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5日

維基編輯快速上手

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有一門課季風亞洲史的老師想要在課堂中推行歷史實作:編輯維基百科,而我剛好就是在維基深耕多年的維基人,就與老師、助教合作在課堂上教學如何編寫維基百科,為了方便同學以後有文字檔查照,架構皆與PPT相同

編輯方式因為所有維基都適用,所以我想要拆開來講,本內容接續上一篇維基百科的規則介紹,但只看這一篇著重實作部分的也是可以,本篇文章旨在介紹編輯的方法,例如說Wiki語法、條目的撰寫架構、注意事項、需要的素材等,其實維基百科自己就有一套給新手看的指南,但我覺得看完就不知何年何月了,因此為了教學,重點在於「快速上手」,能夠在短時間掌握編輯要點就好,有興趣當然歡迎延伸閱讀~


創建新條目

法1:直接點擊紅色連結,就可以進入編輯畫面,如下圖內的紅色連結都代表著尚未創建的條目

▼台灣遊樂園列表,灰色連結是使用者自己選的顏色,與系統無關


這些紅色的字是其他使用者使用中括號「[[]]」召喚出來的,之後會介紹,能夠告知大家台灣的遊樂園還有這一些沒有人寫,有興趣可以來撰寫


法2:創建條目精靈:進入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建立條目精靈,跟著指引一步一步的撰寫,最適合完全不了解規則或是想寫得很好的初學者

只是此方法最後一步會把你導向建立草稿而非「真正的條目」,用意可能是在防止新手在經驗不足情況下就直接創建條目,因為先變成草稿可以讓其他較有經驗的使用者檢查




只要是經由建立條目精靈創建條目的同學,都沒有辦法把這些條目轉成真正的條目了 (除非審核通過),若自行創建,會被自動移回草稿。因為管理員知道這條目是藉由建立條目精靈創建的,所以要完成審理程序才能轉成正式條目

我真的不知道維基百科居然還有這套機制,我剛來的時候還沒有

所以以後想要繞過審查直接建立條目的,就不要用法2 (建立條目精靈)
反過來說,如果覺得自己寫的不好想別人幫忙看的,就更應該使用法2,而不會一創建就被刪除更挫折

使用此方法,就表示自己要求別人來幫忙審核自己的條目是否合格,請慎用



法3:搜尋無結果時,一樣點擊下方的紅色連結就可以進入編輯畫面



法4:直接把要創建的條目名稱接在網址後面,例如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季風亞洲史 ,按下enter就可以了,應該就會進入以下畫面,再點擊右上角的「建立」或下方的「開始編輯「季風亞洲史」條目」即可



....


進入編輯畫面後,會看到 (以未登入作為範例)


下方就是可以打字的地方:



基本架構:導言、章節、參考資料

導言大致簡要描述條目主題,全文之首通常都以粗體的條目名稱開頭,如「季風亞洲史是一門歷史學科...」,之後說明這個名詞是什麼,但不是摘要,不需要講接下來條目所述內容,而是把最概括性、無法放入章節的內容放入導言,做個總介紹。如果是一篇很短的條目其實可以只要有導言,不需要再細分章節。最後文末要附上參考資料,條列出參考文獻,同時為註解陳列之處 (系統自動列出,下會介紹)。

並記得,在最後下方使用[[Category:]]  幫條目分類,如果不知道有什麼分類,可以不寫或只有一兩個,會有比較熟悉的人協助增加。 (如要寫的老師可以分類到國立清華大學教授、台灣歷史學者等)

當然,也可以選擇編輯現有的條目,使之更完善,也比較不會有不知道要寫什麼、一片空白從0開始的壓力!


---------------我是分隔線---------------

編輯語法格式  (參考精選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備忘單 )

''' '''                  粗體   '''季風亞洲史'''       季風亞洲史

<sup></sup>  上標   km<sup>2</sup>    km2

<sub></sub>  下標   H<sub>2</sub>O   H2O


== == 分章節







[[ ]]  內部連結       [[條目名稱]]     [[條目名稱|顯示文字]] 
內部連結可以幫助使用者連往相關條目,看起來就是藍色的連結。如果連往的是不存在的條目,會顯示紅色,也可以提醒有什麼條目尚未創建。如果要顯示的自不同於條目名稱,可使用後者,如「因為[[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疫情]],此活動停辦一年」。
或是「南宋的首都位於[[杭州#南宋|臨安]]」,就能夠連往臨安內容,因為臨安已經被放入杭州的「歷史」章節中了

[]     外部連結   [http://www.example.com 顯示文字]
在列出相關網站或網路上的參考資料時適用,通常顯示文字都是輸入網頁名稱,比較少直接key上網址的。不用像學院報告「範例網站,取自2021年1月8日,網址:http://www.example.com」,可以合併成超連結「範例網站,取自2021年1月8日」


<ref></ref> 加註腳
{{reflist}}放置於條目下方 (自創章節「==參考文獻==」),即表示維基百科使用尾註/文後註 (即所有註腳集中在頁面底部/文章末端)

ex:

...然而為了迫切的環境保護需求,政府不得不介入。<ref>Naomi Klein,《天翻地覆: 資本主義 vs. 氣候危機》(台北市:時報,2015)。頁82-86。</ref>


<ref group="註"></ref> 加註釋
<references group="註" />放置於條目下方 (自創章節「==注釋==」)
跟上面註腳的不同是,註釋是用於補充說明,非引用文獻。跟學院報告註腳都兼用的方式不同,不過如果是來源加上文字說明,例如「根據《史記》,此段文字應為...」,則可放註腳。


* # 條列式列點
*是一點一點的,#則是數字列點 (1.、2.、3.、4.),放置於,條目中比較少用,多以敘述性文字段落取代。


注意:直接換行無法開啟新段落,段落開頭不必空兩格縮排

空一格縮排是使用在引用段落時,就是學院報告中要引用較長的文字時,要以特別的字體、段落凸顯出來,因此維基也是一樣,只是前面空一格 (半形空格)即可達成


[[Category:]] 如上所述,可以用來幫條目分類,在冒號後填上分類名稱,如[[Category:台灣歷史]],條目將會自動歸入台灣歷史的分類中
會出現簡體字無可厚非,因為維基百科是全球的人都可以使用的,所以要看當初建立該分類的人是使用簡體還是繁體


---------------我是分隔線---------------

[上課沒講]表格 https://zh.wikipedia.org/wiki/Help:表格

使用此語法:

{|class="wikitable"  

|-

!1!!2!!3!!4

|-

!5

|6||7||8

|-

|}

會變成這樣:

詳細的各項參數:

width="50" | 欄寬 

|- style="height: 100px;" 列高


rowspan=3 合併列數三格

colspan=9 合併欄數九格


在表格中使用顏色:  ||bgcolor={{{色碼}}}|文字||

 align=right 表格置右

---------------我是分隔線---------------

模板是維基百科為了節省空間、制度化語法而使用

一段內容會在多個條目中反覆出現時,避免萬一日後內容有變動,又要進到各個條目裡面把這些內容一個個全改一遍

將{{模板名稱}}放入條目,就能夠把「Template:模板名稱」的內容自動放入條目中

如:需要提醒擴充可以在條目頂端放上{{Expand}};如果這條目跟台灣歷史有關,可以在末端放上{{臺灣歷史}}等


▼通知模板,提醒這條目有哪些問題要注意或應被改善
▼導航框模板,統整相關條目放在這些條目的下方,可互相連結
▼側邊導航框模板,放在條目頂部,顯示出來就會是在條目右側

甚至可以在參數填入想填的資訊,例如資訊框模板。可以讓條目主題的資訊一目了然,不必再散放在條目正文當中。

{{Infobox pandemic

|疾病=

|病毒株=

|地點=

|指示個案=

|首次發現日期=

.....

在「=」之後填入資訊,就會變成這樣:


---------------我是分隔線---------------

[上課沒講]基本概念:重定向頁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重定向

自動將存取者發送到另一個頁面(條目或者條目的章節)的頁面。例如,如果您在搜尋方塊中鍵入「UK」或點擊指向「UK」的連結,你會被帶到條目「英國」,頁面頂部會出現一個註釋:(重新導向自UK)。 這是因為頁面UK包含特殊的wiki代碼,將讀者導向到「英國」。

讀者被重新導向後,第一反應很可能是:「我搜尋的明明是那個,怎麼跳到了這裡?!」

所以會一直在自動迴圈是有原因的,例如孤魂信仰條目中有「萬善爺」,但本身是重定向回孤魂信仰的條目。這是因為水流公內容尚不足以支撐成整篇條目,所以先連回去大主題孤魂信仰,讓搜尋水流公的人可以直接導向到孤魂信仰去查閱相關資訊。但也因此產生這種永遠都在同一頁之窘境
如要擴充該條目,就在(重新導向自萬善爺中,點擊藍字就能到重定向頁面,按下編輯砍掉重定向,並同時擴充內容即可 (因為維基百科不允許清空頁面,所以不能分開進行;不能先去掉重定向,之後隔個幾天再來寫,要去掉重定向,按下「保存編輯前」當場就寫)

---------------我是分隔線---------------

正式送出前請先顯示預覽,否則一旦送出將永久保存於記錄中。但預覽不等於自動儲存草稿,故網路斷線、電腦插頭被拔掉等都算是沒存檔而會遺失資訊。


編輯結束後,送出前請選擇編輯摘要,或自己簡短描述,讓其他人得知您的編輯意圖,會顯示在版本歷史中

---------------我是分隔線---------------

圖片上傳

維基百科如果要插入圖片,不是直接上傳到條目裡 (我國小時一開始真的都找不到哪裡可以插入圖片,以為像word一樣),而是上傳到維基共享資源,再以連結的方式插入條目,連結會被代換成圖片。僅限註冊用戶 (且要是自動確認用戶)可以上傳圖片。

維基共享資源:自己拍的照片、自己繪製的圖片皆可上傳 。且不一定是條目要使用的,就是分享照片的一個平台。只是維基百科的圖片可以順便從該網站取用而已。

上傳區: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Special:UploadWizard


但像這種就不行:

自己繪製的不可使用到版權保護素材,如Google地圖 (底部有© Google版權所有文字,不可任意取用)


▼世博3號路線圖,路線本人自繪,底圖使用Google地圖



自己拍攝的不可以翻拍具有版權保護的作品 (按各國著作權規定,作者死亡後特定年後可轉變成公有領域,因此很多古畫都可以直接上傳,如蒙娜麗莎的微笑)

▼我自己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翻拍的畫作



如果真的要上傳地圖,推薦改用Open Street Map紅毛城條目的附圖的就是如此


紅毛城條目中使用的紅毛城周圍地圖

不能使用Google地圖街景拍攝的景物作為實際拍攝的代替 (網路上很多人都這樣用比較方便,但那是有Google版權保護的)

▼Google地圖街景上ˇ的新竹市南大路後站一帶街景


授權圖片不可上傳至維基共享資源,連上傳到維基百科本身亦要遵守嚴格規範 (自動確認用戶才有此權限)



具有版權保護的內容,必須以低解析度上傳,且對條目來說是有必要的才行

如電影條目附上海報、公司附上商標、軟體螢幕截圖等


圖片上傳流程

由於被版權保護的圖片太複雜,初學者不易學,先從自己擁有版權的檔案開始

 


1.選擇檔案


2.選取授權協議
最新版已經簡化到它自動幫你選好了,只要選擇「my own work」即可


3.命名檔案
取一個可供辨識的檔案名稱,為避免繁簡問題盡量使用英文,且此網站也為英文介面




4.新增說明

因為預設只有英文,可以添加新語言說明 (維基共享資源是全球人在看的,系統不分語言,不像維基百科,故介面都是英文)


5.添加分類

可以去找之前有沒有類似的照片,看它們是放在那些分類中再照抄過來。反正都會有很多志願人士幫忙增加更多分類XD

6.送出

按下publish files後,後面的步驟我都沒再理會的,按skip就好

這個也可以上傳圖片檔以外的,像我就有上傳過高雄捷運巨蛋的錄音檔


非維基共享資源上傳法

有很多獨立維基站,其上傳頁面 (Special:Upload)都大同小異,都由上傳鈕、檔名框與說明文字組成,屬於較陽春版的模式,因此檔案說明跟版權資料等都要用Wiki語法的格式打在文字框內,系統不會幫你生成,如下:

== 摘要 ==
'''中文:'''

==授權==
{{cc-by-sa-3.0}}

[[Category:]]


---------------我是分隔線---------------
1/7 15:09

上傳圖片後,加入圖片要用此語法:[[File:圖片名稱|thumb|right|文字敘述]] (圖片要置中或靠左,將right替換為left/center,但插圖通常都是靠右居多),就可以看到如下圖的成果



或圖片集 (需要列出很多圖片時使用,如清大夜市新竹市公車)

<gallery>

圖片名稱|文字敘述

</gallery>


---------------我是分隔線---------------

引用來源保全:網際網路檔案館 (web.archive.org)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使用時光機

是一個幫忙存檔網頁內容的網站,平常自己會去存檔(v.)網站,也可以由使用者送出存檔請求,不需要註冊

你存檔以後,未來萬一該來源消失 (網站被關/新聞被洗掉等),維基百科內的自動檢查程式會幫忙改成「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不會發生引用的來源不見導致沒有憑據,這動作就是幫自己的參考資料留存一份證據。

▼條目「十八尖山」中,由於多數網站均已失效 (404找不到),自動檢查程式都把它放上之前存檔的頁面連結

先看看有沒有已經被人存檔過了,如果上次存檔是太久遠以前,也可考慮再存檔 (已經有人存檔過的再存檔在此進行)

如果沒有,就按下Save Page


存檔完就沒事了,就放在那裡就好。之後如果有一天你要存檔網站已經消失,維基百科的程式就會發現並且自動把你這次存檔的連結放到條目中,後人要參考可以直接點進該次存檔。

一個時常變動內容的頁面 (網址不變,但內容常更動,如公車路線時刻表),也可以存檔,因為你引用的是此時此刻的內容,但這內容以後有可能被新內容取代,所以也可以存檔。這跟學院報告在引用網站時,經常要求寫上「於YYYY/MM/DD查看」是一樣的道理

寫法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維基化

導言提及條目名稱使用粗體

標點符號符合學院報告格式 (中文行間不要有半形標點,書名號不要<<>>這樣)

添加相關內部連結

年份統一使用西元年

不要有自問自答的提問修辭,全用直述句

---------------我是分隔線---------------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地區詞處理

因為中文維基百科是使用中文的都可以參與,因應不同地區用語不同,所謂「支語」像視頻、U盤等,可以自動轉換,編輯者不需要且不能自己修正成影片、隨身碟。維基百科在閱讀時可以自動轉換成台灣用語和繁體中文,只有在編輯頁面時才會看到對岸、港澳用語以及繁簡交錯情形,千萬不要自己把那些簡體轉成繁體



12/22 14:13 14:56 12/28 12:35  12/30 18:03 1/7 15:12 1/8 9:09 9:29 10:08 15:53 1/14 18:32 1/15 8:51 15:02 1/18 20:45 1/24 13:54 18:14 1/25 17:08 3/8 14:15 3/11 8:53 8:59 3/15 14: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