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8日

微觀史:大航海時代東亞地區的小人物





摘要
在大航海時代,東亞地區有兩個華人,雖然只是小人物,卻和當時的歷史有重大關連。第一個是16世紀的Antonio Pérez,作者從他提交的請願書開始,逐步分析這位華人對西班牙皇室的請求,並好奇這位華人的來歷。因此作者從其時代背景開始研究,當時是西班牙大幅擴張的時代,西屬馬尼拉總督Gómez欲征伐摩鹿加群島以獲得和科提斯 (Cortés)、比薩羅 (Pizarro)齊名的「征服者」封號,然而當時日本亦逐漸擴張,西征朝鮮、南進呂宋,且中南半島的柬埔寨遭受暹羅入侵而向西班牙求援。最終Gómez決定前往摩鹿加群島,但未成行即被華人殺害。改由其子Luis任總督,遣返華人要求明朝依法送辦。至於會有華人的原因是菲律賓形成了西班牙、華人、原住民共存的複式社會,且西班牙人雇用其他種人協助貿易活動。Antonio Pérez也是其中一員,其對葡西文化了解甚多,且和西班人上層人士有所來往,才能直接對國王提出這些要求。探究其過程,Luis任總督後,決定去援助柬埔寨,這同時也是Antonio Pérez和西班牙教士認識的契機。結果西班牙人和華人在柬埔寨引發嚴重衝突。第一次柬埔寨遠征後,Luis被撤換總督之職,此時日本和西班牙關係再度緊張,故西班牙派人前往明帝國廣州採買物資,另一方面,Luis再度前往柬埔寨,但因船難漂流到廣州,又引發葡西之間的衝突。此事讓西班牙認為以取得「賓那」港的合法授權。因Antonio Pérez在火藥方面有傑出表現,故西班牙國王同意其請求。最後消失在歷史檔案中。 
第二個人是17世紀的Sait,作者從他的最終結局開始,倒敘他會走到這一步的原因。原本他是生活在荷蘭統治下的農民,但平靜的生活因鄭成功入侵而被破壞,他因此投靠到荷蘭陣營,並且提供荷蘭人情報,並建議封鎖物資的戰略。惟荷蘭並未採用,因而慘敗。之後荷蘭人決定讓Sait擔任間諜打聽鄭成功最新情報,但因為回來時的路徑引人懷疑,即使他帶來了豐富情報,荷蘭人也決定將其軟禁。不久也有兩位受華人照顧的非洲人前來,但行為舉止以及發問可疑,被荷蘭人質疑是間諜。因為兩人華人間諜的身分被發現,荷蘭陣營瀰漫著起底間諜的氛圍,引起Sait的恐慌,因而決定逃跑,最終死亡。然而是自殺或是被荷蘭人殺害,以及Sait是否真的是鄭成功的間諜都是疑團。由此可看出荷蘭人面對叛逃者的心態和鄭成功的差別,導致了最後的輸贏,因為荷蘭人為了保護自己,懷疑所有華人都有間諜的嫌疑;但鄭成功在危急時還是雇用了荷蘭叛逃者,並且給予自由和權力。甚至,如果當時荷蘭人採用Sait的建議,可能就能打敗鄭成功了。


心得
讀完後的第一個感想便是:原來除了歷史課本之外,還有這麼多我不知道的歷史!我根本不知道西屬馬尼拉的歷史,也不知道柬埔寨有遇到這個危機,更不知道賓那港事件。但是這些都是發生過的事情,只能說在西歐中心的歷史框架下,我們真的忽略了很多地方的歷史。關於西屬馬尼拉,就我所學應該只有兩件事:一是曾經有伊斯蘭教叛亂,導致西班牙逐漸撤離台灣;二是美西戰爭後,西班牙割讓菲律賓給美國,因此有關當地總督也想要成為「征服者」,還有西班牙的向南擴張和日本有著密切關係,以及華人會被重用 (我以為只會開墾耕田而已)等是我都是讀了這篇文章才知道的。當然都還是有跟我所學有相關聯,例如西班牙在中南美洲的兩大征服者,葡萄牙在澳門的貿易根據地,明朝的海禁政策跟倭寇,日本入侵朝鮮,西班牙、荷蘭人對台灣的統治,鄭成功攻打荷蘭人等。列強將當地居民或是華人招來維持貿易據點運作或是傳教,這我在學台灣史時就已經得知,本文可看出除了台灣外,其他地方也都是一樣的模式 (如澳門、菲律賓,只是我不知道台灣也有因為三角貿易/奴隸貿易而來的非洲人)。而且作者經常用西班牙史料和明朝的史料相比對,這種感覺很奇妙,明明是同一件事情,但是無論是觀點、紀年都不一樣,甚至明朝那方還有很多遺漏之處。能夠重新合在一起對照想必不是容易的事,史家的任務就是蒐集史料,交叉比對,並且補足空白,尤其是在全球開始有交流之後更為重要。 

Sait的故事和台灣很有關係,一個美國學者居然研究台灣的歷史真是受寵若驚,我還以為台灣史就只剩下台灣人會重視而已。確實,台灣的歷史時代就是以大航海時代為開端,荷蘭、西班牙的接連佔領,讓台灣一有了文字紀錄便進入了全球體系,所以會被外國關注也不無道理。話說回來,因為受到中華史觀的影響,我們常會認為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但是對當時的人來說,原本平穩的生活就被突如其來的鄭成功破壞了,這樣看來,要說鄭成功為了奪得反清復明的基地而入侵台灣也不為過。當然,荷蘭人的統治也有引起台灣民眾不滿,例如麻荳社事件和郭懷一事件,但像Sait反而就生活得很好,可見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歡荷蘭人的治理。而且原來只是一個小人物,可以對歷史有這麼大的影響,一個區區漢人農民,提出的戰略差點就改變了歷史,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事課本沒提呢?難道是要故意塑造成荷蘭人被趕走是應該的?值得深思。至於Sait究竟是不是間諜呢?我個人是很想相信他只是一個走投無路,想幫助荷蘭人打倒鄭成功的普通農民,但作者的理性論證說服我了,我也認為第二次回歸確實有著已經成為間諜的可能性,但究竟是不是,已經隨著Sait350年前逝去而成為永遠的謎了。 
對人民來說,戰爭就是破壞生活的元兇,不論政治人物們有多大的抱負 (如反清復明),人民就只是要過生活而已,吃得飽、穿得暖,即使是為了外國人工作也不要緊,反正都過得好好的。沒事何必引發戰爭呢?以前學歷史只看到,因為1644年滿清入主中原,明朝逐漸撤退,形成南明政權,然而隨著胡魯唐桂四王一一覆滅,鄭成功決定將基地定在台灣,因而驅逐掉原本在台灣的荷蘭貿易據點。但看了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來當時的平民根本不知道這些東西-說不定連荷蘭人也覺得被攻打的莫名其妙-只知道鄭成功來了之後陷入戰亂,生活變得很糟,懷念之前的好時光。原本大家和荷蘭人相安無事,結果從對岸突如其來的勢力打亂了生活,也讓荷蘭人開始不再信任華人。其實荷蘭人的自我防範是合理的,因為民族的因素,鄭成功是華人,華人極有可能會跟鄭成功合作,而背離荷蘭。這點在二戰時,日本對台實施皇民化運動也能看出,就是因為害怕台灣人會跟中華民國合作 (都是中華民族),因此才要把台灣人教育成是皇民 (大和民族),才不會背叛日本。但我只能說荷蘭人太小看台灣人的情誼了,至少Sait就很效忠荷蘭。 描寫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對於整個歷史脈絡沒有幫助嗎?能否從小人物的視角看到不同的樣態而不是一味從上層往下看?史學導論中也有提到微觀史,我一開始還質疑口述歷史和日記這些市井小民的視角,能夠對歷史有多大幫助?但後來我改觀了,像是從一個中世紀磨坊主麥諾丘被視為異端而被處死,這件事看起來沒什麼特別的,但他的世界觀:世界是一個乳酪,呈現出當時的平民會把上層的知識吸收,再結合自己生活經驗,並得出一套自己的解釋,而不是一味接受上層的價值。一個叫做伯德特的人因為要離開英國去北美殖民地,所以其妻獲得了議會的補助款,然後伯特特又回國了,還被罰款並關進監獄,這件事看起來也沒什麼特別的,但他的故事卻牽涉到了北美殖民地的環境以及英國內戰,有點類似Antonio Pérez的情形,從一份特別的史料開始 (Antonio Pérez的請願書和議會記事簿的補助金紀錄),找尋遺留的史料逐漸去拼湊出整個故事,若有空白的地方,史家可以假設、推測、用當時時代背景的資料輔助來填補。 
不是每個人能像Sait一樣可以(差點)撼動歷史,但是從他們這些微不足道小人物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們怎麼看待自己所處的世界,或是(被我們認定的)歷史事件和他們的關聯,以及發現不一樣觀點的歷史,這就是微觀史。



 (註:本文是我大學台灣啟航:跨領域解讀-歷史學單元的預習作業)
參考文本:

 〈Antonio Pérez—一個華人雇傭兵與十六世紀末西班牙人在東亞的拓展〉,李毓中著,《漢學研究》第34卷第1期(民國105年3月): 123-152
〈一個中國農夫、兩個非洲男孩與一個將軍:全球微觀史的研究取向〉,Tonio Andrade(歐陽泰)著,王玖玖譯,《全球史評論》第7輯(2015.1): 44-62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19年12月10~11日

12/11 5:19 19:3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