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6日

清華大學擴張史

 我對清大的擴張史也很有興趣,最初是從「台灣啟航」聽王俊秀老師所講而初步得知清大有兩個區塊,山下這塊是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用地,而山上則是墳墓的雞蛋面一帶。後來在「世界古文明」邱鴻霖老師又跟我們說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因為他是考古學者,因此在開發後山時也有參與挖掘墳墓的行動,這邊的形狀是風水寶地,因此吸引了很多人作為安息之地,從清代到日治乃至於民國,後來台積館的原址就蓋了火化場,而廢水就透過今大草皮上的那條溝渠流入弈園的池塘,「雖然聽起來有點毛毛的,但這就是我們這邊的歷史」,聽完之後我就相當的有興趣,並把知道的這些放在心裡,看看有沒有機會來深入了解、研究。我一點都不在意自己得知自己是在墳墓上唸書的事情,更大的是對這塊土地歷史的好奇。我在修習「全球暖化與環境變遷」時,原科院的鍾堅老師也時常給我們看清大的老照片,講述清大歷史,看起來感覺八竿子打不著邊,結果在下一週的校史演講就有提到他有參與校史,難怪會把這些納入課堂。感覺我一再地遇到清大的歷史,看來不去了解實在太對不起自己了。


為什麼清大可以不斷開發墳墓區呢?我小時候看地圖,清大最南邊就到人社院而已,後面一大片都是新竹市第一公墓,可是到現在,台積館、育成中心都蓋在上面,未來還要蓋教育學院跟藝術學院大樓,甚至要開發僅存的公墓區-南校區二期,為什麼清大可以這樣一直開發公墓呢?那些墳墓會去哪裡?墳墓主人不會生氣嗎,這裡可是金元寶、風水寶地耶?我也把這這個帶到課堂上問了,老師給的回覆相當完備,除了為什麼清大可以取得墳墓當作校地這是政策層面的問題老師不清楚外,當時的面臨的事件跟祭拜等都講述的很詳細,獲益良多,從老師這裡得到了過去親身經歷的歷史。我對地理空間類較有興趣,對人社院的組織機構史等反而不太感興趣,雖然得知從紅樓搬到現址這點讓我感覺蠻新鮮的,但我的目光還是放在老師順便提的清大擴張史,畢竟人社院的現址也是其中之一。以下就我目前的認知來陳述:


因為新竹的城區不斷擴張,所以墳墓都改放置在更偏僻的地方,也就是十八尖山一帶,而且從以前就是墳墓區了,因此之後還編制成「新竹市第一公墓」,俗稱雞蛋面-國小時在聽到這個有趣的地名時,就同時也得知這是墳墓,不是好吃的雞蛋麵。能夠搶先了解這件事情,我想就是新竹市人的優勢了吧。此外我從「人人都是史學家」有一組的報告中得知,以前這裡是有廟前村這一比鄰墓地的聚落的,但後來就逐步消失,現今僅存清交之間夾縫的部分民宅與雞舍,要是未來興建特二道路或是新竹捷運,這塊僅存的聚落應將會被徵收而消失殆盡。


後來清大在台復校,以核能為主要目的,因此設置原子爐,但又為了避免觀感不佳,而設置在當時校地最邊陲之處,當然以今日來看,已經是校園最中心的地區,同時也能看出是山坡的開端,由此可知以前這山坡便是一片墓地。人社院後來成為校園最邊陲之地,末端直接匯入人社院停車場。人社院(是最早的)也因此有眾多鬼故事,包括蓋成曲折是因為不讓鬼跟在後面、鐘塔的磁磚貼不上去,兒童樂園(今蝴蝶園)會傳來孩童的嘻鬧聲等,一旁的天然湖泊相思湖、梅園跟光明頂也都是鬧鬼常客,與十八尖山間的通道甚至還需要跨過一個墳墓。不過殘存的墳墓當然還有不少,同位素館對面的樓梯一旁也有,都是證明這一塊區域曾經是墓園的痕跡。


說到這一邊,以前這裡是非常荒涼,甚至一旁還有民宅的的極度邊陲之處,但還是有開闢一條小路到舊南門,此段路是可以在通往弈園的步道看到的,就是之前教育大樓施工封路時的人行替代道路,走在上面其實就正是走著前人在走的南門通道,如果仔細看還能看到地上有讓車輛減速的緩速丘,足以證明此路以前真的是給車輛行走的。只不過這一邊明明是最早有路的,但對比現在,這裡的路雖然擴寬了,但反而台積館-人社院那段才是主要幹道,為何後來的發展反而相反,十分有趣。


新南門的開發可說是清大校地的最後一哩路,新南門開發後,新竹市第一公墓的範圍就縮到只剩一個三角形,南校區大草皮已然成為與北校區草坪相互對應的大片綠地,新南門也取代了舊南門,成為主要的入口,火化場拆除改為台積館,人社院末端的停車場向南繼續打通連結到南大門,確立了南校區的大致配置。當時因為先處理好了這一段,校園巴士還只有開到台積館後就迴轉下山(也是教育大樓施工封路時的模式,我們當時就是在跟以前的學長姐搭乘一樣的路線),直到後來創新育成大樓、清華實驗室落成後,才一併打通另一段,成為大環線,校巴也確立了環狀繞行的營運模式。之後因應合校,將教育學院跟藝術學院遷來南校區,又會讓,還進而打算在大草坪上興建美術館、過去聚落遺留的三合院則改建成文物館,不過那就是未來了,不是歷史。


我在「人人都是史學家」也聽到另一組的報告是在講清大鬼故事的,其中有分析為何學校常會蓋在墳墓上,是因為如前面所說,墳墓都會遠離城中心,尤其是以前人鬼/陰陽界線分明,加上這塊是風水寶地,所以才會在這山坡地形成出墳墓。然後學校占地面積大,要是在人口稠密區也會讓城市發展受到阻礙(台大我就不知道為什麼能在市中心有如此龐大的地,蠻特別的),所以兩者剛剛好都適合在偏僻地帶,也就變成了清大蓋在墳墓上的樣台,提供了我從未想過的觀點,所以也一併寫下來。當然也可以說是死人不會伸張自己的權益,所以墳墓被拿去蓋走也無所謂,不過這種說法就比較殘忍一點了啦。現實一點來說,就是公有地比較好徵收就是了。了解自己生活的土地是這樣來的,真的是很有趣呢。


(註:本文是我大學歷史理論與史學方法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1年6月23日


2/26 17:17 4/21 16:3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