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9日

民主使用的時機及其優劣

一、前言
我一直都是把民主視為一個很好的制度,也都不認為有什麼不妥之處。世界主流要貌似將其奉為圭臬,只要邁向民主化就是「好」的發展。然而之後我卻不時有聽聞民主的缺點,獨裁也不是沒有優點,「民主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已經是目前人類發展出的制度中比較好的」一句話已經耳熟能詳,這會讓我想要去分析民主的好處和壞處,或許可以找出折衷之道。另一方面,在這門課剛開始時,老師問我們「清大的防疫政策有經過我們參與而制定嗎?」,才讓我警覺到有些事情我們確實是受人擺布、支配。以及另一外門課「科技與社會」中有提到,核電廠中央集權式的管理,其實背後的意涵和民主相違背,這不禁令我好奇,這是否顯示不是什麼事情都需要民主?有時候交由權威來決定一切是在所難免的?民主的使用時機究竟是什麼呢?民主的缺點是造成它在某些時機不適合被使用的原因嗎?

二、民主的好處與壞處
任何事物都是雙面刃,基本上很難找到盡善盡美的,當然,民主也不例外。不過好壞這種東西牽涉到主觀的價值判斷,我也不太能夠,也沒有能力憑自己一人的認定其的好處與壞處,因此我將透過專業人士的著作來檢視所謂的好壞,理論上他們的看法應該較為可信且客觀。

根據藍玉春所著的《政治學概論:全球化下的政治發展》,民主有以下的優點:(藍玉春,201732-36

l   人民正式授權:選舉反映大眾意見並賦予當選者統治正當性,以選票正式授權並有任期限制
l   動態循環:政權有時限、有法律限制、受到制衡,可以定期檢驗
l   民意至上:政策須以人民的意見、利益為優先
l   責任政治:權責相符的權利運作,權利越大,責任越重
l   表意自由:公開言論、新聞傳播、著作講學、藝文作品展現、傳達的自由,即使不符當權者也無妨,公開批評時政、當權者,媒體監督政治人物
l   文官中立:有效治理國家最具體的面向,超越黨派、政治勢力為整體利益服務
l   公民社會:打破上對下單向模式,改成平等互動,約束掌權者,個人潛能綻放,不再被壓抑而虛無、扭曲,為自我實踐的場域,同時促進社會和諧、國家整體發展

還有另一本書,的《論民主》中有提及民主的好處:(Dahl199952-68

l   避免暴政:避免獨裁者進行暴虐統治
l   基本的權利:保證公民享有基本權利
l   普遍的自由:保證公民擁有廣泛個人自由
l   保護基本的個人利益:有助於人們維持自己利益而不受損害
l   自我的決定:讓個人在自己決定的規則下生活
l   道德的自律: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l   人性的培養:能夠使人性得到充份發展
l   政治平等
l   追求和平:民主國家之間不曾發生戰爭
l   繁榮:實行市場經濟會更為繁榮

然而有好就有壞,民主也有以下缺點:(藍玉春,201736-46

l   人類品質不穩定
l   選舉爛蘋果:只能挑出一個比較不爛的
l   政黨淪落成選舉機器、政黨互鬥
l   三大民主政治之瘤:金權政治、黑金政治、賄選,以權利取得金錢,以金錢取得權力,以金錢向權力取得更多的金錢
l   民粹主義:魅力型領袖可以即席演說,表演加說服,引領人民激昂情緒、意志,主導民意,甚至煽動、製造民眾非理性情緒,造成民眾對現狀不滿,支持其並給予選票
l   多數暴力:少數服從多數,多數不尊重少數。以主流民意壓制或忽略少數的權利和利益
l   政策無效率
l   對外集體暴力、雙重標準

綜合上述,可發現民主制度讓統治者的治理是符合民眾意志的,且其治理受到人民的監督,理論上政府的統治要符合人民的需求,即使不符也無妨,因為可以透過機制將其汰換下來。人民在此體制下,基本上不會遭受到政府的控制,因此人民可以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如此自已的權益和想法都不會受到損害和拘束,而且不管是統治者還是人民都可以負起責任,因為只有自己能夠決定的事情才能為它負責(Dahl199963)。因為人民不會什麼都不敢講、不敢做、不敢去想,所以可以激發出自己最大的潛能,也具備自我實現的自由,像是美國實行了民主制度數百年,締造出了龐大的資產和學術發展,這都是因為在民主制度保障下,人民能夠發展自我的緣故。民主制度以整體的利益為重,人人以理性選出合適的執政者,配合市場經濟可以自然地產生最大效益的特性,創造出社會最大的福祉。最後且最重要的是,人人生而平等,而民主制度可以保障每個人在政治上的參與是平等的。

但民主制度在實行上往往會不盡理想,這是因為人往往不是理性的,受的教育不足而民主素養不高,要求這些人使用理性來選出執政者、民意代表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參選人的素質也不見得高,進入政界不見得是為了國家的福祉,更多的是為了權力和金錢,執政只是一種手段而已,因此很容易和民主素養不足的人民共同造成民粹現象,這也是許多學者擔憂由人民治理可能造成的後果之一。民主中最為人詬病的「多數決」也是潛在的缺點-當其發展成多數暴力時。最後是在人民數量如此龐大之下,要人民完整授權給政府勢必是很耗時耗力的事情,即使簡化成代議制也是如此,因此,民主制度肯定不會比只要少數人就能決定一切的獨裁政體來的更有效率。

假設獨裁者開明的多且具備充足的政治治理知識,其可以做出對於國家最好的決定,但是人民不見得會滿意,這就回到了一個問題:政治治理到底是要追求對國家有最好的利益還是人民的需求?理論上人民如果都是理性的,應該最終也都會趨向國家最家利益,然而人民不是理性的,所以會出現人民的需求並不是國家的需求,或是說人民的需求反倒會減損國家的利益。即使如此,還是要以人民的意見為主嗎?

三、民主不適合的使用時機
先不談國家,我們從幾個與上段中提及的缺點有關且規模較小的例子,來檢視民主不適合使用的時機其不適合的原因在於何處。

核電廠因為其運作具有危險性,故需要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員來管理,一般人並無容置喙。且需要大規模、中央集權式的組織才能確保其運作良好,並由權威去主導,形成「廠內無民主」的現象。這點似乎和廠外的民主社會有所牴觸,但是如果這種性質的機構也要追求民主,將會導致停擺甚至危險的情形,因為這往往需要強而有力的指令去執行,人多口雜,意見紛雜將會決策過慢或是產不出共識(Winner2004142-150)。使用民主的時機,是否在需要專業知識之時,民主便派不上用場,然而這點又與數世紀前上層階級、知識分子壟斷政治有和相異之處,如果我們現在無法忍受有人在政治上獨攬權力而不讓全民有權參與,為何我們在有些部分還是可以接受未經我們參與的決策?

中央銀行是行政院下轄的部門,其業務為發行國家貨幣、保障幣值穩定、制定與執行貨幣政策、最後的資金融通者、管理外匯等(林有土主編,2018),近來有規畫將成為獨立機關,使用之人員將超脫黨派。然而央行的業務和人民息息相關,他們的決策會影響到人民甚鉅,超脫黨派意味著他們不會再受到黨的影響,而民意可以影響政黨,但政黨無法影響他們,這代表人民無法影響到在央行的人員。這就出現一個問題,明明央行的政策與人民有很大關係,那人民為什麼不能介入相關業務呢?我想是因為貨幣管理這種事情,要專精經濟學的人才能通曉,而無知的人民反而可能對他們決策造成負面影響,就像是司法要獨立,也是為了避免人民輿論影響到政府,而政府會為了順應民意去干涉的法官的判決一樣。這種高度專業性的政策,要參與需要一定的門檻,故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勝任的。

疫情等緊急狀況發生時,面對類似的緊急狀況,中華民國政府有設計「緊急命令」供總統使用,以便在情況危急時可以最快速的做出決策並實行,但為了符合民主政治原則,緊急命令雖然可以先發布,可是10天內還是要由具民意基礎的立法院追認同意才能繼續,否則無效。(林能士主編,2014144)本次疫情至今雖然沒有發動過緊急命令,但遭遇疫情這種情況危急之事,上至政府,下至學校等權力機構都自己做出了相應的防疫措施,去達到控制疫情的目的。難道還要詢問民眾的意見?例如說是否同意要進行體溫量測?是否同意強制佩戴口罩?是否同意單一出入口管制?可是民眾不能不同意,因為不做就有疫情失控的危險,所以非做不可,這就會顯得去徵詢民眾同意的過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為了疫情控制的大局考量,不管同不同意都還是得實行。

全球暖化的發生,有部分懷疑論者指出其為政府為了控制人民而做的藉口,有可能是全球暖化壓根就不存在,也有可能是全球暖化真的存在,但是其與人類活動無關,政府只是為了要找到理由可以介入人民的生活而將其塑造成是人為導致,因此人類必須採取行動去減緩暖化。雖然說我們已經證實全球暖化是人為造成,沒有假借其之名行專制之實的陰謀,但為了環保政府會侵犯到人民還是不爭的事實。在最初全球暖化的負面影響逐漸成形時,學者就已經呼籲政府必須為此採取行動,必須改變現在的生活方式以及產業發展,否則將會為時已晚,這就顯示出,應對全球暖化是否像防疫一樣,為了緊急事態,人民可以將自主權全權交由權威決定?但這樣就好比是共產國家,是活在當代自由風氣的人們所不樂見的,政府的一系列環保政策,舉凡禁止塑膠袋與環保吸管、禁止汽油車等,都是強迫人民改變生活方式,也是政府控制人民生活的作為,然而為了迫切的環境保護需求,政府不得不介入。(Klein201582-86)遇到這種緊急事態,也沒有時間讓人民決定,而且政府本身就預設不可以讓人民反對此政策,因為這種類型的政策勢在必行,人民不能拒絕,否則防疫和環保就不能夠實行。因為此政策必須實行,因此才會捨去讓人民參與的過程,直接實行這些政策才能達到目的。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民主在需要專業知識和情況緊急之時不太適合使用,因為前者會拖累其決策,人民又沒辦法做出最好的決定;後者甚至會耽誤時間,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所以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要用民主式表決,為了確保順利進行,必須把人民的意見先擱在一旁,之前老師所問「要有人民參與的流程,只是做做樣子嗎?為什麼在已經有既有決策後,還需要人民表達意見的程序?」,我想是因為,在第一時間需要快速而果斷的決定,才能保障核電廠安全、金融市場穩定、疫情不會擴散、汙染不會持續,但是為了符合民主制度的原則,人民還是可以監督這些政策,變成事後檢視,就有點類似緊急命令的發布後追認一樣,先做再評斷,既可以做出明確的決定,又可以兼顧民主。

但還是可以引申出一個問題,如果說可以用需要專業知識才能參與當作藉口,那不也可以說政治是一個需要門檻的領域,所以要限縮可以參與的人,這便違背了民主制度的核心:政治平等,也重回了過去的模式:只有有資產的白人男性才可以投票,因為其他人都因為不懂政治而沒有資格參與。但要注意的是,政治不全然只是需要知識而已,因為人民是要被治理的,所以應該有權參與,就算專業的政治人士做出了判斷,也要人民同意才可以(Dahl199981-83)。

四、結論
民主制度在保障自由上很有成效,但在做出決策(政治決定)上就顯得有點不太完美。民主使得政府的組成符合民意,治理符合民意,自然就不會有政府控制人民的情形;然而民主會讓做出一個政治決定變得困難,因為多方意見都要表態,就會很沒有效率,況且人民的素質不見得可以足以做出一個適當的決定。從這邊可以推導出兩個民主不適合使用的時機,且和民主的缺點有關:

民主在情況危急時不適合使用,因為民主的流程相當繁複且耗時,所以賦予行政官員某些權力,在遇到某些事情的時候,可以使用這些權限,但在使用上還是有範圍的,一切都要符合憲政架構進行,而且事後民意可以追認。

民主在需要專業知識做出判斷時不適合使用,行政官員可以使用不經過民意提出的行政命令來管理人民,然而行政命令還是需要在法律允許範圍內才能有效力。在透過專業知識做出政治決定時,還是得依法行政,雖然無法照民意行事,但至少會照法律行事。

因此以上兩種時機,無法直接地使用民主來進行決策,可是還是有補救的措施,或許有時交由權威決定是無可避免,但還是能做到不違背民主。雖然人民是被治者,人民理應當可以決定自己該如何被治理,但人民的民主素養或判斷力不見得可以做出最妥善的安排,這時就會需要快速而明斷的決策。以專業知識的部分來說,如果人民想要依靠自己就做出決策,勢必要提升人民的政治素養與知識,做到了這點,還有其它的缺點也可以一併改進,像是爛蘋果或民粹等。

民主本身還是個很好的制度,應該繼續維持,其它缺點尚屬可以克服,有待我們不斷努力去精進。但是一切都是以法律、憲政為依歸,而不是以民意為依歸這點,恐怕還需要再行探討,雖然法律是由具備民意基礎的代議士制定,但是他們的想法等於民意嗎?另外,提升民主素養要用何種方式進行,實務上做的到嗎,人民有意願、時間和心力去學習嗎?這兩點尚為待解之問題,有待後人繼續研究,希望能讓民主制度更為完善!

參考文獻
Robert A. Dahl,李柏光、林猛譯,《論民主》,台北市:聯經,1999
藍玉春,《政治學概論:全球化下的政治發展》,台北市:三民,2016
Winner Langdon,〈科技物有政治性嗎〉,2004,收錄於《科技渴望社會》,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台北市:群學
Naomi Klein,《天翻地覆: 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台北市:時報,2015
林能士主編,《國民中學社會2上》,台南市:翰林,2014

林有土主編,《普通高級中學選修公民與社會下》,新北市:龍騰,2018


(註:本文是我大學民主的理論與實際的期末報告)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0年6月28日

6/29 2: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