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1日

維基百科快速入門 (簡明版規則)

這篇文章是因為我有一門課季風亞洲史的老師想要在課堂中推行歷史實作:編輯維基百科,而我剛好就是在維基深耕多年的維基人,就與老師、助教合作在課堂上教學如何編寫維基百科,為了方便同學以後有文字檔查照,架構皆與PPT相同

編輯方式因為所有維基都適用,所以我想要拆開來講,因為其實有很多的維基網站,他們都是使用一個「維基系統」,也就是多人協作撰寫文章的共筆系統,而維基百科只是其中但也是最有名的一個,因此本篇文章主講的是「維基百科」這個維基站本身的相關規定,畢竟老師說要搞清楚遊戲規則,寫出來的條目才能在維基百科裡面存活


先從對維基百科的印象起頭吧,應該大家都有聽過

1.你可以更改任何人寫的東西;任何人也可以改你寫的東西

2.所以報告老師總說不可以當作引用來源 (因為上面這個特性,讓它變得不準確可靠)

維基百科似乎在學術界有比較負面的印象,但它又是很多人查詢未知知識的救星。剛好最近志祺七七也有做關於維基百科的影片,可以把它當作入門~

不過本門課程居然反過來,是把維基百科當作課程的作業 (不再是作業抄維基囉~),因為維基百科也可以是歷史實作的領域,貢獻歷史知識也是為維基百科盡一份心力,像成大歷史系在109學年上學期就有一堂課用維基百科當作治史的成果發表。歷史系學生在被嗆「遲早被維基百科取代」後,居然反而自己去編輯維基百科,實在有趣XD




基本概念與原則

對所有人開放編輯:未登入者記錄IP (但不同地方就會有不同IP,同一IP也可能是不同人:在家裡、宿舍、圖書館就會變成不同IP,而圖書館共用一電腦者是用同一IP)



基本上建議註冊帳號,才能把所有貢獻都自動彙整在https://zh.wikipedia.org/wiki/Special:MyContributions
自己要找比較方便,老師要看也方便,還能隱藏自己的IP位置不被記錄在條目歷史 (維基系統的特色,之後會提到)


[上課沒講]名字空間

延伸閱讀: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名字空間

除了條目以外,維基百科還有很多其他的頁面,例如「草稿:季風亞洲史」、「討論:臺灣歷史」等,各有不同的用途,用前面的分類做出區分。像是尚未成為正式條目的「草稿」,或是接下來會提到的「討論」,以及本篇文章最常看到的說明頁面「Wikipedia」跟「說明」等。這些頁面是無法直接透過右上角搜尋框中找到,需要使用進階搜尋或用Google等搜尋引擎外部搜尋。

重要原則及概念︰五大支柱

延伸閱讀: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五大支柱

雖然編輯前無須事先閱讀方針或指引頁面 (請勇於編輯,不要因為規則繁雜就退縮),但維基百科五大支柱作為本站基石,歸納了各項重要原則及概念,還是值得了解

一般而言,維基百科方針指引並非硬性規定,方針與指引僅列出了各項原則及社群認可的最佳做法。方針所列規範,為編者所應通常遵守;而指引則用以列出各個具體情況下標準做法為何,以資遵守方針所列規範。在援引或執行方針指引時,應始終保持理性及符合常識。


*維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書:內容要有來源,為「介紹」事物,傳遞知識,就跟傳統的紙本百科全書一樣,解釋、說明一樣東西

*採用中立觀點:描述應客觀,不帶有主觀想法與批判,語氣上必須中立,不應該進行追捧

因為是百科全書,意味著有知識普遍性的要求。避免偏見。為了避免無休止的編輯戰,維基百科贊同公平地表現每一個重要的觀點,且不斷言哪一觀點是正確的


*對內容採用CC-BY-SA授權:不得提供有版權保護的內容;提供之內容也開放大家取用

**創用CC授權 (有些國小電腦課可能已經教過了)

維基百科授權條款如下:姓名標示(BY)、相同方式分享(SA)

必須按照作者或者授權人指定的方式對作品進行姓名標示

可以自由複製、散布、展示及演出本作品;

若您改變、轉變或更改本作品,須使用與本作品相同的授權條款


*不同編者相互尊重:善用討論頁達成共識 (~~~~簽名),維基百科的參與者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擁有著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觀點、看法和背景,既然是大家共同編輯出的作品,應當相互溝通尊重。如討論:臺灣歷史

*擁有彈性且不要害怕犯錯,規則不是死的,都可以討論

如果有規則妨礙你恰當地改進或維護維基百科,請忽略該規則。請做好被質疑或感到需要質疑時的解釋,必要時可到互助客棧討論。(維基百科:忽略所有規則

延伸閱讀: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非原創研究

維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書,必須遵循非原創研究力求準確的原則;維基百科不是存放個人觀點、經驗或爭論的場所,請保持中立的觀點

必須列明與條目主題直接相關、且直接支持條目資訊的可靠來源

可以自我引用,像老師如果要寫自己研究主題的條目可以在編輯維基百科中援引自己發表過的論文,但不得使用未發表過的研究成果,因為全世界只有自己有,無法供他人查證

因此同理可證,訪談的結果 (第一手資料)不能直接當作條目內容,否則將被刪除,需要附上可以查詢到的第二手資料。也就是說,訪談內容是無法直接放進條目的,因為這是沒有任何地方能找到的第一手資料,維基百科要求須有第二手資料 (網路、書籍等參考文獻)才能彰顯其關注度,不然每個人都去訪問隨便一個人,獲取豐富的資料都能寫條目了,所以當然不能這樣。維基百科不是拿來放訪談成果的平台。

總的來說,在格式、參考文獻、引註資料方面類似學院報告,但寫法可大不相同,因為目的不是「解決問題」


避免地域中心

延伸閱讀: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避免地域中心

中文維基百科是所有使用中文的人都可以編輯,因此要有全球觀

不要以為大家都知道一些本地人才知道的東西

如十八尖山位於台灣新竹市東區光明里、仙宮里一帶,屬於都會型的自然森林公園
→台灣經常被省略,但要記得有很多非台灣人在閱讀

有很多外國人會爭相造訪,中遠近馳名
→外國人是誰?勿隨便使用「國外」、「外國」稱呼泛中華地區以外的地域,或者使用「外國人」稱呼非華裔人士

延伸閱讀: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格式手冊/兩岸四地用語

我國在民國60年被竊據聯合國席位
→中華民國在197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聯合國席位

嗯?這樣寫是可以的嗎?

維基百科應該中立地表述現實,故對於臺灣海峽兩岸複雜的政治關係及相關爭議不預設任何政治立場

編者應以事實論述為基礎,表述兩岸四地所涉及的複雜情況

因此維基百科是採用「現實狀況」,即海峽兩岸是分裂分治互不隸屬的政治實體,而香港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方行政區

在非政治條目中,關於國家和地區問題,社群共識是分列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並與其他國家/地區並列


著作權

延伸閱讀: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著作權資訊

維基百科非常注重著作權問題,任何侵權乃至著作權不清的條目及內容,均會被刪除。不得抄襲,引用方式與要求和學院報告類似,必須加上註解 ([1]或(作者,年分:1-2)皆可,建議使用前者 (為維基百科特殊語法,後面會提到),條目末要附上參考文獻


關注度 (條目會不會被刪除的關鍵!)

延伸閱讀: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關注度簡明介紹

定義:對主題進行深入介紹的獨立可靠文獻的數量 (不是有多少人點閱此條目,而是該主題在這個世界的關注度)

如果很少文獻有描寫此主題,該主題將會類似於原創研究,是維基百科不允許的。且參考資料不足將無法查證其真偽。

故維基百科經常會刪除無關注度之條目,如公車路線(大量台北市公車條目)。也是最讓人受挫的,因為現有條目已經很多,沒人寫的就是很少人關注的主題,而這種主題往往就會變成關注度不足。

此外,字數要足夠多,才不會立刻被刪除 (社群可能會有念於你已經也這麼多字了,而先暫緩)

選題有必要成為一個獨立條目,而不是在某條目下的章節就能足夠處理。例如假使「臨安」這個主題可以直接變成「杭州」這個條目的「宋朝歷史」,就不需要特別獨立一個條目出來。


維基百科針對各種領域的關注度有很詳盡的規範,由於本門課程主要要練習撰寫老師的條目,因此適用的是「學者關注度」,藉學者的學術成就來衡量其關注度足夠於維基百科建立條目,規範上要滿足其中一項特定條件才能彰顯其關注度。

但實務上只要擁有充足來源,應該就可以被保留。目前人社院內存在條目的教師有黃一農姚人多黃應貴邱鴻霖李毓中,可以參考看看這些條目是怎麼寫的。(不過黃一農是中研院院士,姚人多是政治人物,關注度足夠原本就無庸置疑,留在上面也沒什麼奇怪的)


與社群溝通

延伸閱讀: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討論頁

因為維基百科是大家一起寫成的,與社群溝通請使用討論頁,當編輯出現意見時可在每一個條目的討論頁討論,語法皆與編輯條目相同,但要記得簽名 (直接輸入~~~~,會自動生成一個簽名)。如果想探討的問題涉及維基百科全站,或是討論所有維基事務可到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互助客棧

各用戶也會有自己的討論頁,可以透過此聯繫特定對象,別人也可能會來自己的討論頁留言

尋求共識的主要方法是討論,而不是投票


管理員介紹

延伸閱讀: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管理員


維基百科的管理員具有刪除頁面的權限 (但不是由管理員做出判斷,如下所述),也可以在發生惡意破壞或編輯戰時鎖住頁面暫停編輯功能。而產生方式須要具備一定條件,並接受選舉與評估,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選舉,選舉人資格似乎也有限制,所以老師倒是不用擔心中國人多所以能輕易掌控之事。


刪除機制

延伸閱讀: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刪除方針

任何人——包括您自己——都可以決定是否刪除條目。維基百科上人人都是編輯,只要有一人認為某篇條目不適合留在維基百科,就可以到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提出刪除條目,此時大家通常有七天時間考慮,一起討論去留,如果是自己的條目被提刪,有註冊帳號的討論頁會有通知,可以在這段時間內改善條目,也可以去參與討論說「我將要怎麼改善,請先不要刪除」之類的。

維基百科的刪除是由共識決進行的,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刪除請求,再由眾人投票進行決定,最終若為支持刪除較多,管理員會協助刪除。

但還是有快速刪除機制,假如有條目符合快速刪除標準,管理員就可以逕自刪除該條目,理由有:明顯的廣告、內容空泛等,如果有認真寫的卻還被提速刪的話,理由不外乎就是以下幾點:

G3. 純粹破壞:認為不是百科全書應當有的內容
G5. 曾經被刪除卻又被重新建立的條目,且內容與被刪除的版本大部分相同
G11. 明顯的廣告宣傳頁面:如果一個關注度不足的事物被寫了條目,就有可能被認為是有意圖利用維基百科來宣傳此事物
A1. 內容空泛,定義不明確


維基社群內部其實也有核刪派v.s.保留派的爭議,詳見https://zh.wikipedia.org/wiki/維基百科的刪除主義和保留主義


人文知識的爭議

人文知識不像科學,很容易會因為立場不同而有爭議、不同的理解與想法

而本門課程主攻歷史,更是高度政治化的領域

遇到意見不合時,應透過文明的討論 (善用討論頁)達成共識,而不是在明知會被反對時還固執己見

編輯戰與回退原則

延伸閱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編輯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回退

採取挑釁性的編輯行為,並且反覆使用回退功能,只要別人改掉自己的就去把它回退掉
回退是把上一位使用者編輯撤銷的行為,可以用系統或手動

情境:甲把台灣改成中國台灣,不久就被乙發現改回台灣 (或使用回退撤銷比較快)
甲就不爽再回退掉乙的編輯,變回中國台灣,如此這樣下去

此時管理員就會鎖住此頁面,不再開放編輯,並把版本恢復到到編輯戰發生以前,即甲把台灣改成中國台灣的上一筆編輯

延伸閱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破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保護方針

所謂的鎖住頁面就是「保護」,有分為以下兩種

  • 半保護 (只有註冊後7天且達50次編輯者(自動確認用戶)可以編輯)

  • 全保護 (只有管理員可以編輯)
    極高度政治爭議性條目,字字句句都是謹慎討論後寫下的, 一般條目不會受這麼嚴格的管控。如二二八事件

目的就是不要讓那種類似網軍的用IP就能竄改條目內容,只開放較有經驗、了解維基百科規範的使用者編輯



老師說中國人比較多,論社群共識決我們一定會輸,那維基百科為何沒有變成中國人一言堂,這就是有賴於他們被牆擋住,以及維基百科自有方針與原則

因此回退 (將版本恢復到編輯戰發生以前)不會造成留下來的頁面是由中國人把持,而是會回到符合社群規範的版本

(老師舉的例子是,我們一開始寫的條目如果被中國人改了,我們很久才發現去改回來,而他們馬上又修改,我們再改回來,將被視為編輯戰,最終會回復到他們一開始的版本,而不是我們的)


條目修訂歷史

所有版本都會被永久保留 (除非條目被刪除),此為維基系統的特色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何炳棣&action=history

由上面連結可見,每一筆資料是由誰在何時間所創建也會永遠保留在紀錄當中,還有增加/減少的字數以及編輯摘要 (說明此次編輯目的,後面會提到)

不必怕打的資料被惡意破壞,因為可以回復到任何一個時段的編輯。

因此上述講的回退、編輯戰過程,也全部都會保存在編輯歷史中




以上就是維基百科與維基系統的相關介紹,要接著看怎麼編輯維基、寫出一個條目實際上如何操作,請移駕到「維基編輯快速上手」繼續瀏覽


12/22 13:54 14:37 1/8 13:49 3/6 24:14 3/8 14:55 3/10 20:37 3/11 13:13 3/15 14:48 15:05 3/29 10:05
7/15 19:4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