顯出「這真的只有我才會寫出來這樣」。當然因為我還是很好奇這一條路的前世今生,最早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所以不可避免會從很早的時代開始述說,而這種時候我們就不可能與它有連結,因為我們家住的公寓是40多年前才落成的(我們現在其中的一個鄰居是當時的元老級住戶,就是他們家主導蓋的),而我爸跟阿嬤阿公是後來才搬過來的,更不用說20年前才剛出生的我了。如果最終的成果還是寫的很像地方志,至少我敢說基本上不會有第二個人像我一樣針對這一條不起眼的小路來講述它的歷史。


二、前言

我想要從家族相簿中的一張照片來展開我要說的故事:



這張照片是我在我爸以前的相簿中找到的,照片內容是我爸倚靠在牆壁上,場景就是我們家公寓的頂樓,後來國中的時候我就把這張照片翻拍擷取左半部就放上這個維基的條目「東山街 (新竹市) | 網路百科 | Fandom」,因為這張照片剛剛好讓我們家公寓的頂樓拍下去的東山街入鏡,因此想作為歷史變化的見證(很新奇地發現居然可以有不同時空同一點的對照圖,重點是這是我生活最熟悉的地方),現在為了此作業再度翻出來。本照片拍攝時間約略為1990年代 (因為當時洗出來的照片要是上面沒有日期就無從考察了,拍攝時間是我爸從其樣貌來回想這大概是他什麼時候拍攝的,當然在歷史上精確的年份是很重要,10年也足夠有很大的變化了,這就是本報告的局限性。我爸還有拍一張更舊,相同姿勢跟角度的,但背景實在模糊,也不影響我要講的內容,所以就取這一張作為代表。(至於為什麼要相隔數年拍這種一樣的照片,我爸也不記得了,相當可惜)

2022年12月8日

論性別對社會的影響

 這個社會性別的運作機制我認為只有在直接關連到生理的部分才合理,其他都只是社會文化加諸下的產物,而且這個生理是要有嚴謹的定義,不能又因為「大部分人是如此」就這樣合理化,而不注重個體差異了。例如男女誰力氣大、跑的快?我相信一定有男性力氣比女性小,為田徑好手的女性想必比很多男性都還跑的快,不是嗎?會認為男性應該要力氣大、跑的快,除了是因為大部分男性都如此外,也是隱含了「男性應該要如此」的性別期待,把搬重物跟體育好與男子陽剛氣概的結合,就不在意是不是真的可以或有必要如此。


傳統的社會就是將男女性分別畫分在公私領域,女性因為會懷孕的特性跟自然連結,而此連結又跟文化優於自然掛勾,結果導致男人代表了人創造出來的文化,女人只能從事家務勞動等在生產活動去輔佐男人。今日有改善成不因為性別限縮可能性,忽略了其身為人可以做的事情,女性不會因為有子宮就只能懷孕,甚至可以不要懷孕。事實上女性除了懷孕期間因生理限制目前無法脫鉤外,一旦將小孩生下來,就不一定要綁在女性身邊,反之,男性除了懷孕這點真的恕難分擔,剩下的養育等也是可以做的,除了懷孕外,基本上不論男女要投入家庭或是職場都不應該是有問題的,因此這套不合理的體制跟觀念不應該繼續存在。

2022年12月3日

交大博愛校區醫院 (憶卿醫院)

 交大博愛校區本來主要就是走生醫路線的,加上跟陽明合體後,更有了醫療的資源,打算在臨食品路這一側興建醫院

本來這一帶應該就是空地跟運動場,之前已經蓋了齊賢樓,而且當時工程的大門就被遺留下來變成未正式定名的校門,我稱之為「食品門」。在此之前,博愛校區跟食品路是無法互通的,這下交大的學生要去買東西、去公園散步跑步之類更方便了

未來醫院蓋起來後,我想所有圍牆都會拆除,然後直接把門口對在食品路這側吧
按照2020年版本的新竹輕軌計畫,剛好這醫院門口會設站,對面的體育館前停車場也會蓋成聯開大樓,這一帶的景象會變非常多

當然這醫院之前還卡在綠水里里民反對的階段就是了


真要蓋起來,交大這一塊停車場基本不復存

以下均為2021/1/29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