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日

《樂土》讀後感加少許書評

《樂土》是2016年臺灣歷史小說,由朱和之著,聯經出版。並於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獲得歷史小說首獎,為該獎開辦以來第一次有作品獲得首獎 (之前都是首獎從缺)。



理蕃的得與失:五年理蕃政策的效益問題

關鍵字:佐久間左馬太、台灣日治時期、理蕃政策

一、前言
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厲行五年理蕃政策,目標在於使全台灣的原住民歸順為日本臣民,革除所謂「野蠻行徑」的原住民傳統文化,並繳交槍械確保不會傷害日人。朱和之《樂土》這本歷史小說主要正是描寫五年理蕃計畫的最後一環:太魯閣蕃討伐。在全島幾乎平定下,太魯閣地區的原住民不願投降於日本,且和日人爆發過幾次武力衝突。在遲遲未能平定的情勢下,佐久間左馬太派出測量團隊繪製地圖以便討伐,並決定動用大規模日本軍警、漢人隘勇人夫大力掃蕩。然而在長期以武力清剿不願歸順的原住民的情況下,引起各界的不同聲音,以及背後的政治角力。故本文要探討這些面對理蕃政策的不同立場、其引發的問題、面對的政治阻礙和最終的結果,嘗試去分析其效益,了解推行理蕃政策之後,日本政府最終得到了什麼?失去的是否比得到的成果更多?理蕃計畫到最後是不是只是一場鬧劇?如果只是一場鬧劇,佐久間左馬太為什麼堅持要推行理蕃政策呢?持不贊同者者的理據看不出效益問題,或其提出的方案明顯過慢,一副沒有效益的樣子。如果他們不是針對效益問題,那他們是基於什麼而不贊同?

二、對於理蕃政策的不同理解
(一)贊同:佐久間左馬太
認為理蕃政策是開拓皇土的重要使命,也是先皇明治天皇交付給他的任務。認為一切產業開展皆源於山地,無論是樟腦或是礦物。為此,應迅速收繳蕃人槍枝,減少入山之日人傷亡,相較之下懷柔策便顯得過慢,用教育慢慢改善有如對牛彈琴。(朱和之,2016:92)致力於理蕃政策的成功,達成先皇遺願,並且將皇恩推展至台灣全島民眾,使台灣人包含原住民皆成為日本國之良民。身為陸軍將領,不可避免地被捲入軍隊鬥爭,加上內地輿論影響,佐久間左馬太在上京請求中央補助及延長理蕃政策時被否決,而對當今政府官員感到厭煩,都不把天皇放在眼裡。這點在「不,應該說時代不同了,從前的志士都是滿腔熱血、一心想著為大君效命,哪像現在政府官員盡皆腐敗!」(朱和之,2016174以及「山本那傢伙竟敢蔑視陛下,目無君上,不可忍受!」(朱和之,2016149可以看出。
既然是唯一贊同理蕃政策的人-如果不論那些如龜田理平太、內田嘉吉等阿諛奉承只求官位之人-那麼接下來想必得面對大量的不解、批評和質疑了。
(二)不贊同
然而,除了佐久間左馬太之外,其他人基本上並不贊同理蕃政策,背後的原因繁雜多樣,有些是因為此政策侵害了自己的利益,有些是為了大局著想。這些人雖然能和佐久間左馬太直接或間接地進行意見交流,但他們皆未成功影響他亟欲理蕃的決心。以下將分述他們的理由。
蕃務總長大津麟平、北蕃監視區長永田綱明即認為應使用懷柔教化和武力鎮壓並重的方式。透過蕃童教育所,針對孩童傳布佛教,使他們接受佛法而放棄出草之習俗,一樣可以達到總督所要的效果。大津麟平身為理蕃政策負責人,但對總督的作法頗有質疑,尤其是後來更大力徵調警員,完全無視警察短缺之事,永田綱明提醒由於中國辛亥革命成功的鼓舞,加上漢人經常被徵調擔任隘勇,不滿情緒日漸高漲。(朱和之,2016:110-113)理蕃政策之下,無論是基層人員還是一般民眾,皆受到牽連,但又無法換取相應的成果,演變成不斷讓許多人白白送死、活著的人怨聲載道的局面。
身為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社長的山本悌二郎,有鑑於颱風過後糖業受災嚴重,但因為理蕃的關係,經費和人力都被挪用到太魯閣討伐中,導致糖業善後受阻。認為不應急於武力鎮壓,這種作法會花費甚鉅就算了,更糟的是還無法得到相應的成果,變成是不僅白白浪費錢還排擠糖業,得不償失。(朱和之,2016:96)大津麟平對於此觀點相當認同,因此被同時身為眾議院議員、立憲政友會骨幹的山本悌二郎邀請回內地透過輿論中止理蕃政策,原本大津麟平並未馬上同意,因為代表海軍(新政府)的山本悌二郎之真正目的其實是鬥倒陸軍(舊政府),變相地被捲入政爭,但為了達成透過輿論來改變強硬理蕃政策的目的,大津麟平已將此事列入考慮。在森丑之助抗議裁撤調查課、永田綱明告知參與討伐的警察過世後,最後於遊說佐久間左馬太未果,還被龜田理平太煽動成批評總督之下,大津麟平意識到直接建議總督改變方針已經無濟於事,毅然決然回到內地揭發真相。(朱和之,2016:98-114)這也是為何之後佐久間左馬太回內地爭取中央支持時遭駁回的緣故。(「遭駁回」本來想用「被打槍」,但是正式報告不能用這種網路用語XD)
和佐久間左馬太同為陸軍將領的板垣退助在晚年主張自由民權,認為人民應享有發展天賦的自由,增進國家發展,透過議會監督政府,避免少數人利用君權掌握權力,導致人民被專制政府統治。唯有人民和君王共同相輔相成,國家才能興盛。至於在殖民地中仍要推廣這點,便是向世界展示帝國殖民政策之成效,也會深深影響日人和漢人之關係,「國家依靠武力統一,卻不能光靠武力治理」,如果一味地將漢人看扁而不與其平起平坐,終不得民心。(朱和之,2016:174-176)
(三)無法表態者
不像上一節提及的有權人士,接下來的角色雖然也不贊同(或甚至不理解)理蕃政策,但他們並沒有能夠親近而動搖佐久間左馬太的機會,然而他們的立場仍顯示出一些重要的問題,是上文的人皆未提出的。
人類學家森丑之助身為蕃務本署調查課成員,深入了解原住民的生活和想法。認為入山砍伐樟腦的行動無疑侵害了原住民原本的居住地,原住民便是因為這點才會對日本人發動攻擊,不然他們本身其實是純真溫良的民族。結果日本人只看到他們的凶蠻,認為不用武力鎮壓不行,(朱和之,2016:105-106)才會造成這種文化衝突,兩敗俱傷。
太魯閣的原住民們對於針對自己理蕃政策沒有置喙的餘地,對他們而言,就是紅頭(即日本人)不明所以地要求自己歸順於他們。以他們的認知,沒有所謂的「歸順」一詞,即使用「和解」來解釋,他們也是百般不解,因為原住民要部落之間發生衝突才需要和解,內太魯閣和日本人從未接觸過,遑論衝突、仇恨,對於需要和解百般不解。對於總督府繳出槍枝的要求也不能認同,槍枝對原住民來說是男人的武器,如果沒有的話,最核心的打獵和禦敵根本無從施展。(朱和之,2016:125)
由於那些有權勢的日本人並沒有深入了解原住民的想法,都是站在日本那方的立場來論述理蕃政策的不是,因此即使他們反對,也沒有意識到還有這種層面的問題。書末吉揚.雅布也稱森丑之助和其他日本人很不一樣。(朱和之,2016:311)唯有相互了解,才能減少衝突,理蕃政策正是在完全不了解原住民的情形下的產物,以這種方式魯莽地鎮壓原住民,果不其然會引發許多問題。
三、理蕃政策引發與面對的問題
(一)造成無謂傷亡
原住民不易使用武力對付,討伐往往都是傷亡慘重。且山上的地形對原住民較有利,日本人即便擁有再良好的戰術也無法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施展。(朱和之,2016:78)上文已經有很多人指出,這種不斷派人入山送死的舉動,並無法得到相應的成效,這些人可謂平白無故地去送命。
(二)排擠產業
理蕃最大成果即可以砍伐樟樹林並開採樟腦,臺灣製腦合名會社代表小松楠彌固然樂見其成,畢竟蕃害導致其腦丁大量死亡,損失慘重。而過度注重理蕃下,影響了糖業的經費和人力,即使遭遇風災也未獲補助。(朱和之,2016:95-96)同為陸軍的井上馨甚至也批評佐久間左馬太的理蕃實為無謂之舉,糖業才是台灣的最大利益,為了樟腦業而排擠糖業得不償失。身為海軍的內閣總理山本權兵衛更指出以往台灣砂糖生產為政府補充大量財源,如今為了未來虛幻的樟腦利益而影響了眼前的砂糖產量下降問題,財源不足也連帶影響理蕃,樟腦都還沒倒手砂糖就倒了,對財政有巨大影響。
(三)過多人力
大津麟平認為為了討伐原住民和土地測繪而大幅度調用平地警察會干擾到日常警務運作。(朱和之,2016:110-111)另一方面,為了搬運糧食等粗重勞役工作,漢人隘勇被強制徵集,若不服還得遭受鉅額罰款(朱和之,2016:167)。導致民怨四起,叛亂漸增。大津麟平和永田綱明親自去視察的南投事件便是一例,當時大津麟平已留意到騷亂即將開始的警訊。
(四)侵害原住民
  1.物質方面 
總督府壟斷外界物資進入原住民土地。日本政府為了使理蕃順利,壟斷物資交易,使原住民無法到平地取得生活必需品,原本平地漢人是很喜歡山地的物產的,被總督府介入後,雙方貿易中斷,對原住民生活影響甚鉅。
  2.文化方面
理蕃政策的目標即為收繳原住民槍枝和革除出草之俗,然而這兩者都導致原住民傳統文化遭到破壞。槍枝的部分可以保障入山的日人安全,出草的部分則是希望蕃人能夠文明開化,捨棄野蠻行為。歷經日本人大舉入侵蕃地後,原本內太魯閣已經是少數保有最傳統原住民文化的族群,連他們也歸順後,這個文化便會逐漸消逝,尤其是為日人厭惡的出草,森丑之助認為出草並不是野蠻之行為,彰顯了原住民嚴格的祖訓(gaya),有了這種戒律,原住民即使沒有法律,也能詳和地過生活。(朱和之,2016:308-310)
(五)理蕃政策面對的政治阻礙
陸軍和海軍之間的鬥爭,也是佐久間左馬太在中央政府受阻的關鍵。事實上,除了理蕃政策本身就有很多問題之外,佐久間左馬太的閉門羹還來自於海軍要鬥倒陸軍的新舊政府之爭,日本內地發生政權轉移,新上任政府和原本的政府之間有政治角力,佐久間左馬太是少數守著舊思想的官員,面對日本政局的新變化其不以為然,認為只是自己推行理蕃政策的阻礙罷了。陸軍方面為了和海軍抗衡,也把佐久間左馬太作為棋子,雖然表面上也對其的堅持匪夷所思,但唯有讓理蕃政策成功,陸軍才不會顏面掃地。甚至還擔心佐久間左馬太親自上陣若有閃失,會有損陸軍勢力,到時陸軍要重新掌權難度便增加了。(朱和之,2016:153-154)
四、理蕃政策的結局
(一)全島平定?
  1.原住民反抗-大分事件
雖聲稱太魯閣族討伐結束後即全島平定,確實漢人的反抗在佐久間左馬太甫就任時就進入沉寂,(陳豐祥,2015:107)太魯閣蕃討伐也是理蕃政策的最後一環,照理說討伐結束全島皆應平定。但隨後布農族人即和日警衝突,與太魯閣蕃討伐僅隔九個月,顯示出之前的鎮壓成功只是假象,事實上很多原住民仍在伺機而動,並不是只要討伐完畢,舉行和解儀式就算平定。
  2.
漢人的反擊-西來庵事件
大量徵集漢人隘勇的結果就是不斷累積對日不滿,果真引發大型反抗事件。雖說西來庵事件是藉民間信仰而抗日,表面上似乎與理蕃政策並無關連,然而因為討伐而死亡的漢人有大部分皆來自台南廳,不能排除此因素對於西來庵事件的影響。(朱和之,2016:321)西來庵事件被稱作是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漢人抗爭,但原本其實漢人的反抗已經暫歇,卻又因為為了鎮壓原住民的反抗,重新再燃起漢人的反抗,令人感到哭笑不得。 (「哭笑不得」本來想用「傻眼」,但是正式報告不能用這種網路用語XD)
(二)樟腦業面對的衝擊
理蕃最初的主要目的即為使入山砍伐樟樹的過程能夠順利而不受原住民影響,甚至在外賓宴會上,龜山理平太毫不客氣地對德國領事萊因斯朵爾夫宣稱掃除蕃害後,德國的人工樟腦短期之內並無競爭可能。(朱和之,2016:93)然而德國人工樟腦技術突飛猛進,低廉價格打敗台灣樟腦,一夕之間喪失競爭力,開發的樟樹林失去市場價值,到頭來可謂一場空。(「到頭來可謂一場空」本來想用「真的是大大的被打臉」,但是正式報告不能用這種網路用語XD)
(三)真正的平定?
   1.人心不服
為了部落的存續,最終原住民選擇了投降並且與日本人「和解」,戰爭結束,佐久間左馬太討伐成功,但因為一摔成疾,回內地後旋即過世。雖然日本已經在太魯閣蕃區推行蕃童教育並興建佐久間神社,試圖推廣是佐久間總督才讓原住民能受到文明教化、皇恩庇蔭。但在舉行祭典時部落盛傳佐久間左馬太是被自己打死的,可見並未真正服從於日本。
 2.霧社事件
經過這次太魯閣戰役後15年,再度爆發一場大型原民反抗,其遠因即為此事件。這種軍事鎮壓下原住民只能在表面上看起來被壓制,然而其內心從未服從,為了堅守族群原始精神和奪回被侮辱的尊嚴,最終在1930年爆發眾所皆知的霧社事件。(陳豐祥,2015:111)就如森丑之助所述,原住民從未服從於外界政權而獨立自主,語言中並沒有「歸順」的字眼,(朱和之,2016:105)或許能夠一時讓原住民噤聲,但要用鎮壓的方式永遠迫使他們服從是不可能的事。
五、佐久間左馬太的堅持
縱使理蕃政策在推行時引發了許多問題,從現在回頭檢視,其成果也是令人萬分感慨。這不禁令人好奇:佐久間左馬太究竟是基於什麼理由,一心想完成理蕃政策呢?其實本書中有一些地方已經透露出端倪了,關鍵之處就是身為軍人又秉持傳統思維,所以會絕對效忠天皇,因而才會排除萬難完成理蕃政策。從他不斷強調是先皇託付的命令就可看出他對於天皇的忠誠,在批評當今官員腐敗時亦顯示他嚮往以前那種服從君王的時代,甚至因為中央不肯提供財源補助而經費不足之時,他寧可用自己的名義向銀行借錢也在所不惜,一心一意要讓理蕃政策成功。(朱和之,2016:238)皇令如山,天皇就像神一樣,被人稱是跟不上時代的佐久間左馬太,這生只剩下理蕃一事必須要完成,可見其對天皇的尊崇塑造了這種無法攻破的堅持,才會導致明明問題都很多了,仍然只見其成效,不計其成本,執意繼續推行的情形了。
六、結論
從成本、效益分析來看,理蕃製造了社會成本,理論上不應該採用的,為了追求政策的成效,犧牲了更多的東西,還得不到相對應的成果。(林有土,2017:157-158)從影響分析來看,理蕃政策的影響出乎預期,例如為了對抗原住民對於財政和人員的犧牲甚鉅,還連帶造成漢人不滿反叛、警員不足維持秩序的情況,以及排擠豐厚利潤的糖業,導致經費不足的窘境,既然產生這些不可預期的影響,在進行政策評估時就應該要有所修正,例如降低人員投入以及經費支出。(陳義彥,2016:42)然而在大津麟平力勸之下,佐久間左馬太並未有所動搖;在與山本權兵衛申請補助金時踢到鐵板,他也沒有變更既定計畫,反而從其它手段擴充財源。可見佐久間左馬太的堅持,雖然變成政爭的棋子而不自知,但他依舊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了理蕃事業,對他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當然,一意孤行的結果便是造成很多餘波,其收穫則不斷被推翻:說要平定全島,結果為了鎮壓原住民反而讓漢人群起反抗,顧此失彼,更諷刺的是,原住民之後仍然是反抗了,彰顯出武力鎮壓效果只是一時的;樟腦的結局雖然和堅持理蕃政策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為了理蕃政策,不顧台灣穩定的糖業而硬闖未知的樟腦市場,最終被德國的人工樟腦打敗,顯得之前的誇下海口可笑至極,不僅糖業受損,樟腦也沒了,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整體看來,佐久間左馬太確實完成了他所認為的理蕃,平定太魯閣蕃,達成先皇遺願。但他是個只看短期不過問長期的人,懷柔太慢但可以從根本上改造原住民,雖然對原民文化不是好事,但確實能達成日本企盼的目標,歷史最後證明了他的武力鎮壓不能長久維持,正如森丑之助所說。糖業也是,為了山地樟腦開發,挪用糖業經費,認為未來樟腦前途無可限量,忽視了當前的經費問題,只看到長遠而捉摸不定的利益。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只要能快速完成理蕃,並且看到成效,什麼都好!
當時的人看待佐久間左馬太,就是一個守舊不知變通,但也拿他沒辦法,只能任由他繼續推行頗有疑慮的理蕃政策,並造成許多問題;以現代的角度回頭檢視,既然為了這事導致這麼多問題,至少原先期許的目標能要達成才能符合效益,結果樟腦也沒發財、原住民也沒平定,那理蕃政策真的可以說是一場鬧劇了。
參考書目
朱和之,《樂土》,台北市:聯經,2016年。
陳豐祥主編,《普通高級中學歷史(一)》,新北市:泰宇,2015年。
林有土總編,《普通高級中學公民與社會4》,新北市:龍騰,2017年。
陳義彥主編,《政治學》(增訂第七版),台北市:五南,2016年。






(註:本文後半部是我大學中文的期末報告)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
前言:2019年10月25日
主架構:2019年11月17日、12月2日
全文完成:2020年1月15日

2020/1/17 13: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