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

論性別問題

性別刻板印象是充斥於這個世界的一個現象,而我小時候就有注意到並對此感到疑惑,為什麼男生就該有男生的樣子,女生就該有女生的樣子?為什麼我們要分成男生女生 (我已知身體構造不同,但無法理解其因果關係)?為什麼男生和女生之間總要劃分楚河漢界 (男女有接觸總會被揶揄「齁~男生愛女生」)?老師是不是都把男生當成不乖的孩子而忽略個體差異 (我是乖小孩嗚嗚)?為什麼會有男生全體的連坐法?

以上這些問題我現在都可以給予過去的自己答覆:這就是傳統的遺毒,所謂的性別刻板印象,希望生理性別是男性的就要陽剛,生理性別是女性的就要陰柔,因為有這種差別才會分成男生女生,例如男生動態女生靜態,所以你看下課時幾乎都是女生在教室裡。我認為我們會自動歸屬男生或女生是因為這是外表上最顯著的差異 (頭髮長短、服裝褲裙。當然這也是社會塑造出來的),而且還會輕易地分出兩個群體,就像是「妳們女生怎樣...」、「你們男生都是...」把異性視為另一個整體。至於「齁~男生愛女生」則是受到傳統男女收受不親,而且相愛結婚都是一男一女這種框架導致的。因為大多數男生都很頑皮,所以老師會有這種既定印象是正常的,至於連坐法可能是老師覺得男生們之間本來就該互相監督,所以一起處分實屬合理 (問題是我跟他們根本不熟是要監督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任何一個個體的個性實在無法與其所屬的同一性別相容,那八成就會變成邊緣人,因為在同性間無法融入,如果轉向去異性又會被說閒話,導致這種人往往都會被排擠。這就是多數的暴力,而這個多數暴力居然是傳統二分法建立下來的!肇因於多數人都認同此二分法,但有少數人就是無法苟同或不符合此框架。舉個例子來說,男生不能可愛嗎?不能喜歡粉紅色嗎?不能喜歡角落生物嗎?現今的狀況是小孩往往都會把少數人排擠,所以這種男生通常都會被大部分男生排擠,被說是娘娘腔,而要加入女生群也是會有一定困難度。近年來最為著名的事件乃是玫瑰少年。



而且老師在分組時,常常會設計成男女對抗賽,自動把男生和女生分成兩組 (而且這種情況在各種場合也很常見,如綜藝節目),一副就是同性別的人會比較團結的模樣,這可能也導致到後來男女之間出現楚河漢界的原因之一。
各種體育賽事為什麼要分成男生跟女生呢?最常聽到似乎也是唯一的說法是男生體力比較好,所以如果男女一起比賽的話會不公平,導致最後可能優勝者皆為男性 (例如,綜觀全球頂尖紀錄,男性表現普遍優於女性)。把這點套用到體育課上就會產生問題:體能較差的男生永遠都無法及格,像是投籃球數、跑步速度等對男生的要求往往較高 (當然,柔軟度部分對女生要求比較高)。讓我不解的事有兩點,體能不足跟性別真的有正相關嗎?為什麼生理男性一定得達到那麼高的要求呢?另外我也有聽過一種說法,男性和女性的染色體有22對都是一模一樣的,僅有第23對染色體的其中一條有差異,從生理角度來看,男性和女性的差距應該不會太大才對。這樣女性體力真的有不如男性?男性體力較強到底是自然造成的還是社會造成的 (因為社會對男生體力有要求,所以男性都比較努力加強體能)。
廣告也是性別重要的一環,有沒有發現,汽車廣告往往都是男性駕駛 (偶爾看到女性駕駛的廣告還會覺得這家公司很棒),廚具、育嬰多為媽媽當主角,這例子也被課本反覆提及到耳熟能詳了。
當然,不可避免地我也有感到慚愧的地方,我有時候也會被這種傳統印象影響,例如說最近在圖書館看到一個女生在寫程式會覺得新奇,或是汽車廣告看到女生開車也會,還有搭公車或計程車看到女司機也會先吃驚一下,但這些都是正常不過的現象,為何需要感到新奇呢?說穿了這就是現代的框架造成的,不妨想想,為何都要強調女科學家、女太空人、諾貝爾獎女性得主等,就是因為這些領域長期被男性把持,所以女性能夠進入反倒變成特別且難得的。
我自己也有長年對一個問題感到好奇,就是現在已經變成雙薪家庭了,但媽媽總是負擔大部分甚至全部的家事,這是怎麼回事?我認為這是因為男性往往都會因為傳統而認為家事不是我的份內工作,無論再閒還是不會幫忙分擔家事;有些女性也會因為傳統而認為我就是應該要做家事,不管再忙還是得做 (或是不做家事就會被人說是懶惰)。這樣下來女性就變成要做兩份工作 (我贊成作者所說,家事帶小孩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一份工作),這其實是不合理的狀態,如果再外面的工作大家都有做,那家事也應該要分配才對。可以全由一人負責的情況僅有家庭主婦/家庭主夫這種專職於家務的人才會正常。我覺得按照比較利益分配是很合理的,雖然大家常說男生要當一家之主,但如果老婆更會賺錢,老公很會做家事,那應該還是要老公出去工作嗎?如果給老婆養,常會被人認為丟臉之類的,但這樣才是最符合經濟效益的模式呀。順帶一提,女生生完小孩後還要養小孩,這會造成女性長期遠離職場還有男性很少參與小孩的成長歲月,如果能老婆請產假生完小孩後就回職場,改換老公請育嬰假照顧小寶寶,不是很好嗎?
從小的教育就有不斷告訴我們現今兩性之間一直存有玻璃天花板、同工不同酬的問題,我一直不理解為什麼會這樣,女生為什麼會被看輕呢?男生為什麼要看輕女生呢?大家平等不是皆大歡喜嗎?讓女生無法升到跟男生一樣的地位有什麼好處?為什麼我們要分成男生女生?
我看不下去這種情況,覺得女性真的是長期受到壓迫的對象,無法進入權力中心、無法和男性平起平坐,在伊斯蘭世界甚至無法受教育、無法開車、無法觀看球賽。老一輩甚至有人已經受傳統荼毒已深,認為家事本來就是女生該做的,爭取女權是在搗蛋之類。我對此感到無奈,也不知道該如何解決這種情況。
當然現在女權意識高漲,也出現了女權自助餐的問題,如在車上被性騷擾,被指名的男性往往無法辯解-即使他是被誣賴的,現在變成男生也要保護好自己。但我認為,性別學這門學問不是拿來維護自己權利的,而是對於這整套體系有所質疑,即人類硬生生地分成男女一事是有問題的。
我覺得99課綱高中公民課的教育很好,有納入作者提到的性別光譜、性別認同、性傾向 (雖然遭到部分家長團體反對),讓我們了解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是不相同的,每個人的氣質也是在性別光譜的不同位置,要認同哪一種性別也是自己的自由。當然很多家長團體對此感到非常反感,性別怎麼可以自己決定!生來是什麼就是什麼!我覺得很奇怪,在當代這種自由風氣盛行的時代,為什麼不能有「性別自由」呢?還是你們害怕所謂的「傳統」被動搖?一個人本來就是為了自己而活,一個人來到這世上,一個人離去,為什麼不能自己決定自己呢?我很喜歡五月天〈玫瑰少年〉的一句歌詞「你是你或是妳都行 會有人全心的愛你」。清大很重視「生理性別」的態度也讓我很滿意,因為對於性別模糊的人,在填「性別」這一欄位往往會很為難和不適,改成「生理性別」後心裡就舒坦多了,畢竟這是由染色體決定的,也和自己的性別認同無關。
史學也有學到當今世界因為殖民帝國充分西化,導致全球都有西歐中心的問題,套用到這裡也是,因為殖民的關係,殖民地也被套上歐洲產生的二分法和性別的定義,不然其實各地都有發展出自己一套的方法,但都被破壞了,像是母系社會即為一例,甚至有地方的傳統是是女性剛強,男性柔弱;各地定義的男子氣概也不一定是懲兇鬥狠,對於養家活口女性也能做。像是之前中國明清時期丈夫多年考科舉,此時妻子就擔負了養活全家的重任。然而這點在歷史上常常被忽視,常會認為女性對歷史沒有貢獻,像是美國西部擴張時往往只強調男性的英勇,而忽視女性在家庭中對其的支持。宗教也經常輕視女性,像基督教認為女性是傻瓜、受男性支配,不能在教會發言;佛教認為女性得道要先轉成男性,其生產的是血汙等。
最後我還有一個疑問是男性和女性的特質是生物造就的還是社會造就的?像是作者也有提到男性比較會酗酒,色情也都是為男性量身打造。第一個我想是因為男性比較常到外工作,因而須交際應酬,所以可能比較容易酗酒?第二個就讓我生氣了,高中時的英文課本居然有一個是在講說男女大腦構造不同,所以男生滿腦子都是nothing box,也因此甚至網路上有人會說滿腦子都是性 (sex),我覺得該篇課文性別刻板印象甚劇,我還直接拒讀。我覺得性是人類原始慾望,女生也有性欲很強的,也有為女生量身打造的女性向A片,何以稱男生滿腦子都是性?當然女性成為男性發洩情慾的對象這是難以避免的,因為男性總會有一種可以支配、控制女性的慾望 (這也充分反映在色情界),這也是當今世界的無奈。
生態女性主義的主張我感到很特別,結合了現在最關注的環保問題和女性主義,沒想到這兩者受到的壓迫居然是一致的,還都肇因於父權體制。把時間量化分類成生態時間、生物時間、自由時間的做法也讓我耳目一新,居然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待男女性的差異,還可同時套用到人類和自然環境的關係。但我有一點有疑慮就是女性比較關注自然、生命,我覺得很合理,因為小孩是女性親身生出的,會有此情懷實屬正常。女性因為有生育小孩的能力因而對小孩感到關心,進而憂慮環境、戰爭對生命的影響,但是如我上面所說的,男性也可以育嬰,一樣會很關心自己的孩子,而且有些男性也會對當今環境問題、戰爭感到憂心,似乎不能一概而論。正巧我關心的就是環保和女權,生態女性主義根本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很支持他們的理想:解放女性同時解放自然,希望有朝一日能達到男女平等、人物平等!

生理性別女、性別認同男卻又支持去性別化的個案,我是認為這種情況是他覺得他並不符合社會性別下的女性,而是社會性別(gender)的男性。也因為這樣,他很有可能會質疑性別這種分法的合理性,所以才會支持去性別化,因為自己本身就不符合這個框架的設定,不免會想挑戰此框架。至於他的認同應該是認定自己是當代社會所期望的男性特質(gender),即現今大部分生理男性(sex)擁有的特質,所以才會稱自己的性別認同是男性。
生理性別女、性別認同男且交男朋友的個案,性傾向部分,以生理性別來說他是異性戀,因為喜歡的人和自己不同性別(sex);但以性別認同來說是同性戀,因為喜歡的人性別跟自己是一致的。就是說性別認同和性傾向應是不相干涉的,常會有人以為說生理女性的性別認同是男,應該會喜歡生理女性 (即生理性別來說的同性戀),才會符合一男一女,然而這種說法可能是受質疑的,像是此例子就是一個反證。可能的原因為,當代社會已經把愛情跟性別綁在一起了,其實愛人沒那麼複雜,愛上的只是這個人,而跟性別無關。

(2020/01/28補充)
另外我有疑問的是,為何經常會有「這個男人如何如何」、「那個女人回來啦」類似這種論述,雖然說這可能是因為有些語言在講述「人」時必定區分出性別 (如英文的man和woman),但在中文裡就不用特別強調這個了吧?
文中有提到,正是因為這種二元架構不穩固,所以才要一直提,如果這是穩固的,不提大家也都會做,那無法讓所有人都照做便顯示出這個架構並不穩定,才需要不斷提醒。就像兩岸關係,中國不斷強調九二共識和一中原則,不正顯示出它亟欲維持住的一中架構事實上並不穩定,台灣實質上並沒有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世界各國也都默認這點,但為了現實還是要認可一中原則,變成說只要一有風吹草動,中國都需要跳出來再度提醒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註:本文是我大學台灣啟航:跨領域解讀-性別學單元的預習作業)
參考文本:
《性/別的世界觀》,Raewyn Connell著,劉泗翰譯,書林出版 (第一、二章)
〈生態女性主義:連結性別壓迫與物種壓迫女性主義觀點〉,紀駿傑著,《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6期 2003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19年11月12日

(2019/11/26補充摘要)
作者以奧斯卡典禮、廣告雜誌海報、政治領袖、企業主管為開始,點出這個世界上對於性別的分類無所不在,並指出在勞動力方面,女性多負責服務、照顧性質,或是需要精巧手指的組裝工業,或無酬家庭勞動;而男性多為在外工作,並多從事粗重工礦業、資訊技術領域等。且女性賺的錢皆不及男性,這會演變成女性必須依賴男性扶養自己,當男性取得一切主導權後又導致家庭暴力的發生。然而這也不代表男性相對安全,男性常捲入攻擊案件,監獄裡大部分都是男性囚犯,男性也經常在戰爭中喪命,受營造、採礦的職業災害者也多為男性,後者是由於上述性別分工,而前者則是男性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表現強悍避免柔弱,才會產生暴力。以上這些作者稱之為性別秩序。
性別的區別在人們看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看到一個人就知道是男是女,工作的性別分工,婚姻一男一女,體育賽事的分組,服裝差異,廁所。以上種種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若被挑戰即被視為不自然,同性戀就是一例。但作者認為如果是違背自然之事,人類並不需特別立法禁止,倘若需立法來規範,就代表這些事情並不是自然決定的,而是社會決定的人類行為規範。所以才說男性和女性是逐漸被賦予陽剛特質和陰柔特質,這便稱作是性別認同,大部分的人對於這種二分法 (陽剛的男性、陰柔的女性)沒有什麼意見,也都符合這種規範,然而有一部分人處於所謂性別模糊地帶,而這類人經常會被人用不當言語形容。事實上性別交混是正常的,但也挑戰了傳統定義,從支持傳統者還要努力反對此潮流來看,可見這種二分法結構本身就是不穩固的。這二分法也造成了不平等,女性方面無法管理教會、無法掌握財富、無法營運機構、無法控制科技、識字率不高、被排除在主要活動外、成為男性發洩欲望的對象、成為被鄙視嘲弄的對象、被宗教視為不潔;男性方面若不具「男子氣概」將會被排擠取笑施暴、受到職災暴力致死機率高、酗酒習慣、更易受到運動傷害、壽命較低。這些不平等引發要求改革和反改革的運動,促使人類關注性別學領域,創造出不同性別理論和模型,也探討兩性差異和社會互動方式,且不管是個人生活還是全球社會政治都受到性別的影響。
對於性別的用語,英文gender本身就有產生之意,各種語言也或多或少受到性別化的影響。然而人類不能簡單的使用二分法區隔,如此會無法理解同性戀,也忽略了同一性別不同人的差異,也不能解釋當代人類共同合作產生的現代社會。性別是一種牽涉到身體的一種社會結構、社會配置,可以支配人類行為、文化。
作者舉出五個個案來展示性別議題。首先是澳大利亞國小校園中,男生和女生接受同樣的灌輸式教學,也會一起玩,但調查者發現男女之間有時會劃清界線,男生也較會排擠柔弱的男生,把女生視為較低等級,男生間也會有同性戀恐懼而較少肢體接觸。第二是南非在列強入侵開採礦產後,影響了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男性到礦場工作是為了原鄉的家庭的經濟,他們的「男子氣概」是建立自給自足的農場成為一家之主,在男性去礦場工作後則改由女性具備「男子氣概」,而這種文化也在列強控制下逐漸轉變成西方二分法的狀態。第三是一位特別的生理男性,跨越了各式各樣的身分,曾參與同性戀性行為,是一位妻子 (有三段伴侶關係)、扮裝女郎、娼妓,今為愛滋病防治宣導人員。第四是蘇聯統治下的女性,在蘇聯社會主義下女性看似提升地位,但事實上沒有 (如黨中央多為男性、女性仍要從事家務勞動),導致蘇聯解體後重新回歸二分法,且大家都不願回想那個混亂的時代,而不再要求積極活躍的權利。最後是發展中國家原本的性別分工被殖民母國破壞,獨立後出現微型貸款計畫重新分配資源,這個計畫使印度跨越了性別藩籬。
除了女性主義外,生態女性主義也於1970年代問世,結合女性主義、生態主義,並和深層生態學之間有辯論和批評。生態女性主義主張父權思想同時壓迫女性和自然,希望可以讓性別和生態兩者一起改善。女性經常被認為是較接近自然的,故性別分工多將其分配到自然相關工作,而男性則掌控社會發展,被認為是較文化的,而文化優於自然,就如男性優於女性。這種觀點遭到了質疑,因為女性不是天生就接近自然,而是社會建構出的,有違本質主義。顛覆壓迫關係也不是好作法,更好的方法是反對階層。在進入工業化和後工業化時代後,女性也逐漸脫離自然,但仍會因為孩子而對環境敏感或是反戰。作者接著藉由解構來證明人類支配自然、男性支配女性的邏輯結構是相同的。最後作者提出生物時間和生態時間的概念,女性因為接近自然、主掌復原工作而失去許多自由時間累積資本,無法獲得對等地位。就算破除這個架構,讓女性獲得更多自由時間,也只是把生物時間外包給外國女傭或是減少生態時間 (使用一次性商品)。因此,生態女性主義的目的在於解放女性和解放自然,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12/1 7:23

(2/16 0:03分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