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8日

清大相思湖周邊因文學館工程變更動線

蝴蝶園是藍線這樣走(通往慈塘,後從終南小徑出來) 另外走到工地後右手邊還有一小路(橘線,竹林小徑)


2022年3月13日

東山街培英街-人行道建置說明會

 昨天(2019/7/24)去參加人生第一場政策說明會~地理B6也有說要多多關心社區事務,而且我真的很好奇政府到底要怎麼蓋人行道 (是說林智堅也太愛蓋人行道了吧 一天到晚都在蓋蓋蓋

😂),我覺得一直在想這個會干擾到填志願,還不如直接去聽來直接了解一番還比較實在。
前天信箱裡塞了一封通知,裡面標示有兩條路都要進行「改善工程」(直覺八成是要蓋人行道),我就一直在worry說到底要怎麼蓋?會徵收到我們嗎?對交通會有什麼影響?停車怎麼辦?等等等等諸如此類,後來我就想到 如果那麼在意那不如就直接去聽吧,就可以直接了解到底要怎麼操作了

到了說明會會場,哇塞,都是老人,該不會只有我一個年輕人吧😂
本計畫實施原因有二
1.新竹市政府步行城市計畫:串連新竹公園、十八尖山的道路,方便觀光客行走
2.新竹高中、培英國中學生安全
主要內容為:
1.東山街興建單側4公尺寬人行道 (往竹中看過去為右側,覆蓋原路肩)
2.培英街劃設單側2公尺寬人行道 (往培英看過去為左側,覆蓋原路肩),有鑑於多處有車庫出口,故改採劃線而不真正興建人行道的方法 (但仍無法停車)
3.小小樓梯 (小時候給它的暱稱><)改建,方便培英學生牽腳踏車
4.東山街-培英街-食品路交叉路口轉角處邊界限縮改為行人等候區
5.貫通汀甫圳旁步道,使東山濕地、東南街櫻花步道和汀甫圳通學步道銜接

2022年3月9日

因應北校門改造,清大客運站遷移

 看到不少人關心客運站何去何從,之前我有說過,掌握了最新消息就會發上來給大家參考


原來位子不是跟2009年一樣在youbike那裡,而是往前一點 (係指往交大、交流道方向)

最遠的可以到接近市區公車亭「金城新村口」那裡



對的,其實在約略十年前光復路這一帶也有做過一次改造 (很意外地,北校門改造居然是又要再發生一次),去查了一下,參考那一次的做

法是施工期間就改成到今日下客站正對面


當時街景

https://goo.gl/maps/dfRqYdhGtmZarUML8


2013年還存有當時看會覺得莫名奇妙的椅子遺跡

https://goo.gl/maps/H1pHzPgUn33cmgDo8


但是今年這一次連這裡都是改造範圍,而且還是同時開工,所以不能這樣設

相較2009年版本的,這裡剛好有天然花圃邊緣可以坐著等車

(雖然這也只能用到7/10也要開始施工                   


這是我3/1去現場勘查拍的照片,從原本的客運站位子往前走


(嗯...真的看不太到 有點遠啊)





2022年3月8日

科學理論為什麼不斷被推翻呢?常態科學與典範轉移

修的一門課「科技與社會」最近剛好上到孔恩科學典範的部分,和本門課第一週的課程多有連結,所以想要寫個心得連結、統整兩者,互相闡發。
孔恩提出的科學典範是說現在的科學都是一個個的典範,但是就像老師說的,目前的這些說法 (常態科學)是有可能被推翻的 (典範轉移),然而多數科學家們其實並不是致力於推翻理論,而是通常就不小心就推翻了,怎麼說呢?因為大多科學家都是從事常態科學研究,就是不斷地檢驗現存理論希望它更臻完善,然而這技術不斷精進的過程中,居然出現了例外!?偶爾一兩個也就算了,或許可以推給設備不良或誤差,但如果反覆驗證都是不符理論,那就代表出現了真正的異例是現存理論無法解釋的,例如像老師所說的水星的進動問題和牛頓理論不符,那就是牛頓理論的異例,但牛頓理論也沒有因此被推翻,那就是因為雖然它無法解釋所有東西,部分現象需要仰賴廣義相對論彌補,但其實也夠用了,在特定狀況 (就是一般日常生活)下,還能算是正確的有效理論。
那要怎麼樣理論才會被完全推翻呢?最有名的例子不外乎還是日心說跟地心說,科技與社會的老師問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就是日心說究竟是如何推翻地心說的?因為兩者都是一種解釋日地運行說法而已,而且都還是需要用到周轉圓 (哥白尼的日心說因為假設軌道是正圓,和實際橢圓不符,所以還是需要周轉圓修正),那當時的人們是怎麼決定孰優孰劣的?(這老師沒給答案XD)是更貼近真理嗎?那麼,又要怎麼知道這個比較接近真實?又沒有人跟你說,所以說不定現在的理論都還離真理很遠,老師也有說,不錯的解釋不等於正確的真理,科學只是一種近似,永遠不會知道某理論是否完全正確,那這樣一想,我們現在的一切理論該不會其實都不是貼近真實的吧?因為還是有被推翻的可能?這樣會讓我覺得,那我們現在知道這些又有什麼用呢?因為以後還是有可能會變成錯的。科技與社會的老師也有問同學說,科學是進步的嗎,我一開始回答是,因為我認為舊有理論不斷被新理論取代,所以科學是越來越進步。但老師說進步是什麼?我認為是更接近真理,所以老師才指出剛剛我所提的:那怎麼知道新舊理論誰比較接近真理呢?
老師說「科學是理解世界的工具」,照您這麼說其實沒有發現真理好像也沒有關係,因為只要能解釋就可以了。但有些人認為科學理論應該要是描述實際存在的東西 (科學實在論),所以目前的理論不只是解釋的工具而已,是真的意有所指 (世界真的就是長這樣),例如說:重力是真的會影響時空,而不是為了解釋黑洞會什麼會吸入光線而已;產生霍金輻射的虛粒子對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為了方便解釋黑洞會釋出能量而已等。感覺老師的想法比較接近工具論,或是悲觀歸納論證 (「成功的理論未必是真的。當今的理論,如同過去的理論一樣,也可能被取代,因此並未真正說明經驗現象」),理論只是為了瞭解這世界,所以可以不用找出最佳的;而實在論者則是無奇蹟論證 (「成熟的科學理論在經驗上相當成功,因此如果它們不真或是不近似真,會是個奇蹟,但世界上沒有奇蹟」),要找出一個最符合或是就正是真理的說法。但工具論也沒什麼問題,所以我覺得老師的解釋很貼切,科學就是像瞎子摸象一般,是慢慢拼湊起來的,例如在爭執光到底是粒子還是波,結果其實結合起來兩者都是 (我全都要),就是波粒二像性。
先撇開到底是不是真理好了,回到典範的問題,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因為多數科學家其實都是很保守的,不想要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典範被破壞,所以一直想要去加強證據去證明它,結果反而促成了新理論的出現:新理論可以解釋原典範無法處理的異常現象。不過其實也沒關係啦,因為物理學是慢慢累積起來,發現越來越多新領域,所以最初能夠解釋地球上物體運動的牛頓理論在宇宙中可能會有部分缺陷是可能的,因為當初發明此理論時又不知道,是後來才開拓這個領域的。就像是因為近年發現了量子,又把物理學擴張了一個新領域,不然聽說本來科學家還以為人類已經發現了物理的全部。所以只要能夠解釋部分範圍然後不要太離譜的理論都還是可以保留,但像那種人類已經很肯定全盤皆錯的 (如地心說)就真的是要下去了。


(註:本文是我大學從日常到科幻的有趣物理學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0年6月16日

6/16 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