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8日

自然書寫與台灣

摘要
自然書寫是一種呈現出人與自然互動的文類,自然擺脫過去僅被用來抒情、表達內心的身分,成為人描寫生態秩序,反思生存問題的對象。在台灣此文類才剛起步,因此對於其定義仍有討論空間,不管是自然語言、自然體驗還是自然一詞都有各式各樣的面向可以探討,連文學一詞都有不同解釋。對此,吳明益認為自然書寫需要有自然與人的互動,且要有實際體驗,以個人敘述為主,結合各種學科,展現對待環境的意識。但作者認為台灣的自然書寫還要開始於1970~1980年代對抗資本主義掠奪的環保意識高漲之時。然而2000年代後自然書寫逐漸轉變成學術領域,尚有許多理論概念、方法論和研究視野有待發掘,吳明益認為自然書寫發展至此有專業化、簡樸生活、改善生活品質的特徵。此外吳明益還嘗試對台灣自然書寫分期,作者對此雖有疑慮但能理解,由於此文類還年輕,可能無法套用傳統分期。 台灣的自然書寫作家大抵上受西方作家影響,如梭羅、李奧帕德、卡森。梭羅《湖濱散記》是西方自然書寫先驅,表現出自然應是具備野性而非被馴服的花園,且人類不須過多的物質資源,主張簡樸生活。但台灣作家多只關注其隱逸特質,忽略了不服從等其他內容。另一本書《種子的信仰》甚至已經有生物多樣性的觀念。李奧帕德《沙郡年紀》則是提出僅僅身為生態系一份子的人類要和其他生物永續和諧共存,即為所謂土地倫理。倫理學原本是注重實踐的學科,但啟蒙運動後轉變成理論形式,同時工業革命、現代化也大量耗盡道德資源,故產生了生態倫理,倡導人與自然間的道德關係。最後卡森《寂靜的春天》喚醒環保意識,點出體制對於自然的剝削,造成生態災害、能源危機,直接對公部門產生影響,亦為環境書寫之始。 只要人類跳脫人類中心主義、經濟發展,自然就能發現自然,關心被破壞的土地。林俊義〈核能發電的再思考〉為解嚴後首發批評政府的環保文章,比起韓韓、馬以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作者認為更有直指國家機器的勇氣。
心得
我認為能夠利用文字改變大眾想法、變更政府政策是很厲害的一件事,不管是直接指出當前環境問題,迫使人們思考自己的不對;還是描寫出自然的美,讓人們對自然有一分珍惜之情,都可以使大眾認知到現在自然正在被我們自己破壞中,需要有環保意識才能保護住美好的大自然,否則一切將再不復見!這種風氣是好的,歷經工業革命以來的摧殘,環保是現今的大趨勢,這些文章能夠用不同方式提醒大家去關心身邊的自然,令我驚訝的是,我本來以為卡森《寂靜的春天》春天之所以寂靜的原因是人類破壞環境導致原本應該百花盛開、蟲鳥齊鳴的場景遭到破壞,植物枯萎、動物滅絕,沒想到還有另一種解釋:在過度關注經濟發展、只在意人類自己的下,大家因此忽略了身邊的大自然,即使春天仍是寂靜的。 其實環保意識很久以前就有人具備了,但是都不受重視,如果能夠早一點開始說不定還能力挽狂瀾,不會像現在這麼嚴重。像是梭羅《種子的信仰》居然已經有生物多樣性的觀念,這可是殖民帝國時期因為單一化經濟作物種植大量破壞的模式,而到近幾年才被國際重視並保護之;李奧帕德《沙郡年紀》也早就有人與自然和諧共存而不應征服自然的想法,打破了人定勝天的想法,而且身為最有智慧的人類不應該是為了自己犧牲其他所有物種,而是需要負責維持這個世界的永續生存。 從本文也可看出台灣文學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熔爐,吸納各種文化、思想,像是自然書寫便是來自於西方,和當時的環保運動結合,橫的移植也不是什麼壞事,畢竟台灣文學本身的特色就是雜揉各文化,再和本土結合,形成關懷台灣的字句。

(註:本文是我大學台灣啟航:跨領域解讀-台灣文學單元的預習作業)
參考文本:
《寂靜之聲-當代台灣自然書寫的形成與發展(1979-2013)》,簡義明著,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版 (前言)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19年11月26日
11/26 9:3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