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0日

什麼是文化研究

 什麼是文化呢?這就是文化研究一直在致力於探討的問題,使用了各種層面與理論,本門課程第一單元正是在討論這個,按照威廉斯的說法,文化是通俗的、是日常生活的一切,中學時代的公民課本也是寫「人類生活的一切總和」就是文化,但並沒有否定高雅、廟堂的文化,只是文化不應該只有這麼狹隘,之前我也有學過,文化有菁英文化、大眾文化、流行文化和次文化之分,而且不是一種「分類」而是會互相重疊的,這也導致我們以前考試的時候答案選項經常模稜兩可,因為文化的分界就是這麼地模糊不清。上層的文化也有可能變成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大眾文化也有可能晉升為上層文化,文化是會流動、變動的,也因此會很難定義,像是之前老師給我們看的台灣傳統紅白塑膠袋,也可拿來當作是時尚的服裝設計;章回小說不收入四書五經,現在卻有紅學鑽研紅樓夢;古典音樂也能夠被拿來寫流行歌曲,像是〈Remember〉、〈不想長大〉、〈寓言〉;年輕世代發明的次文化用語,也能夠擴散到不同年齡層大眾甚至政府(而且當擴散到他們時,年輕人又往往覺得用這些落伍了,例如咩噗)。所以流行真的是很難掌握的,要是沒有跟到,再學著用就會變成「LKK」,像是最近才知道用XD、笑哭居然又落伍了,我才剛開始用欸。這又聯想到了,這些符號是要共有文化的人才會知道的,字詞當然也是一種符號,像是我常逛PTT,有些特殊的用語真的要特定的板才會知道,像是公車板的「想像大師」、裡洽板的「明白」、日劇板的「劇loss」、笨板「活力四射」、股票板「吟遊詩人」,如果沒有長期處於環境下掌握脈絡,是很難理解其義的,要說明給他人也不是很容易,還有有趣的一點是,明明只是最大板八卦板的次文化,卻往往被形容成是PTT的鄉民文化,會忽略到其他的少數,就有點像台灣文化就是很台語嗎?那其他客語、原住民語的怎麼辦呢?談到語言跟各種用詞,就不能忽略關鍵字,有很多耳熟能詳的詞,其實以前並不是這些意思,我也是很意外,不過這點其實在我修「民主的理論與實際」時,老師也有說過民主的內涵是一直改變的,我想這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當然也就代表這些意義是被賦予來的,至於是誰賦予,大家又會乖乖遵照,就是領導權在作用,就像老師問我為什麼聽到警笛聲就會想要停下來,就是因為聽到了這能指,就會在腦中浮現所指:這是警車/警察,而他背後的內涵就是公權力,就是會不由自主地想遵守法規,以免受罰。還有一天吃三餐,其實也是在工業革命後,工廠為了要方便管理工人吃飯的時間才形成的,不然在以前都是肚子餓了就吃飯,怎麼會去限定次數跟指定時段呢?因此現在才會陷入明明還不餓,但因為中午了,所以得吃飯的情形,不然晚餐會餓,又不能在上課的時候吃飯,這很奇怪(在有些國家的文化中,上課吃飯很怪,不過台灣倒是還好,又是不同文化下的差異),所以吃三餐也不是自然的事情,是被人為建構出來的。但就正如我第八週提問的內容,自然跟文化的分野還是很不易界定,畢竟人也是一種動物,也算是自然界的一份子,只是比較「特別」而已,因為改變自然的幅度也特別大,所以也會有人把是否有人類區分成第一自然跟第二自然。至少我們知道,現在我們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一切都是文化,也很難一言以蔽之,所以就得像我一樣,分層這麼多層面來敘述「文化是什麼」。

(註:本文是我大學文化研究導論的作業)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1年4月23日

3/30 20:4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