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

論歷史學家講述歷史

 復原歷史是做歷史的理想,希望能夠把歷史再現出來,無論以何種形式-文字、圖畫、影片、器物、場景等。但當然這也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史料相當稀少,也都東缺西漏,完全復原做不到,也不必要。那復原歷史是要做什麼呢?當然是要讓現代的人了解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或許也可從中學到些什麼,有人可能會說,不要給過去的人不存在、子虛烏有的事情,要給他們一個歷史上的公道,但其實仔細想想,有差嗎?這些人都死了,後世功名似乎也與他沒有什麼關係了,就算平反與否,一切都還是現代人定奪出來的-沒錯,這就是重點。


歷史是在講故事,應該是很多人對歷史的印象,把歷史擷取、整理成一套敘事是歷史學界長久以來展現成果的方式,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主要媒介,從小到大基本上從歷史故事集到教科書,無一不是用敘事的方法讓我們了解歷史的,給一個起承轉合,事件的背景、過程、結果跟影響等,讓我們知道了各種歷史事件,或是講述朝代的興亡、國勢的發展等。

2022年12月27日

論女性在軍隊中服役之義務

 釋字490號解釋中,當時大法官認為「基於社會分工、男女各司其職」,所以女性不用服役是合憲的,這點在今日因為社會觀念轉變、性別平等進步,顯然是需要改變的。既然如此,只有男性需要背負軍事訓練,確實很奇怪的一件事。


(一)陽剛氣質的父權遺毒

軍營幾乎全由男性組成的情形下,成為大男人主義的溫床,內部生活形式與訓練模式都充斥陽剛氣質文化,社會上也灌輸男性要服役過才是「真正的男人」,世代間一再複製這種沙文主義的性別觀念給下一代。對此觀點表示質疑者,會將其跟另一個全由男性組成的環境類比,也就是男校,但這主要是性別隔離造成的,男女都是受一樣教育但不是在同一個環境而已,可是軍隊在當下的情況是只有男性會特別進行這個訓練,女性是不用的,這樣男性就多學到了這個技能也被多賦予了這個角色。有人可能會認為女性也加入義務役並沒有辦法解決此陽剛的文化,還可能讓軍隊面臨此質疑時有機會開脫「可是軍隊裡面也有女生啊,這樣就不能說我們陽剛(但事實上陽剛的本質沒有改變)」,但不可否認的是,沒有女生到只有一個女生,一個女生到有一群女生,對一個場域的風氣是可以有機會改變的,尤其是這些人進入管理階層更有可能,對於管訓方式是可能改變,也不會強調出這只有男人能做,因為女人就也是同時出現在軍隊裡,而且為數不小的話也不能忽略其存在。現在軍隊會變成陽剛文化的象徵,是社會塑造出來的,本質上它沒有性別化的意涵,所以既然是社會塑造,就也有重新建構的機會。


(二)「男性保護女性」的父權觀念

因為上述的機制讓男性被塑造出這種觀念,認為自己能力成為保護者,女性是弱者,只能夠被男性保護。因為大部分的女性都未進入軍隊受訓,自然而然地變成只有男性擁有保護人與自保的技能。


此外,認為男性就可以,女性無法勝任軍職本身也是一種歧視,基於性別平等的角度,純粹以性別為判準區分適合與否是不妥的,就如前面所述,不是所有女性的生理跟心理素質都不適合服役,不應該直接把所有女性認定為無法,同一個性別中的不同個體也是有差異的,不該直接認為一個群體的人都是一樣的。

2022年12月23日

新竹市2022年新式公車站牌 (持續更新中)

2020年的公車站牌更新 就這樣停在中華路、中正路、光復路了,這個我稱之為「第四代公車站牌」。2022年下半年,新竹市開始漸漸出現一種新的公車站牌,樣式跟第四代很像,我稱之為「4.1版」,因為並無動到之前第四代更新的範圍,所以我猜測是第四代改良以後的產物,繼續接著推進

本來第四代看不出方向 只有寫兩個端點在旁邊
往XX是保留了第三代(像是台北,上藍下白)然後路線圖用第四代的
比較省錢 不然第四代是要重新打造、安裝

其實它站牌沒有換 是同一個 只是重新貼上去 跟交大博愛校區、南大門一樣
只是它的格式模仿第四代旗桿

第四代比較有設計感、比較好看,但這個就是為了省錢吧 就折衷一下 還算「改良」了
不過有些地方的往XX 是寫錯的 又是另一回事了 要是這麼容易貼錯 我還寧願用第四代那種兩邊都寫一樣的

 全新竹第一個是民富國小,這個 4月就改了 (其實它往的英文就寫錯了)

我本來以為只有它使用這款這麼特別的,誰知道7月底開始全面更新...


2022年12月15日

新竹市東山街周圍的歷史變化

 一、動機


我覺得我只寫家族史對我來說不是很容易,因為不知道應該要講什麼題材,但做家鄉史感覺又很容易變成老師所說變成爛大街一般的地方志,而沒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會著重在我自己的觀察以及家人所知道的歷史,這種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第一手資料,著重在這一條家門前的道路與我們的連結與感受,光是這樣就會凸顯出「這真的只有我才會寫出來這樣」。當然因為我還是很好奇這一條路的前世今生,最早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所以不可避免會從很早的時代開始述說,而這種時候我們就不可能與它有連結,因為我們家住的公寓是40多年前才落成的(我們現在其中的一個鄰居是當時的元老級住戶,就是他們家主導蓋的),而我爸跟阿嬤阿公是後來才搬過來的,更不用說20年前才剛出生的我了。如果最終的成果還是寫的很像地方志,至少我敢說基本上不會有第二個人像我一樣針對這一條不起眼的小路來講述它的歷史。


二、前言

我想要從家族相簿中的一張照片來展開我要說的故事:



這張照片是我在我爸以前的相簿中找到的,照片內容是我爸倚靠在牆壁上,場景就是我們家公寓的頂樓,後來國中的時候我就把這張照片翻拍擷取左半部就放上這個維基的條目「東山街 (新竹市) | 網路百科 | Fandom」,因為這張照片剛剛好讓我們家公寓的頂樓拍下去的東山街入鏡,因此想作為歷史變化的見證(很新奇地發現居然可以有不同時空同一點的對照圖,重點是這是我生活最熟悉的地方),現在為了此作業再度翻出來。本照片拍攝時間約略為1990年代 (因為當時洗出來的照片要是上面沒有日期就無從考察了,拍攝時間是我爸從其樣貌來回想這大概是他什麼時候拍攝的,當然在歷史上精確的年份是很重要,10年也足夠有很大的變化了,這就是本報告的局限性。我爸還有拍一張更舊,相同姿勢跟角度的,但背景實在模糊,也不影響我要講的內容,所以就取這一張作為代表。(至於為什麼要相隔數年拍這種一樣的照片,我爸也不記得了,相當可惜)

2022年12月8日

論性別對社會的影響

 這個社會性別的運作機制我認為只有在直接關連到生理的部分才合理,其他都只是社會文化加諸下的產物,而且這個生理是要有嚴謹的定義,不能又因為「大部分人是如此」就這樣合理化,而不注重個體差異了。例如男女誰力氣大、跑的快?我相信一定有男性力氣比女性小,為田徑好手的女性想必比很多男性都還跑的快,不是嗎?會認為男性應該要力氣大、跑的快,除了是因為大部分男性都如此外,也是隱含了「男性應該要如此」的性別期待,把搬重物跟體育好與男子陽剛氣概的結合,就不在意是不是真的可以或有必要如此。


傳統的社會就是將男女性分別畫分在公私領域,女性因為會懷孕的特性跟自然連結,而此連結又跟文化優於自然掛勾,結果導致男人代表了人創造出來的文化,女人只能從事家務勞動等在生產活動去輔佐男人。今日有改善成不因為性別限縮可能性,忽略了其身為人可以做的事情,女性不會因為有子宮就只能懷孕,甚至可以不要懷孕。事實上女性除了懷孕期間因生理限制目前無法脫鉤外,一旦將小孩生下來,就不一定要綁在女性身邊,反之,男性除了懷孕這點真的恕難分擔,剩下的養育等也是可以做的,除了懷孕外,基本上不論男女要投入家庭或是職場都不應該是有問題的,因此這套不合理的體制跟觀念不應該繼續存在。

2022年12月3日

交大博愛校區醫院 (憶卿醫院)

 交大博愛校區本來主要就是走生醫路線的,加上跟陽明合體後,更有了醫療的資源,打算在臨食品路這一側興建醫院

本來這一帶應該就是空地跟運動場,之前已經蓋了齊賢樓,而且當時工程的大門就被遺留下來變成未正式定名的校門,我稱之為「食品門」。在此之前,博愛校區跟食品路是無法互通的,這下交大的學生要去買東西、去公園散步跑步之類更方便了

未來醫院蓋起來後,我想所有圍牆都會拆除,然後直接把門口對在食品路這側吧
按照2020年版本的新竹輕軌計畫,剛好這醫院門口會設站,對面的體育館前停車場也會蓋成聯開大樓,這一帶的景象會變非常多

當然這醫院之前還卡在綠水里里民反對的階段就是了


真要蓋起來,交大這一塊停車場基本不復存

以下均為2021/1/29拍攝

2022年11月26日

新竹市免費公車 2020年8月11日走入歷史

 曾幾何時,新竹市擁有非常多條免費公車,詳情可以見這篇文章,但都陸陸續續停駛光了,還沒停駛的,就改收費。

第一批次是新竹客運,2020年1月22日起71、72、73、世博3號、世博5號均改為收費 (就是竹塹小巴、世博館接駁車剩下的殘餘路線),也代表竹客2010開始逐漸開辦的所有的免費公車都改為收費,不然就是停駛了。http://www.hcbus.com.tw/big5/news_in.asp?id=408&page=
天文社去山上看星星後一開始搭乘世博3離開清大,看到這消息還以為是要停駛 嚇死我了
(我在山上時總覺得這樣長時間3天與外界斷了聯繫,山下會不會發生了什麼大事,還真的有

因為它免費,所以我平常上下學都搭它的說,這下變得跟藍1無異了....



2022年11月24日

論歷史如實直書

 如實直書一直是我認為的歷史,認為這有什麼難的?例如說像我有在編輯維基百科,先前才剛撰寫完了陽明交大的合校歷程部分,因為我都是去查詢合校過程中的新聞或公告等重要事件,再按照日期去寫發生了什麼事情,就是大事記年表那一種的,那年表本身沒有什麼含義,但我都覺得這也是做歷史的一種,那如果歷史書寫是這樣子的話,不就達到了如實直書嗎?


只是即使書寫當下沒有摻入個人主觀,在選擇時就已經不客觀,像是新聞看似如實直書的表現(只是他呈現的是現在的時事而非過去的歷史,不過道理是一樣的),但在取材、選擇什麼東西來報導時就已經有主觀的成分在裡面了。因此做歷史也是一樣,在選擇要寫什麼時期時就已經有主觀選擇,就更別說要挑選那些事件來寫,光是這樣就能夠讓描述這個事件不客觀了。

2022年11月22日

性別與法律

 「社會這樣就算了,法律不該不公」,男性主導的執政者會把社會傳統規範重複性的放在制度中,也沒有發現問題,所以這才是有面臨到問題的女性要參政、任領導管理層的最大原因,因為女性才會比較容易發現自己所處的困境。有人可能會說,「以前會這樣做總是有道理的」,那麼就要去想道理在哪?不能改嗎?以前的人怎麼做我們就非得照做?「不可能打破祖先留下的的基業,是因為以前都這樣,是祖先傳下來也不是我們訂的,所以我們絕對沒有歧視女性」,我看了都會嗤之以鼻。


當然社會的改變很難,不過,至少不分男女一律平等是國家法律所信奉的價值觀,女生想要爭取權益,要記得法律是站在妳這邊的,只是當然免不了異樣的眼光跟輿論。


改變要從根做起,給小孩也可以給符合現代教育的家庭觀念,這樣就不怕「因為跟我們(多數)不一樣」而產生的霸凌。雖然我也是覺得這種因為是比較少數、比較「奇怪」、「不正常」的人會被針對、霸凌的這種排除異己的現象很病態就是了,迄今不知為什麼會這樣。我也贊同長輩觀念非常重要,老一輩的人確實容易用「我哪有看過其他人如何如何」來反對比較平等進步的思想。多數不代表就是「正常」,非得照做不可,少數也是合法的(母姓、女性繼承、主祭),應該要接受。

2022年11月21日

論基改食品標示

基改食物要標示,是因為有些民眾對基改有疑慮,希望不要吃到基改食品,才會出現此種請求。然而倘若基改沒有特別危險,為何還需要特別標示出來呢?如果教育大眾讓大家都正確了解基改不危險,就會自願去選購基改食品。如果發展到如此地步,其實也不用特別耗費成本去標示了吧。但我認為,這世界每個人的信條都不同,像也有人會因為宗教而須要吃「清真食品」認證或「全素」的食物 (這些食品也需要花額外成本去標示),雖然看起來在實際層面上沒有什麼意義,但在心靈上也許有人就是抗拒基改,認為不自然 (當然也沒什麼食物是自然的)而不想吃,那也是個人的選擇,不過麻煩的是就是會製造社會成本,可是清真食品不也是嗎?豬肉或不合教義宰殺的動物,跟一般動物有何差別?豬肉也是好食物,為什麼不吃呢?如果吃素是不殺生,難道植物就沒有生命嗎?所以人這種「不理性」的動物,都有很多不太科學、情感上的執著。當然也可以說為了大家好,就取消基改跟非基改的分別,讓健康又好的基改食品在市場公平競爭 (不說它是基改,只說其營養價值),但這就會落入「政府隱瞞、獨裁」的問題。像我小時候幻想出一個小故事,就是當人類有複製機後 (這當然不符合職能守恆定律,在這邊先忽略),食物都能用複製的,再也不用耗費飼料、肥料去養育種植大量的動植物,也能確保糧食充足,對環保很好,但就出現了「是否該標示這是複製出來的,而不是自然、真的」「複製機複製出來的食物不會有危害嗎?」經過科學家甚至美食評論家鑑定確認100%相同後,全球才逐漸禁止傳統養殖業的運作 (因為其排放的溫室氣體很大量,對環境影響甚鉅,為此發明的首要整治對象),漸進用複製肉取代「真」肉。這也跟基改有異曲同工之妙,現在就是處在這種過渡期,如果基改真的較好,甚至可以淘汰非基改食物,就跟我講的複製肉取代真肉一樣,不過當然可以不用做到這麼絕,能讓民眾接受基改就已不錯。無奈目前立法不是專家進行,而是「民意」,而民意又未接受正確資訊,使得法律推動不可能朝向不汙名化基改的方向前進。我覺得在現況之下,不用特地標示基改,但可以在「原料/成分」中註明「基因改造」,讓未「開明」的民眾仍可挑掉基改來選購,並同時推動正確教育,讓更多人願意接受基改,最終目標就是要達到基改不用特別寫出來「基因改造食品」也能販售,我所提的只是過渡期的折衷之道。 

2022年11月19日

新竹市馬偕醫院天橋

馬偕隔壁的綠園道要善用空間興建停車場,與此同時又要拆天橋了
可能是因為天橋年久,修繕維護要錢,乾脆拆掉
(不然這天橋是有電梯的,理論上不該有「非無障礙」的問題:之前不少天橋是以非對所有族群友善為由拆除
蓋地下停車場的同時,也興建地下道連通到醫院,取代天橋之功能

2021/1/28拍攝遺照
2022年6月開始拆天橋,同時封閉水源街







 

2022年11月17日

論新媒體

本部分的新媒體、唱片/流行音樂、影像、副刊/雜誌、性/別等主題,網羅了台灣的各種文化面向,而且似乎都是跟「再現」有關,新媒體呈現出社會的問題,流行音樂多少反映了當代的氛圍(才會被消費者買單嘛),影像的揀選有特定的意圖,副刊/雜誌記錄下了當時的社會,性/別則是本部分中我覺得最匪夷所思的部分,與其他主題似乎不太契合,但真的也是蠻重要的,我也知道這是老師有所研究跟關心的領域,如果把它也納入,也可以說是這些都是台灣的「社會」。


依照這些主題的特性,我想我可以分成「紀錄呈現」、「文化歷史」跟「性別」來討論。新媒體跟影像都是在記錄、描寫一項東西,現在在網路上的個人都可以是策展者,而且記錄事件在這人手一機的時代實在是太過方便了,不然來看看過去如果要記錄1980年代的社會運動,要有攝影機、照相機才行,而且還是底片相機,在取得上就不見得是人人都有,且如果要刊登、放送能夠透過的管道與媒介也不多。而時至今日,要記錄、散播資訊、畫面實在是太過方便了,想要呈現出特定的內容為世人所知也不再困難了,不過我都這麼說了,就代表影像即使記錄下真實,還是有可能只會呈現特定的意圖,所以才會有「this is media」這張梗圖,不一定是媒體,新媒體,也就是我們個人也是可能會發生的。文化歷史的部分可在流行音樂跟副刊/雜誌窺見,台灣的音樂變化很多,所以也造就了不同時代的回憶,而且音樂也是可以表達出特定意涵、情緒跟傳達訊息的,不過雖然一直在改變,這至少是現在都還存在的,只是媒介改變了而已,不像雜誌就有點可憐了,看起來就真的有點時代的眼淚了,似乎到現在發展就此「中斷」了。最後性別,性別的發展也是有它一定的脈絡,不是大家所想亙古不變的,因為它是人類社會奠基於生理上的差異建構出來的,那既然是人類創造,那就是文化啦,所以性別會怎麼運作,家庭跟親密關係的模式等,種種都是跟文化有關,不過上一世紀至今變化較迅速倒是真的,其過程也是值得了解,才知道現在的情況是怎麼來的。

2022年11月15日

元寶公司

 之前就有因為要蒐集新竹市中華路上的公車亭,有拍了沿路的公車站,當時就有注意到「元寶公司」這一站,但當時並沒有多想,只覺得這公司的名字還真特別 (PS 新竹市公車11路/11甲也有「金元寶」一站在延平路)

因為看了小地鼠寫的這篇文章,才發現原來元寶公司是一個這麼有歷史脈絡的站名,而且還有我最喜歡的歷史遺跡,就在站牌不遠處!我之前去居然完全沒有注意到,所以我2022/10/23再度造訪此站,去拍攝這遺跡

看來苗栗客運真的透過站名保存下了不少古「地名」,不過像是金正順診所終究還是改名了,我反而覺得苗客是不是改站名比較勤的呀,最近頭份也有3站改名:https://www.mlbus.com.tw/bulletin_detail.php?id=382



這裡僅有苗栗客運會經過

2022年11月13日

淺談魏晉南北朝

 我對魏晉南北朝的見解可以先從其名稱說起,之前在國高中時我就覺得三國兩晉南北朝我覺得比魏晉南北朝好,因為就不會讓魏變成僅是三國時代的代表,無法彰顯該時的三國鼎立-即便是最後勝出的,史家也以之為正統-,不過重點還是要朗朗上口,所以才把晉改成兩晉,也能凸顯晉朝是有分期的,這還是題外話啦,不過會有這個問題正是顯示出了這段時期的一個大問題:混亂,同學在報告形容這個時代時,也只有混亂這個詞可講,不斷重複強調了好幾次。在這種世局下,應該要挑選哪一些作為這段時間的代表真的也是相當困難,不知道當初如何確立這時期要這樣叫的。例如五胡十六國其實也不是十六個國家而已,北朝跟南朝也不是完全一樣的時間,只是大致呈現一個對峙的樣貌,總歸就是一個「亂」字,很多人對這時代的印象就是混亂,混亂就是難以理解跟研究,因為歷史就是要有條理,沒有條理也很難敘述出一個故事。所以著重政治史的中學課本也是大致就帶過去了,現行課綱更是打算直接跳過去這些過於瑣碎的朝代更迭,類似我們看西洋史的概念,亂世不太會有人關心跟深入探討,因為一旦深入就要了解太多。所以這也可能是分裂被賦予負面印象的原因之一,當然在中華文化下還有更重大的原因:大一統的觀念。

 

2022年11月9日

論性別角色-從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出發

  啟蒙運動是過往歷史課上一定會學到的內容,但從未提過女性主義,或曰女權的部分,所以一開始很意外這些啟蒙哲士身為男性居然曾經有提出支持女性的言論,例如說為人熟知的洛克跟盧梭,都有質疑男性統治正當性,提出父權對女性壓迫,男性既然統治女性,女性應當有權利做出對應,畢竟他們是自由主義者,這種的類比跟人民對政府的反抗是相同的:政府的組成需要人民的同意,若政府所為有違背於人民,人民有權推翻之。不過尷尬的是,人要有權利必須付出勞力,但當時的女性只能在家,不能工作,沒有付出勞力,但當時婦女沒有機會從事勞動(受性別分工限制), 為當時難解、突破之情形,當然以今日來看這沒有什麼困難的。然而他們沒有想到的一點是:為什麼不能女統治男呢?可能這種想法在當時實在太過推翻性,而且這是結構性的問題,當時限制能參政者只有白人中產階級的男性,是因為認為其他類的人沒有能力進行政治參與,因為他們不懂政治。那麼,不懂政治的原因在哪呢?

  這又可以回到為何兩位哲士沒有想到突破性觀點,因為他們畢竟是男性,有著「性別盲」,例如盧梭《愛彌兒》看似是一本好書(就我以前認知,是教育小孩的方法),但才知道裡面埋藏了濃厚的刻板印象、社會角色,女性要被教育成取悅男人、對其溫順,以成為賢妻良母為目標,才算是對女孩「教育成功」。社會化順便灌輸社會性別,特定性別就應該要做「該做的事情」,所以Olympe de Gouges在當時可以被說是「教育失敗」,因為她的主張被說是「不守女性本分」、「太愛管政治」,這就顯示了女性不應該參與政治,一來是沒有受過相關教育(那是給男孩學的),所以「沒有」理性思維(不合乎啟蒙運動的核心精神),再來就是不符合社會分工:女人就應該好好待在家裡。

2022年11月4日

清華大學小吃部 (2011~2021)

我是2019年入學的,小吃部的模樣跟我最後一次到清大-小六時 (2013年)長的完全一樣
但沒想到在2021年居然聽說要大改造,但仔細想了之後,才發現其實小吃部以前可能也改造過,所以改造其實是家常便飯的事情,可能約莫10年就要來一次

小時候有到過清大,當時有一家「水果部」的店 ,但後來我六年級國小老師帶我們到清大走路踏青時,我發現完全找不到這一家,而且裡面也長的很不像,我不禁懷疑小時候去的並不是清華大學小吃部,後來

 根據此文https://issuu.com/nthudmcc/docs/observe_nthu_vol.01/s/14886\,小吃部在2011年重新整修,故六年級我看到的就是這一版本 (2011~2021)的小吃部,小時候的那個也是小吃部,主不過是上一個版本。  https://howcheng.pixnet.net/blog/post/28203865-清華大學回憶之旅(一)-by-sony-nex-5 跟 https://coenthu.pixnet.net/blog/post/23297884 保存下了上一版本 (2011以前)的小吃部 

所以我也要來幫忙記錄下這一版本的小吃部才行!

因為聽說是要大改造,看設計圖是要改得像交大二餐這麼炫炮的風格, 所以我可是四面八方都有拍 (照片都是在2020.12、2021.01拍攝)

店家,以前會加註這是什麼類型的店,就算撤櫃,也是可以進駐性質相似的

2022年11月2日

清大校巴路線因教育學院工程異動模式

 [本文同步發布至Dcard清大板、FB清交交流版]

因為南校區有一大堆工程,尤其是南門停車場可是兩面包夾,不免受到影響

https://youtu.be/hPc_nshrLXw

在2021年其實也有發生過,文末會再講古

不過後半部我都是在講古,不是這麼重要,當故事看就好,真正關鍵的資訊只有前半段而已XD


https://affairs.site.nthu.edu.tw/p/406-1165-237767,r1065.php?Lang=zh-tw





注意!這時刻表只會施行這兩天

2022年10月31日

北校門改造 第二期人行道工程 公車站遷移

 10/7更新

公車站移動到國道客運「下客站」正對面,出校門左手邊,詳文末

----

[本文同步發布至Dacrd清大板、FB清交陽交流版]

昨天很高興從3/3封閉至今的第一期人行道開放了 (不是早就完工了嗎...)

「youbike也回來了」(2.0於10/18才啟用,未同時啟用)




2022年10月29日

新竹國小站通學步道完工自毀公車亭

新竹國小臨南大路、興學街有歷經通學步道重建計畫,人行道全都打掉重蓋。人行道上本來有一個公車亭,也在第二階段工程受到波及



清大南大校區不少人用來下車的新竹國小站,下車是比較還好,但總還是有人要在這一站上車往青草湖、寶山方向吧?

施工時把公車亭撤走,改成臨時站
「111年5月9日至111年7月8日市區公車72、73、83路、公路客運5602、5603、5604配合工程施工,本市「新竹國小站」請改至新竹市南大路463號對面搭乘」

我當時是以為暫時先搬走,完工後會插回去 (例如說馬偕醫院地下停車場,就把公車亭置於一旁;清大北校門也是說會打造一個非罐頭公車亭)

2022年10月22日

很謎抑或曇花一現的清大診所專車

2020年12月,我搭乘世博3號公車時,看到一些站牌上面被貼了路線圖,感到很奇怪

近看才知道居然是有剛開的清大診所有開辦路線
(本來是給馬偕醫院經營,換成榮總經營後,就跟榮總醫院一樣有開辦路線(今日已經停駛)


官方路線圖檔

https://www.vac.gov.tw/Public/Images/202011/446201127100614a0f.jpg


2022年10月17日

生殖科技法律與女性自主

 關鍵詞:人工生殖法、生育權、不生育權、不孕症、墮胎、代理孕母


一、前言與動機

身為性別學程的學生,我的核心關懷在於女性的處境與地位,因此想要了解人工生殖法以及其他生殖科技對於女性自主生育權與不生育權的影響,同時也是關連到老師所提的生殖科技對性別平等的影響是為何壓迫或解放。因此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閱讀文章並歸納出各項層面,整理並探討出與女性自主的關係。首先由我的專業知識背景開始,將探討女性主義部分流派是如何看待人工生殖技術,再從不生育權下手,探討生殖科技對女性不生育權的壓力,這同時也是本門課程前半段的內容,內容分為墮胎自主及不孕症,皆為女性在有了人工生殖技術下,對自己決定中止懷孕跟要不要懷孕都有了影響;接著則是在有了生殖科技之下,法律卻沒有保障生育權的部分,將分別從單身女性、女同性戀、無健康子宮者來分述,由於最後一項會需要的代理孕母的幫助,會一併加入討論,畢竟可否使用代理孕母來實踐生育權,以及女性是否憑藉自己意志擔任代理孕母,目前也是被人工生殖法所排除的。最後用生殖科技未來繁衍後代發展到極致的可能來探討對於性別運作上有什麼影響作結。


二、人工生殖技術與女性主義

激進自由派認為生殖是壓迫的根源,因此在可行的情況下,婦女應該用人工代替自然的生殖方式,只要女性不用再參與生殖活動,時間跟精力就能留給職業;激進文化派則認為女性擁有生育能力是一種恩賜,女性的唯一武器就是男性沒有的子宮,要是讓給機器代勞,女性就沒有能與男性抗衡的籌碼,而且這種生育技術反倒有可能被男性把持,導致原本是具有子宮的女性擁有「生產工具」,結果連男性都具有了。激進女性主義受人批評之處這種論述過於本質論,認為男性都對女性壓迫,女性都很無辜,且把不同文化的現象混為一談,都認為是男性的壓迫,卻沒注意到有些女性其實也都接受並認可,甚至是年長女性要求年幼女性。因此此主義主要專注在白人、中產階級和上層階級,生殖技術就是很好的例子,沒有這些背景的人根本無法觸及這些技術物。生殖科技常被女性主義視為一種突破,因為就有機會使目前的性別框架改變,畢竟各種生物-包含人類-常被認為生命的目標就是要繁衍後代,也因此這也是性別關係中最難以改變之處。可是人工生殖技術真的能夠改變目前女性的處境嗎?是能提升,還是更被壓迫呢?這其中當然也有差異性,畢竟不是所有女性都是一樣的。

2022年10月12日

論未來城市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i6r3hZe5Tg

雖然之前上課介紹的智慧城市不等於未來城市,但確實也是它的一部分,這部影片更讓我知道了未來,或是說我們的未來,城市可以發展成怎麼樣的面貌。新加坡感覺就是很好的例子,先前智慧城市也是以新加坡為例,害我一開始還適應不過來,想說這跟智慧有關係嗎。總而言之,未來城市最首要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口膨脹,因為現在即使少子化(以台灣來說),都市仍舊是人口移入區,這點在開發中國家更為嚴重,因為鄉村生活不下去,只好到都市找尋機會,所以貧民窟是很嚴重的,不過新加坡整個國家就是一座城市,那又是另一回事了,反正新加坡也有貧民窟的問題,或是現行狀態無法再容納更多的人口,所以HDB新建有設計感、現代感的大樓,不僅創造出更多空間,也提升生活品質,這點其實跟都更有點像,例如新竹的舊城區跟關埔重劃區觀感上就相差不少,能住的人口數也差很多。不過我還是覺得舊城區如果就這樣被都更而消失好像也有點可惜,有種歷史不見的感覺,畢竟有很多古蹟藏在新竹市中心之中,可能我比較念舊吧,不過還好市長林智堅有推行電纜地下化,讓視覺空間變開闊,至少不會這麼雜亂無章,這點影片也有提到,把很多東西都改成使用地下管線,不會與地面爭道,台北錯綜複雜地下街應該就是很典型例子,居然可以想到把這麼多東西搬到地底下,就某方面來說人類也真的是很會擴張自己的領地。

2022年10月9日

《砂糖的世界史》讀後感加少許書評

 在聽到巧克力那一週時,我身為愛吃甜的「螞蟻人」,就決定要做這項我最感興趣的商品,而且從我的角度來說這商品是對於我影響最大的,能夠讓我有這般味蕾上的享受,就應該多了解它的過去,當時老師課堂上介紹了一些巧克力跟砂糖的書籍,在圖書館找尋藏書的過程中,最容易取得的便是本書,加上糖對於世界的全面性影響應該遠大於巧克力 (可可),所以我選擇了這本書。作者試圖從砂糖這項商品去看世界史,身為世界商品 (staple),其連結世界歷史發展的脈動是相當緊密的,「看到各地人類生活的具體形象」以及「一眼看透世界性的串聯」,了解過去人的生活和通盤性瞭解全球歷史的關聯,對於學歷史是很重要的(頁178)。從甘蔗砂糖出現在人類歷史開始,一直講述到現代,這期間影響了人類社會與世界發展的樣態,以及社會觀念跟技術對於砂糖的應用層面與影響。


除了糖以外,蜂蜜、甜茶、楓糖等也都是甜味的來源,但是當甘蔗製成的砂糖被大量使用後,其他甜味皆退處於輔佐的角色,可是為什麼突然會擁有這麼多砂糖呢?作者先從「歐洲的砂糖是從哪裡來的」這一提問開始,帶領讀者進入甘蔗的原產地-加勒比海地區,當然這是以現在的角度來看,確實在熱帶地區多少都有甘蔗,具體原生處不明,但加勒比海會成為甘蔗重要產地是歐洲人在當地培植,建造種植園,這是人為操作的結果,跟茶、香料一樣卻又不同的地方是,一樣都是大交換下的產物,取得了地處溫帶的歐洲沒有的植物,但不同的地方是,歐洲人有辦法大量種植甘蔗,將加勒比海諸島改造成專門單一耕作甘蔗的場地。而糖的歷史脈絡下,一直都是被視為貴重品,在阿拉伯地區因為其可以治百病 (多是肇因於營養不良,因此高熱量/醣類的砂糖就能迎刃而解),而被視為藥品,在中世紀還為神學家背書,大量食用並沒有道德上的墮落問題,因此被有錢人放心地購買使用,加上當時從東方傳入的茶葉也是相當昂貴,都是上流階層才能負擔的起,因此飲用它們可以彰顯自身的身分地位,是一種權貴的象徵,此外,茶裡面加入砂糖,其實象徵的就是來自東方的茶跟來自美洲的砂糖都匯集到了「世界中心」英國。咖啡一樣是國外來的稀有物,因此咖啡館就成為上層階級聚會交流的場所,還有不少組織發基於此,但後來就逐漸沒落,加上一般家庭沖泡茶比咖啡容易,今日的英國則以茶著稱。後來隨著產量提升價格下降,甚至出現了英國勞工的午茶時間,當然改變英國生活這麼大的偉大商品事實上是由奴隸貿易所支撐得來的,即所謂「有砂糖的地方就有奴隸」,這跟後來穀物革命、廉價早餐也有所關連。後來因為奴隸已經漸漸不被認為該存在,加上機械採收是可行的,以及溫帶地區發現可以栽種甜菜提取砂糖,甘蔗糖已經失去獨占世界的地位,另外,砂糖已經被證實多食有害,會導致糖尿病、肥胖等疾病,人工合成低熱量的代糖應運而生,但砂糖對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依然是很大的。

2022年9月28日

中國的「開會」

 聽到中國要民主式開會決定事情總覺得很違和,但影片一開始的解釋就讓我理解了,確實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國時期就經常開會,連毛澤東的領導地位也是開會出來的,所以他們說「共產黨就是很會開會,國民黨就是只會收稅」倒也沒錯。這是一個教育農民開會的過程紀錄,點明了開會很重要,可以決定事情、部屬工作,對於中國這種集體生活是很重要的,但他們大也可以選擇聽從一個領導的話,但主持人說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比較情願接受,還使用了西方民主產物《羅伯特議事規則》,真是讓人驚奇。開會的目的是要解決問題,而且要有效率,所以大家發言限制時間,而且大家都要發表意見,不能人身攻擊,因為還會製造矛盾影響團結,影片以跑題、一言堂、野蠻爭論為錯誤示範。開會就是把不同意見說清楚,保障每個人發言權利不得打斷(他們用一個「很牛」的詞其實就是程序正義)。看到這裡,我深深覺得,為何我會看中國學民主開會的方式呢...?

不過還是可以看出他們很看重領導,覺得領導來決定才不亂七八糟,但主持會議的不是領導,只管總結,以及管秩序議程,讓會議順利進行而已,要持中立不能發表意見。我才發現,華人(包含台灣)對領導的觀念很重,可能是從以前漢人那種中央集權的皇朝來的吧,例如現在很多政策失當,我們也會歸咎到總統頭上去呀。

居然還探討棄權(放棄表意權利)需要舉手嗎?棄權(既不同意也不反對)是否算入過半?這種深奧問題,我才知道過半要只算有舉手的?這我還真的沒想過,我們或許真的不會表決,即使是一個民主國家。老師給我們看這個影片,除了了解西方民主遇上中國式民主,有特殊的領導服從、討論議題(農村建設)特色外,還讓我們反省剛剛的期末報告分組討論,是不是小組討論都會一直有人都不講話,讓事情無法前進,我承認我就是其中一個,都不表達意見那一種人...,看了這影片,真的是從「不民主」的中國學到了怎麼民主開會了呢。


(註:本文是我大學兩岸關係與政策發展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1年1月18日

9/14 15:53 10/28 20:22

2022年9月17日

清大在台復校的「找校地」歷史

演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Fle3uIZKrE

 我一直對清大校史很有興趣,尤其是跟我的家鄉新竹土地的關係,加上之前剛上大一就在系上的課聽到王俊秀老師講述清大的校地史:由六燃、高爾夫球場跟雞蛋面公墓組合而成,成功湖是消防池、風雲樓原位址是軍官俱樂部,但只是大概帶到而已,所以就想要來聽他專門講述這個主題。這個演講真是精采,把梅校長率領清大的大家當初找校地的過程,參與其中的人事物講得鉅細靡遺。此演講作為第一場開場演講,也與原子爐、清華的建築甚至清華精神的演講有關係,再適合不過了。王俊秀老師也是對做校史很有興趣的學者-事實上大家都可以做校史,老師也呼籲、鼓勵大家作校園歷史偵探,做校園史學/公民史學,尤其是外縣市人經常就成為清華的過客(週一來上課,週五就匆匆地走),對清華這塊土地的歷史都不了解(我也是覺得要不是我是新竹人,我應該也不會對此這麼有興趣),包括我也是有想要搞清楚、更深入理解校史的熱忱,所以聽這演講很享受。


我對人的歷史比較沒興趣,對物的歷史較有興趣,但校地的選擇這點就會受到人影響左右,所以還是很重要,例如說梅校長很注重第五項潮濕問題,就是最大的關鍵是因為他不太喜歡潮濕的地方,所以他就不選了南港這個現在中央研究院在的位子,新竹風大但潮濕是還好,就選了新竹,一個人的決定就可以影響要清大的未來啊(現在還有很多台北人在抱怨為什麼不要設在台北),就像是梅校長對於通識教育的理念對於清大今日依舊影響深遠,選校地更是實實在在地跟我們現在清大的存在跟定位直接相關。

2022年9月11日

新竹市國道客運舊走法

 

http://sites.cjcu.edu.tw/wSiteFile/File/Z0001/140102164539專案簡報_完整版.PDF

3/27

因為2016/8/2起,陸陸續續把在前站的國道客運移動到後站的新竹轉運站,連帶著影響動線甚鉅,且所有路線 (阿羅哈客運除外)都統一站位、站名,各路線在新竹的走法變成一模一樣,喪失了自己的走法、命名特色
事發當時我年紀小沒有意識到,也對過去的走法無感,現在才在挖掘這段歷史確實困難了不少,官方已經不會留下這種資料,所以我就把我辛苦發掘出來的舊走法列出來供人懷念跟做個歷史紀錄

國光客運:科學園區 - 清華大學 - 清華幼稚園 - 二分局  - 公園路口 - 民族路口(東門國小) - 中正路口(美術館) - 東門圓環(東門市場) - 新竹站 - 新竹國小 - 公園路口(公園) →接回二分局
所以國光客運四路線,整合到新竹轉運站後:
增停:新竹轉運站
撤站:民族路口(東門國小)、中正路口(美術館)、東門圓環(東門市場)、新竹站、新竹國小
更名:科學園區→交通大學、清華幼稚園→馬偕醫院
移動:公園路口(下客)改成跟返程一樣、清華幼稚園(上客)改成馬偕醫院
http://spirit33d.blogspot.com/2009/08/blog-post_3273.html
http://imbigd.blogspot.com/2014/09/blog-post.htm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128063436/http://yoyonet.biz/egoing/bus/freeway/gwogun/1865.htm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30111040/http://yoyonet.biz/egoing/bus/freeway/gwogun/1804.htm

2022年8月20日

論族群/民族/種族

 我一開始聽到種族,想到的就是像黑人、白人這種膚色上的差異,尤其是在美國這種種族大熔爐更容易見到,而且近年來對於黑人在電影等媒體的曝光度漸高,但同時也有因為黑人受壓迫的BLM等運動出現,所以我就直接認為是要講這個。但沒有想到助教先切入的是從我們台灣出發,畢竟台灣人口組成基本上都是黃種人,大部分是漢族,但還是有最為人所知的基本四大族群-即使今日已經很少人這樣談-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但其實我從小就很不清楚外省人是什麼概念,閩南人、客家人不也是從福建、廣東省過來的 (雖說當年台灣還沒獨立建省就是了),只是年代早了幾百年舊在台灣定居而已,這樣就算台灣人啦?當然如果按照我這想法,恐怕只有原住民才算台灣人了。當然外省人也有歷史淵源上的特殊之處,嚴格來講算是戰爭下為了跟隨政權搬移來台灣的難民,所以是不同於台灣省的住民也是合理的,然而他們從大陸各省過來,帶著不同的省籍方言等,實際上儼然是濃縮版本的大陸各省都擠進來台灣,因此國大代表也因此產生了人口比例跟代表人數不一致的情形,讓台灣人感到受壓迫。


黑人被預設成罪犯,也確實是因為黑人犯罪率較高,所以在高犯罪率地方這樣作符合公眾效益、讓大眾安全?但就要去思考是不是因為我們對黑人放大檢視,才會讓他們比較容易變成犯罪,或是容易在媒體上大肆報導呢?去醫院、大型集會場合會怕被抓到通緝,直接聽起來會覺得犯法活該啊,然而他們被通緝是小題大作之因,白人做一樣的事情,都不見得會被抓,從攔檢搜毒品就能窺見這雙重標準。


就算血緣血統一樣,之前在16世紀的中南美洲,也會覺得歐生跟土生白人是不一樣位階,但明明都是白人,差別只在是否是移居該地後出生地。所以種族族群真的是建構出來的,不是不變、本質、「本來就這樣」的。


老師要我們思考今日族群的力量,例如考上清大是否跟族群有關,我不認為住在平地的閩南客家外省會被影響,但都有了原住民保障名額,可見居住在資源缺乏山區的原住民還是需要特別的保障,也算是漢人對過往歷史的一種補償。那還能解釋什麼?依然是不平等來源嗎?其實我覺得今日台灣族群分野已經很不明確,像剛剛講的原住民也是因為山上資源稀少,而非原住民本身得到了不平等;年輕人不多講母語,能得知身分也只有國小選的本土語言課程才能得知,而且如果一定要區分的話,如果客家跟閩南結婚,要怎麼算呢?

(註:本文是我大學社會學導論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1年12月1日


12/20 12:52

2022年8月18日

淺談新朝到東漢末

 陰陽五行之學在西漢末期開始受到學者歡迎,但其實這是源自於自秦以來便採用、東周諸子百家期間的說法,甚至可以回溯到商周的天命觀念,進而發現這一個觀念在中國歷史上是相當重要的,也就是政權的合法性是來自於五德終始說。因此不論是王莽還是漢光武帝都是以此為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政權取得-「篡位」跟「光復漢室」,使政權轉換有理,但試想一下就會發現如此西漢跟東漢的德行就會不同,這也難怪後世越來越少採用此說法當作朝代轉換的理論依據,其實甚至可以說這其實就是為了順應時代、讓篡位有理而開發出來的。


說到順應朝代,當時漢武帝以後的社會又陷入混亂,儒者多歌頌往昔三代的榮光,因此王莽改革遵循古法是符合當時代的潮流的,也就是所謂的「托古改制」,其實就是使用了西周的制度,希望可以一改亂象。但是朝令夕改是最大的問題,讓下層的執行官員無所適從,在當時政令無法立即傳達的時代,更可以看出這問題肯定會更嚴重。那麼為什麼王莽要一直改變政策呢?可能是因為發現這個做得不夠好,沒有辦法達到自己想要的成效,因此一直改變,但有沒有可能是自己想要的成效根本就無法達成呢?也就是自己的理念太過理想主義,現實社會根本無法達到,但是王莽只看到沒達到,沒看到為什麼沒達到,也沒發現問題的關鍵或許是自己追求的理想,所以最終就以失敗告終,錢穆說「完全是一種書生的政治」,也許就是指恢復古禮終究只是紙上談兵,離開書本到了現實基本上就不可行了。至於為何會被指稱為「暴君」,一來當然是歷史很重要的觀念「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贏的人當然要數落輸的人之不是,因此東漢能夠建立是奠基於新朝的滅亡,這就跟西漢時沒人說秦的好話是一樣的道理;再者,王莽改革推行制度成如此,人民生活一樣困苦,官員無法照做執行,這樣不就顯得王莽是一直在推行大家都不認可的政策,這不是暴君是什麼?從這種角度來解釋,或許就比較合理一些。

2022年8月12日

五月天三個傻瓜 MV與歌詞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btaaTfINaM


五月天 (Mayday)介紹

吉他手石頭、貝斯手瑪莎、主唱阿信、鼓手冠佑、吉他手怪獸 (團長)

除冠佑外四人皆為師大附中的學生,並在當時組成So Band樂團,偶像為音樂老師上學期講過的披頭四。1997年3月29日在大安森林公園開唱,並宣布改名五月天。7月7日出道,經紀公司為滾石唱片。


大安森林公園被他們認為是一個開始,所以去年20周年紀念日時就是在那邊舉辦免費演唱會

目前已成立20年,音樂風格可分為前後兩期:滾石唱片時的熱血直白、相信音樂時的成熟內斂。絕大部分歌曲都是團員自己作詞作曲,且作詞部分多為阿信進行。早期經常製作台語歌曲,但後期以國語居多。

在多國擁有高度人氣,並有製作日文歌曲、專輯。

2016年《自傳》專輯中可看出五月天對MV製作的用心,如〈成名在望〉使用電影等級特效呈現內心的波濤;〈如果我們不曾相遇〉和導演齊柏林合作拍攝在101觀景台演唱的場景。

2022年7月30日

什麼是文化研究

 什麼是文化呢?這就是文化研究一直在致力於探討的問題,使用了各種層面與理論,本門課程第一單元正是在討論這個,按照威廉斯的說法,文化是通俗的、是日常生活的一切,中學時代的公民課本也是寫「人類生活的一切總和」就是文化,但並沒有否定高雅、廟堂的文化,只是文化不應該只有這麼狹隘,之前我也有學過,文化有菁英文化、大眾文化、流行文化和次文化之分,而且不是一種「分類」而是會互相重疊的,這也導致我們以前考試的時候答案選項經常模稜兩可,因為文化的分界就是這麼地模糊不清。上層的文化也有可能變成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大眾文化也有可能晉升為上層文化,文化是會流動、變動的,也因此會很難定義,像是之前老師給我們看的台灣傳統紅白塑膠袋,也可拿來當作是時尚的服裝設計;章回小說不收入四書五經,現在卻有紅學鑽研紅樓夢;古典音樂也能夠被拿來寫流行歌曲,像是〈Remember〉、〈不想長大〉、〈寓言〉;年輕世代發明的次文化用語,也能夠擴散到不同年齡層大眾甚至政府(而且當擴散到他們時,年輕人又往往覺得用這些落伍了,例如咩噗)。所以流行真的是很難掌握的,要是沒有跟到,再學著用就會變成「LKK」,像是最近才知道用XD、笑哭居然又落伍了,我才剛開始用欸。這又聯想到了,這些符號是要共有文化的人才會知道的,字詞當然也是一種符號,像是我常逛PTT,有些特殊的用語真的要特定的板才會知道,像是公車板的「想像大師」、裡洽板的「明白」、日劇板的「劇loss」、笨板「活力四射」、股票板「吟遊詩人」,如果沒有長期處於環境下掌握脈絡,是很難理解其義的,要說明給他人也不是很容易,還有有趣的一點是,明明只是最大板八卦板的次文化,卻往往被形容成是PTT的鄉民文化,會忽略到其他的少數,就有點像台灣文化就是很台語嗎?那其他客語、原住民語的怎麼辦呢?談到語言跟各種用詞,就不能忽略關鍵字,有很多耳熟能詳的詞,其實以前並不是這些意思,我也是很意外,不過這點其實在我修「民主的理論與實際」時,老師也有說過民主的內涵是一直改變的,我想這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也就代表這些意義是被賦予來的,至於是誰賦予,大家又會乖乖遵照,就是領導權在作用,就像老師問我為什麼聽到警笛聲就會想要停下來,就是因為聽到了這能指,就會在腦中浮現所指:這是警車/警察,而他背後的內涵就是公權力,就是會不由自主地想遵守法規,以免受罰。還有一天吃三餐,其實也是在工業革命後,工廠為了要方便管理工人吃飯的時間才形成的,不然在以前都是肚子餓了就吃飯,怎麼會去限定次數跟指定時段呢?因此現在才會陷入明明還不餓,但因為中午了,所以得吃飯的情形,不然晚餐會餓,又不能在上課的時候吃飯,這很奇怪(在有些國家的文化中,上課吃飯很怪,不過台灣倒是還好,又是不同文化下的差異),所以吃三餐也不是自然的事情,是被人為建構出來的。但就正如我第八週提問的內容,自然跟文化的分野還是很不易界定,畢竟人也是一種動物,也算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只是比較「特別」而已,因為改變自然的幅度也特別大,所以也會有人把是否有人類區分成第一自然跟第二自然。至少我們知道,現在我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一切都是文化,也很難一言以蔽之,所以就得像我一樣,分層這麼多層面來敘述「文化是什麼」。

(註:本文是我大學文化研究導論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1年4月23日

3/30 20:47

2022年7月20日

黃金歲月 有關曉芸代理孕母搶寶寶這一條線的想法

 大家好,再度來到這裡寫心得文,沒想到上次 #1YVWTWwD 編劇最後還真的把香琪跟Jason

寫成一對了


回到正題,民視使用我國法律尚不合法的代理孕母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當然我用「尚不」隱含的就是最終會走向合法化的期待

我一開始的想法確實是覺得這並沒有什麼,為什麼要將其認定為非法的事情看待

在劇情中,曉芸因為可以賺錢讓媽媽可以有醫藥費用,就使用這方式來獲得

而雪琴開出此條件,雙方接受,各取所需,這樣不就好了嗎,這是他們的自由

(當然以國家利用公權力基於社會規範界定此為「違反善良風俗」之事,此契約無效


當時不少板友也對美惠得知後對曉芸的態度感到十分不解

代孕在社會觀感就是為了錢「出賣」自己肉體 一樣的汙名

用這種方式賺錢 比搶劫好了 沒傷害到人

可是相對起來總比下海好多了吧,懷孕相較之下也不會這麼傷身 還能賺錢

當然如果理由是年紀輕輕就未婚懷孕,「未來就毀了」這就是社會給予女性的枷鎖

Live: 眼睛國還活在女子三從四德,傳宗接代的父權時代,代孕比其他方式算更好了

by  #1YJMy8fj

2022年7月14日

對(兩岸)和平工作坊的看法

 工作坊是我在的人社最常在做的事情,確實也是了解社會大眾對一項議題想法的好方法,而且讓不同立場者可以有一個對話的管道,以現在的話來說,跳出同溫層可以激發出許多新想法。主辦方也問了一些問題供大家討論,釐清自己與對方的立場,嘗試讓對方了解,但不要想著說服,因為要一個人接受截然不同的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影片中也能看出大家的思想衝突點就是身分認同跟政治立場,像是是否要跟中國歷史劃清界線,我們認可文化上屬於中國嗎?還是中華文化只是雜揉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外省人與本省人的族群撕裂是因為選舉而起,但還有一關鍵是,外省人願意認同台灣嗎?本省人願意接納外省人嗎?其實我完全不明白為何要同為平民的外省人對本省人為228與白色恐怖還有禁絕本土語言道歉,那明明就是黨國體制的錯,只是他們也是外省人而已。影片的重點還是兩岸最終要走向何方,當然途中還是有為「台灣」跟「中華民國」這兩個名稱糾結,但後來還是取得了初步的共識:深化民主教育、恢復協商、國際幫助台灣參與、中國民間促進民主化、中國放棄武力犯台。其中還有提到國際不要再提供武器等軍事援助給兩岸,此舉無非是增加戰爭的風險,而且中美對抗,台灣必為前線,如果想要安居樂業而避戰,一定要盡可能保持和平。所以我們只是怕戰爭嗎?還是怕集權?還是想自主,與中國各過各的?如果中國真的保證不武力犯台,且也民主化了,我們就樂意、願意與它統一嗎?還是會繼續爭取要以國家而非地區身分參與國際呢?我們要的到底是不要對岸,還是獨立自主?這點如果工作坊也可以加入討論「是否願意與美國 (美國第51州)、日本 (回歸日治時期)統一?」想必會很有趣。

我其實在修這門課之前,也就是2020年的暑假因緣際會從ptt輾轉得知對岸網民對武統台灣的看法,就親自進入該論壇一一瀏覽,雖然他們的想法有點刺耳,但我確實了解了對岸的人民-就是跟我一樣的平民,是怎麼看待兩岸關係跟台灣的。

透過這些影片跟我自己的經歷,讓我了解人民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兩岸關係不是全盤都是政治、有權力者的場域,而且更可以說,居住在兩岸的人民才是主角,要選擇如何相處,什麼生活方式,要給怎樣的政府統治,應該都是人民才重點吧,更何況,那些當權者,不也只是擁有權力的人民嗎?


(註:本文是我大學兩岸關係與政策發展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1年1月18日

9/14 15:53 7/17 14:00

2022年7月3日

歷史教育的經驗與目的

 很多人提到歷史都會從教育講起,因為畢竟我們就是被教育出來的,教科書應該也是大部分同學接觸到歷史的第一或主要途徑。那本週的文本在談後現代跟求真,今日自己觀點的歷史已經開始變得重要了,也就是「我怎麼看歷史?」,因此我就一樣從之前所受的歷史教育跟我對於真實歷史之想法進行闡述。


我本身是有在研究歷史課綱的變化(這個過程本身亦為探尋歷史),因為自從知道我的學弟妹要使用全新的108課綱,而且發現內容大改之後,我很好奇以前的歷史到底是怎麼學的,說不定對當時的學生來說,我所使用的99課綱也是改變很多。我們的99課綱比較像是以前,但也沒有這麼強調背誦跟記憶瑣碎的資訊,但還是有一套時間軸的脈絡去一一講述發生了什麼大事件,內容是什麼,有什麼影響等,可是108課綱就不一樣了,高中歷史不再與國中一樣用編年體式的撰寫,而是「主題式」,不同類別就有一個完整的脈絡,也不會流於跟國中上一樣東西只是更深入的弊病。我不清楚108課綱是怎麼處理世界史的部分(聽說是強調跟台灣有連結的部分),但在99課綱跟以前,世界史就是歐洲史,我也一直都抱有疑問,除了四大古文明之外一切的開端都一定是希臘羅馬,然後西歐、中世紀,還有阿拉伯帝國,怎麼樣都跳脫不出地中海,那同一時間的其他區域呢?美洲直到發現新大陸才現身、非洲直到地理大發現才出現,當然也可以說歐洲本來就是人類最早的文明,其他地方同一時間基本上是「沒有歷史」的,但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是沒有去鑽研非歐洲的歷史,或是被忽略,或是史料不足等。就算中南美洲有馬雅印加阿茲特克好了,但課本撰寫方式往往都是發現新大陸的「背景」中提及,都不將其視為主體去介紹,也可窺見以西歐為中心的歷史敘述模式,好像一切都是為了歐洲而運作的。因此後現代主義就是試圖要擺脫西方,才能達到客觀,求不同區域的真實,讓我們知道更加多元的歷史,而不是都從西歐出發。試想要是我們沒有了從「本國史」演變而來的「中國史」乃至於「東亞史」,以西歐為中心的話到底東方會怎麼被看待?

2022年6月25日

公道三開闢之香山牧場、延平南勢聚落遺照

公道三是新竹市銜接景觀大道跟 竹光路的一條外環計畫道路,跟公道五一樣是延宕很久的計畫道路以至於最後直接用計畫名稱當作正式路名。此路建成,就可以台68-武陵-竹光-公道三-景觀-客雅-高翠達成外環願景(目前暫行是用國道3跟國道1達成)

而且武陵還要接上竹縣的台1替代道路 ,未來就可以由此路一路從新豐到寶山了


之前已經完成了第一部分,即牛埔東路-竹香北路間,雖然徵收的大部分都是農地,這同時也把我的童年回憶:在牛埔路上的香山牧場的餐廳區滅掉了 (小時候還在那裡看科學實驗王),那家牧場現在只原產牛奶跟乳製品到延平路上賣不開餐廳了



原餐廳位置



通往牧場的道路,以前開放民眾進入,但是從餐廳那邊進去,這紅門是關閉的

2022年6月24日

傳奇交大二餐三樓-竹園自助餐

 我剛入學清大的時候,聽聞清大學餐很難吃這已經是眾所皆知,不少人都會跑去交大吃學餐,尤其是離清大宿舍區最近且免爬坡的交大第二餐廳。不只是聽同學說,還有在網路上看到大家都很推,說裝潢漂亮、食物好吃,又便宜 (都是相較於清大學餐而言,雖然我自己是覺得還好)

尤其是所謂的「二餐三樓自助餐」說便宜又大碗 (就是指夾很多還是很便宜,能填飽肚子,很適合學生),所以就去見識一下

2020年5月第一次去吃,結果沒想到不久就宣布本學期 (109學年度下學期)結束就關門大吉了,所以我在學期的最後一天又去吃

交大二餐1、2樓都重新裝潢得非常漂亮,但三樓看起來是維持原樣,有以前學餐的傳統風格,然後在當時疫情內用管制嚴厲之下也指是放一些聲明而已,所以想內用可以到這邊吃很自由,跟1、2樓宛如不同世界



2020/3/25所拍





2020/5/6 便宜是它的特色 這總共 35元 飯可以再裝



2022年6月14日

論風險

影響我最多的就是「風險」這件事,讓我正確認知到一切事物都不可能沒有風險,所以如果斤斤計較風險,那豈不是什麼事情也不能做了,但遺憾的是,就算在家裡坐著不動還是有可能會有飛機、隕石突然從天而降,或有毒物質飄進家裡的風險,因此人生終其一生都暴露在風險之中。這當然不是說就能為所欲為,完全不管危機和避開危險,而是不用理會可以被忽略的風險,不然豈不是一切都要擔心了?而本門課程集中在討論基改、電磁波跟核能的錯誤風險認知,這幾項都是被錯誤誇大風險的新科技產物,事實上還有很多事情的風險高很多 (黃麴毒素吃進肚子、要對外求援時沒有基地台可傳送訊號、火力發電的空汙對身體的傷害),卻只特別把這三項拿出來檢討,確實是沒什麼道理。跟發生空難或火車出軌一樣,這兩樣交通工具一旦出事傷害都不小,但也不能說它們危險以後就都不去搭了,因為事實上走在路上被車撞的風險都比較高,即使太魯閣號事故相當悲慘,但若因此規定火車必須降速避免出軌釀成大禍,因而造成運輸效率大降,可以說是因噎廢食,為了小的風險而犧牲了大的福祉。所以同理可證,在我了解基改其實也沒有不自然 (自然界本來就會有突變)、只是改良的一種方式 (甚至比輻射/化學誘變、育種雜交還更好掌控結果),以及它帶來的福祉 (抗病、營養價值高、產量多、免農藥)後,我也覺得基改即使真有目前未被發現的風險,還是利大於弊。人們會擔憂、害怕應該就是因為它們是新科技物 (或說被人類拿來運用的自然物,因為本來就存在),因為不了解所以畏懼。其他兩樣感覺就有點闢謠性質,會怕的人純粹是正確的科學知識不足,雖然我小時候也對變電所跟核能有莫名的害怕感,但我想那應該都是媒體的影響,到現在還是會聽到「電磁波恐致癌」,有什麼東西是不會致癌的嗎?科學無法保證。「地震的話核電廠會爆炸」,濃度不構根本無法跟原子彈做類比,所以「劑量」也是很重要的,藥物多了也是會變成毒,毒物少量也是良藥 (如肉毒桿菌、嗎啡);輻射少量可以在食品加工中殺菌,大量也能造成不可控的基因改變。事物都是一體兩面的,在科學,這關鍵就是劑量。

2022年6月2日

六燃新竹支廠原址演變跟新竹這塊土地的連結

因為我有一門課「歷史學家如何想問題」的作業期末報告要講述「發現清華與周遭地區的故事」,所以我們這組就決定去六燃參訪 

六燃現在開放參觀大煙囪廠房跟建美路中間的拆到一半的下忠貞新村眷村遺跡,還有一個駐站基地「大煙囪下的家」有交大暨文化局聘請的人員在那裡顧著,給來參訪的人做介紹

其實我主要的來源都是駐站經理當時的介紹 (包括照片也是那裡翻拍的),再加上我自己先前對這裡的研究 
我不知道整體是六燃,但大概知道過去這一帶的地景是如何,分布的狀態等等
例如馬偕隔壁全都是眷村這件事情,我以前不知道跟六燃有關係

日本海軍省軍需局為因應二戰期間日本燃料需求而興建的六座燃料廠之一

一~四廠在日本本島,五廠在朝鮮,六廠在台灣


以高雄本部為精製部、新竹支廠為合成部、新高支廠為化成部
原本是以高雄為總部,但因為美軍重點是轟炸攻擊,無法使用,主廠就遷移到新竹
但新竹一樣有遭受盟軍攻擊,所以留下彈孔之類的,所以才說是「新竹難得的戰地遺跡」


生產產品有多種汽油、輕重油、潤滑油、異辛烷,以及其所需原料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 新竹支廠

我們組別一開始報告是選擇煙囪作為主題, 而不是選擇六燃才選擇其中的煙囪來報告,我們是到現場當場才知道六燃原來還有這麼多遺蹟,而大煙囪只是遺蹟其中一部分

因此首先要了解的是:六燃是很龐大的區域,大煙囪只是一小部分

2022年5月29日

新竹市公車站名中的歷史

因為有很多歷史科目的課程老師都曾用公車站名來引介我們認知到歷史地名,因為我自己也是公車迷,我就想趁這機會整理列出以及嘗試自己找找,看有什麼站名留下歷史的遺跡~


新竹市公車站名一大特色都是陳舊都不改變,雖然對於辨識周邊地標非常不方便,但有一個優點是就讓歷史之名保留下來了


水源地:火車站搭藍1、2路到清大會經過的一站,水源地就是指有水源之處,但當然沒這麼簡單,日治時期於此處取水,應而得名,後來這塊取水之處就是現在的自來水公司第三區管理處處,還是跟水源有很大的關係。 (台灣近代科技與社會史)

過溝:因為國道客運把這站命名為「陽明交大光復路」(前稱交通大學,現名應該是在兩校合校後,再加上凸顯其在光復路上距離光復校區最近者,故加上光復路),所以越來越少人知道這站在市公車稱作過溝站了,過溝一名也是古地名,因為過去這裡之後就是地勢較低漥的地區了 (公道五路那一帶),宛如一條溝,故名過溝。 (全球暖化與環境變遷)

雞蛋面:火車站搭83到清大必會經過,名字也很特別的一站,小時候社會課還戲稱是「雞蛋麵很好吃」,雞蛋面是古地名雞卵面,地形上就是一個山丘凸起來,是風水寶地,所以很多人就把逝去的人安葬於那裡,後來編制成為新竹市第一公墓,近年來清大校地不斷往寶山路蔓延,最終取得了第一公墓全部土地作為校地,未來我想這一站就會變成鄰近清大南校區二期校舍的方便站點吧! (世界古文明)

2022年5月28日

黃金歲月第227集心得 香琪和Jason那一晚發生的事情評析

 大家好,本板首發,最近看到香琪跟Jason這件事情以及後續的反應,有感而發


這種「性放蕩」評價對女性的殺傷力大於男性這種老生常談就不講了

(有台詞是 香琪這樣不只是跟天寶的關係毀了,尤家千金的「名聲」也毀了


在李家那一段果然板友跟我一樣看的怒火中燒啊


丈夫都覺得沒差了 其他人喊燒真奇怪 丈夫還被要求自己還要覺得委屈、得爭口氣

以看起來的結果來說,加上編劇的塑造,這一切都是被定調成一夜情

那不論動機為何,結果就是出軌了

2022年5月25日

清華、中國正統性/中國史與國別史問題

 其實這點我從在聽清大校史的演講就有此疑惑了,兩岸都有清華,而且在1949年以前的歷史都是一致的,但在1949後發展則各不相同,是同一源頭,但這還算是同一間學校嗎?兩岸當然都各自說自己是原校,一個是在原地、有原建物的,另一個則是由同一政府管理、具有相同組織的。我們在辦校慶時,還是以在大陸的創校年份為主要,另外才暨在台復校的歲數,代表我們依舊是認為我們還是原本那一間,甚至說我們才是「正統」,對岸的是「山寨」的,這真的是很複雜的一個問題,這種正統繼承權在交大與陽明合併時也出現過,有人認為此舉將會讓台灣的交大消滅,讓正統轉回大陸。跟兩岸清華一樣是導因於國共內戰的中華民國也是一樣,從廣袤的國土瞬間變成只剩下一點點的小島,以中國史上常發生的情境來說就稱是「偏安」,失去了幾乎所有的省分,讓國家原本的建置幾乎付之一炬(小時候有在維基百科上看過戶政編號那些的),這不禁令我好奇我們是怎麼認定一個國家的呢?土地?政府的延續?更別說是中華民國這麼特殊的處境了,只是一個政府遷國那就算了,更大的問題是這還牽涉到了中國「正統」的問題-當對中原、對大部分中國土地都沒有統治權時,還能算是中國嗎?

2022年5月23日

撼動性別結構是可能的?

先承認我沒有看《性別打結》,因為沒有取得書籍來閱讀,但從本週標題「性別、社會與國家:變動秩序的可能?」,我想《性別打結》的內容應該是可以串聯起這三篇文本的重要關鍵,去思考、揭示現在與性別意涵密切的社會與國家制度,我不確定有沒有提到「如何拆除父權違建」。而另外兩篇文本則是對為了改變此制度、體制所做的努力和回應,例如公民不服從或民主不服從,以及台灣女性主義團體常用的街頭抗爭、遊說請願、參與決策等,透過各種管道以期促成性別平等、減少性別歧視,改變現有的秩序。

 

面對不合理、具有性別歧視的法案,女性可以採取不服從的行動去應對,「惡法非法」。台灣比較少「公民/民主不服從」,台灣的女性主義運動比較傾向另一種方式,也就是先組成婦女團體,然後就如同其他的社會運動,進行街頭抗爭,如搶救雛妓、反性騷擾、女人100大遊行、佔領公廁運動等。隨著台灣政治的開放,像立法委員遊說成為了重要目標,因為那是可以將訴求法制化的管道,當今著名的《性別工作平等法》、《家庭暴力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等都是她們的努力才應運而生的。以及在政府機關成立婦權會,直接介入政治決策,才有重塑制度的機會,和成立性別相關的參與式委員會,讓女性主義的聲音可以被聽見。既然身為一個民主社會,就應該要有多元、包容、尊重、平等等價值,追求實質正義。

 

2022年5月21日

時光機與真實的歷史

 老師上課問我們玄武門之變之前在歷史課本上講了多少,我想簡略程度、性質跟講黃袍加身差不多,因為就是講一位皇帝之所以可以當上皇帝的理由,交代其背景而已。但其實事實上在歷史學界上是有不少的討論的,因為這關係到敘事的方式。李世民經由發動玄武門之變當上皇帝,這基本上是史實,但實情是不是真的因為兄弟能力不好、品行不佳而誅殺有理就不得而知,只知道唐太宗曾經有要求看歷史,不過這點就足以讓人覺得可疑了。但因為他當上了皇帝而有了貞觀之治,為唐朝締造盛事,所以史書通常可以利用這點來合理化玄武門之變殘殺手足的行為,然而無法保證給他們兩個當皇帝無法締造治世,因此就要把他們描寫成不適合治理,還順便將李世民塑造成此舉也是為人不忍,為了眾生才不得不如此。從此事件足以顯見歷史是勝利者角度寫的,是不是實情也無從得知,這這種情況下如何求真?所以我妹說她比起歷史更喜歡文學,因為歷史是後人寫的,而且正如剛才所說是「勝利者」寫的,但文學反而是當時的文人用文字記錄、呈現出他看到的現實,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看歷史。


以我個人來說,我只是想找出歷史,沒有一定要求真,那我是真的喜歡歷史嗎?因為我是好奇某物是怎麼來的、怎麼演進成現在這個模樣的,所以才會想要把這沿革找出來。不過當然如果問我要不要真實的歷史,我應該還是會說要吧,因為仔細想想,如果我找出來的歷史不是真的,那有什麼用呢?可是歷史終究是被現在撰寫的人所建構出來的,文本中也有提到,過去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歷史被寫出來有可能會扭曲這些事實,這有可能是為了要達到某種目的,例如中國的疆域,或是要符合目前的理論、主義以不至於推翻,最後一個也是大家最熟悉的,為了服務政治。歷史本身就是一個詮釋,輕者就是把過去的事實賦予不同的意義,重者就是隱瞞部分事實,以符合自己想呈現出的歷史。

2022年5月3日

新竹市公車71 72 73 移交給科技之星

 來源:新竹客運 http://www.hcbus.com.tw/big5/news_in.asp?id=549&page=

科技之星官網一樣毫無消息,我都怕甚至連路線資訊都不會放上去 (最後是有放陽春版路線圖


這消息2/25就公告了,我昨晚逛官網才看到...也沒看到我常去的同好平台有寫

也沒有官方 (如政府交通處)的消息,google也搜不到,是很不為人知的XD


簡而言之就是2022/3/1起,

新竹市公車前竹塹小巴的殘餘路線71、72、73業者從新竹客運更換為科技之星


71 (北新竹後站-財神廟 [循環線])

72 (北新竹後站-陽明清境)

73 (北新竹後站-花園新城)

2022年4月28日

2021白沙屯媽祖進香遶境心得(下)-公車、雜記篇

上篇是作業,所以看起來比較正式一點,這邊就可以來談我特別有興趣的公車還有一些雜記
(睽違一整年才寫成...)


苑裡一帶的台中市公車多為建明客運營運 (對 你沒看錯,是台中市公車無誤),建明客運以前開國道客運就是叫做飛狗巴士,後來都收掉了


▼進香當天是正常營運的,此為台中市公車839路 (泰安車站-國立苑裡高中)

▼被淹沒在人海了 仔細看真的能看到XD

▼要出苑裡車站也是相當困難

2022年4月22日

清大南大校區學餐

 清大南大校區雖然以前是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一間完整的大學,但怎麼學餐只有這麼一小間呀

然後現在也都只剩一、兩家店在開了

不過其實它是有歷經一個重大變革,以前是長這樣,還有一家杏鑫自助餐,還有很多沒在營業的店的殘留

拍攝日期:2020年11月24日



2022年4月17日

竹興公司

 來源:苗栗客運 https://www.mlbus.com.tw/bulletin_detail.php?id=335


2022/1/1起,

位於香山靠近大庄、三姓橋一帶的「竹興公司」公車站更名為「金正順診所」

影響路線:公路客運5801、5802、5803、5804、5807、5807A、市公車綠線


Google地圖已經有更新了,時間根本還沒到OAO


這只是一個小事情,但還是上來發文是因為我好奇的是金正順醫療機構莫非有什麼動作

了嗎?是終於要啟用了?不然新竹的公車站牌平常是沒什麼在改名的XD突然看到有這消

息相當意外,當然也可能是金正順聳立在那算比較顯著的地標,而竹興公司根本不知道

在哪的緣故


去年8月拍到的樣子 (2020/8/4拍攝


確實是距離最近的公車站牌沒錯


2022年4月15日

新竹市香山區鐵皮公車亭

 之前2021年2月去南隘體會鄉村風情時,意外看到香山區的中華路上,出現了新的制式「罐頭」公車亭,是未曾出現在2019年的google地圖街景的,分別為西濱路口 (北上)、大庄 (北上)、朝山 (南下),雖然說都是原本只有站牌而新建公車亭的,但我開始擔心沿線的這種各具特色的鐵皮公車亭會一一被替換成制式公車亭,所以決定要來拍下他們的遺照,為舊時代留下紀念


結果我今天居然看到廖子齊議員的貼文,看來是真的有在推動,而且其實在我拍照之前就已經推動了!只是我不知道而已,今天主要來整理文中提到的這幾個站點的現況照片 (皆攝於2021年3月21日或4月5日)

因為看不出來南北指的是站點的方位還是途經路線的走向,我基本上提到的雙向都上傳照片了


這種鄉村、郊區常見的鐵皮公車亭,我在討論跟中華民國美學有關的報告時有將此納入題材之中唷XD


佳勝 (北上)


2022年4月13日

新竹輕軌(高架)計畫站點詳細位置圖

今天新竹市議會在討論的就是此議案,新竹輕軌紅線第一期交通部中央將核定進入細部計畫

是歷年來距離成功最近的一次,當然未來還是有不確定性,且假設會實現,真的完工通車都N年以後了,基本上清大、陽明交大 (你要說交大也可以😂)都成為在場大家的母校了,不會有在學生了吧XD
紅線第一期,目前是起自高鐵新竹站今六家車站位置,沿著往南到新莊車站,後進入竹科 (有人之後要去輪班,也許就能用到(誤),沿著新安路走到清交之間的交界處 (教育學院隔壁),就沿著我們兩校一路往北,經過成功湖畔,最後從清大東門那裡穿出來,接著就沿著光復路往新竹車站方向前進,途中經過新竹公園跟陽明交大博愛校區,最後抵達清大南大校區附近
不過還是可以看計畫圖過過乾癮
首先是
R05 新安路上鄰近交大十二舍跟研三舍,跟對面同步輻射中心夾在中間的那區塊,應該會在今日H車棚附近
R06 距離清大宿舍區、交大運動場區最近的小徑站 (為什麼叫做清交小徑 別問我 窩不知道
清大的同學想搭火車或高鐵離開學校「逃回去」不用下去搭校巴了,走到現在小徑那裡就可以回家啦
(不過不是最有名有「一徑各表」的那一條小徑,是下圖所示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