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0日

我所理解的台灣歷史 -論台灣史教育、所謂「殖民」與台灣的範圍

一、前言
身為2001年出生的台灣人,台灣史應該是已經熟到不能再熟的東西了,因為我們從國小就開始學台灣史,國中又再學一次,高中還再學一次,基本上都可以倒背如流了,我一直以為台灣史就這樣了,然而這門課卻啟發了更多的可能性,雖然說我也知道我們課本上學的並不是完全的歷史(這是當然,歷史上發生過這麼多事情),但我本來是想說能夠被教的台灣歷史應該已經沒有了,因為不管是哪個階段學,總是先講史前時代各種遺址,然後就介紹原住民,接著荷西時期來貿易傳教,被鄭成功趕跑,鄭氏就帶來漢制跟屯田,然後被清朝收為版圖,早期消極動亂很多,後期開港入台傳教、很多外患、開啟來台建設,日治時期做更多建設,改善生活習慣,進行多項調查,人民抗日從武裝轉文化,後來二戰就皇民化,戰後由中華民國統治,先戒嚴白色恐怖、發展經濟,然後解嚴大幅民主化。我所知道的台灣史,就這樣,基本上都是陳腔濫調,雖然現在108課綱的高中歷史已經改用主題式教學,但本質還是這些內容,只是調換順序,例如把建設類、族群移動、宗教類的放在一起而已罷了。難道台灣史就只能這樣表現嗎?
所以這門課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因為老師雖然課綱名字都還是傳統的那種,但沒想到內容跟以前學的基本上都是不同的,這才讓我發現,也前的課本講的不是全部,台灣史還有更多的可能、其實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很深,還有課本教的並不是絕對的,讓我去反思更多問題。例如說,發生在台灣這個島上的這些事,它們是之所以為何會發生在台灣呢?荷蘭人怎麼會突然來台灣?鄭成功為何要把台灣當作反清復明的基地?為何要把台灣割讓給日本?中華民國為什麼而來?(顏靜筠,2015)這些疑問(最後一個忽略不計),在這門課上都有辦法做出說明,因為老師把宏觀的背景都廣納進來了,才解決了小時候的疑惑,而為什麼小時候會有這些疑惑,就是當時的課本背景不詳盡介紹的緣故,其實台灣和世界史、中國史都有很大的牽連。

二、正文
因此我的理解是,台灣史是在一個很大的歷史場域中遭遇了很多事情,事實上沒有什麼主體性可言,不然為什麼只從台灣這個範圍來看這些歷史,常會有間斷而不連續的感覺,也就是感覺這些人都是「突然」就從外地前來接管台灣了,然後都不明所以的給他們統治,他們也會從那裡帶來很多人進入台灣-每一個政權都是如此,荷蘭人帶來東印度公司的人以及招募漢人,鄭氏也是帶來很多漢人,清朝還是帶來很多漢人,日本帶來很多日本人,中華民國帶來很多從大陸播遷來台的官員士兵和民眾。說到這邊,不禁讓我想到,那,在荷蘭人來之前,台灣上面到底有什麼人?「台灣人」嗎?那是什麼?還有漢人不斷移入來台,導致現在台灣非常多漢人,覺得漢人就是台灣人的也不在少數,所以經常會忽略其他族群,其實台灣的這種歷史,造就了現今的多元族群,而這麼多族群中,有一個少數族群反而才是最早在台灣的,也就是原住民,在荷蘭人來台之前就存在了,台灣島上最早的主人,但並未建立國家這種政權,最多也就是部落社會(不算我只有聽說過的大肚王國的話),然後就遭遇漢人的移入了,然後這個島的組成便漸漸變成以漢人為主。所以以這種角度來看,所有政權都是外來的政權,台灣從未在本土建立獨立政權過(台灣民主國不在此列),所以,台灣人(原住民)豈不是一直被殖民?
說道殖民這問題,我最初是在老師出「殖民地遺跡」的期末小組報告中才突然意識到的,對台灣來說,什麼時候台灣是被視為殖民地呢?日本肯定是沒有什麼爭議,我在線上期刊資料庫查詢時,使用「台灣 殖民地」去搜尋,出來的結果清一色都是在講日治時期,那麼,為什麼日治時期台灣是殖民地是這麼毋庸置疑的呢?而且之前甚至還會稱其為「日『據』時期」,凸顯出日本政府對台灣的佔據。一提到殖民,都會想到帝國主義,所以舊帝國主義來台貿易傳教的荷蘭西班牙肯定是殖民嘛,然後明治維新後因為新帝國主義和列強並進的日本,攻打中國要求割讓台灣,這也是殖民嘛。這兩個的共同點除了帝國主義外,還有它們都是異族,可是我們可以因為這樣就說他們是殖民嗎?或是說,不符合這條件的就不是殖民?我最好奇的就是,鄭氏時期、清領時期到底是不是鄭氏家族、清帝國政府(清廷)對台灣的殖民呢?通常不說這是殖民的原因,是因為台灣當時有很多漢人,而明、清朝統治範圍也有很多漢人,而且雖然清高層是滿人,但因為入主中原,漢人色彩也很重,所以這樣看起來,台灣跟對岸一體都是漢文化的範圍,不會有人說是殖民吧?但殖民的定義不就是外來政權進來統治該地人民嗎?明鄭、清朝看起來很符合這條件呀,難道是因為台灣人甘願被殖民?撇開漢人不說好了,畢竟漢人跟明、清朝同文同種,文化上是相通的,清領時期大大小小俗稱「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反抗運動好像也不是為了反殖民,只是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和官府有摩擦之類的。鄭成功身為外來政權趕走荷蘭人,漢人還會覺得是鄭成功幫他們把台灣收回中國的體系之下了,還要感謝他呢。那原住民呢?就算異族統治才算是殖民的說法才是對的好了,對原住民來說確實也是符合的,原住民是南島語族,打從根本上就跟漢人體系沒什麼瓜葛,因此確實是不同民族,所以鄭氏、清殖民了原住民,而對在台漢人不是殖民嗎?因為漢人是認同這些政權的,可是原住民認為他們是外族,所以那些施於他們的政策也都算殖民的一環。像是生番劃界封山、熟番繳納薪餉(蔡偉傑,2008),還有土地漸漸被漢人奪去之類的,生活、資源都被掌控在漢人/清廷手上,所以說漢人跟清廷連手殖民原住民也不為過。事實上不管在哪時期,原住民的待遇都不太好,就如同世界上很多地方一樣,因為都是異族,所以都是殖民;因為都是異族,所以都被剝削和貶低,這些情形,在北美洲、中南美洲、非洲等地都能窺知一二。所以這麼說起來,漢人為主的對漢人來說都不是殖民囉?好像也不能這麼說,就算漢人真的很效忠清廷而不像是被殖民好了,在被割讓日本時還建立政權拒絕割讓,但終極目標還是回歸大清,即使如此,台澎最終還是歸於日本所有,歷經了日本50年的統治,台灣終於沒有了漢人,或是說,和中國一樣的漢人。因為這50年兩岸的歷史差距實在太大了,而使台灣人自己發展出所謂的「台灣人」,雖然血統上還是漢人,但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已經和中國差距甚遠。因此即使在最初中華民國接收台灣的「台灣光復」時,台灣人都很歡迎,結果才發現是惡夢的開始,對台灣人而言,外來的政權一來似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結果中華民國也是如此,所以才會覺得中華民國並不是來台灣偏安的(就算是同文同種也一樣),而是殖民了台灣,它其實本身不應該來台灣的。這就促成了很多人無法認同中華民國,而想要獨立建國,拋棄掉中華民國。其實我以前都不太能理解,不管說我們是中華民國還是台灣有什麼差別嗎?不都是指稱現今統治台澎金馬的一個政權?事實上在國際認知也是通用的,有點像別名的感覺,如果從這種角度去想,倒是能夠稍微理解他們在糾結什麼。所以現在的台灣才會變成,從大陸來的國民黨和外省人,就變成移入的外來者,影響了台灣本土人的生活,台灣人事實上一直都處在被殖民,從來沒有自主過吳乃德2006台灣人的自主意識和凝聚力,也從此展開,終於不再一味地認為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才發現台灣獨特的歷史塑造出的台灣人,跟其他地方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台灣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才對。
說到這裡就會發現,其實台灣就是一個舞台,各政權來來去去,在其上的人民就不斷遭受不同政權統治,可是我們怎麼會凝聚出「台灣人意識」呢?還有「台灣」的範圍究竟是什麼呢?其實我也很好奇所謂國別史究竟是怎麼劃分出來的,要如何確定國別史撰寫的地域範圍呢?所謂「法國史」是以現今法蘭西共和國的領土為標準去撰寫的,但以前的法國範圍更大呀?至於「義大利史」是以現今義大利共和國為準,但以前義大利可是分成許多國家的。以國別史來說,究竟是地點重要還是政權重要?例如中華民國,1949年前後所管轄的地域可說完全不同,那中華民國史應以政權為依歸嗎?那又與本文所述有所出入。如果以中華民國現今的領土為範圍來撰寫,難道台灣史屬於中華民國史內嗎?再者,朝鮮半島歷史應該納入大韓民國史嗎?還是只需要寫北緯37度以南的歷史呢?先不管這部分,我們就先假定是以現在的統治範圍好了,可是台灣不是政權,只是一個島嶼的名字,而台澎金馬目前是由中華民國統治,我們到底是怎麼把台澎的歷史納入「台灣」史中的?還有,課本的這種編排這有想過金門、馬祖的人的感受嗎?如果說依照我所說的,台灣澎湖是因為離開清朝而被日本統治,才產生了和對岸的差異性,進而出現自主意識,那麼金門、馬祖就沒有歷經這個過程,他們會有台灣人意識嗎?會認同自己是台灣的一分子嗎?畢竟他們也只是和台灣同屬於中華民國的地區,不僅是最關鍵的日治時期,在歷史上幾乎都跟台灣無關。所以,他們只是同屬中華民國框架,而中華民國在憲法上是中國,再來台灣的人民已經覺得自身與中國無關,所以台灣如果要獨立,是就只要台灣跟澎湖就好了嗎?
三、結論
因此,台灣的歷史其實是相當複雜的,牽扯到外來政權、多元民族和地域劃分上的問題,以前的課本教的當然是沒有這麼全面,但自己去思考後,才發現有很多事情沒有這麼單純的,課本的說法太過簡單而單一,如果對台灣史的認識僅止於課本是相當危險的。在殖民上,異族的統治是殖民,而同族的因為有共通的文化,所以不會是殖民。然而歷史發展到近代,這民族的問題已經不再僅限於血統,還有更多構成「台灣人」的因素,所以台灣的自主意識漸漲,造成明明也是同屬漢人的中華民國,開始有一些人覺得也是外來政權的緣故,尤其是在以前的時代,還強迫台灣人民接受我國即中國的觀念。因此,我認為台灣史就是殖民史,對原住民基本上全部適用,雖然在鄭氏時期、清領時期對漢人恐怕不符,但在歷經日治跟黨國統治後,對台灣人而言,這些都是非自主的外來政權。但目前仍存在爭議而未解的問題是,「台灣」這個場域的範圍在哪裡。

參考文獻

蔡偉傑(2008,〈殖民檔案與帝國形構:論清朝滿文奏摺中對臺灣熟番的表述〉,《臺灣史研究15(3)25-55


顏靜筠(2015,〈國小社會教科書中的「臺灣史」論述與教師的教學轉化〉,《國立金門大學學報5(1)97-114

吳乃德2006,〈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臺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思想》, 第 2 期, 1-34。

 (註:本文是我大學台灣史的期末報告)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0年6月19日

6/21 9:13 6/29 2:13 7/21 26: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