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5日

新竹市東山街周圍的歷史變化

 一、動機


我覺得我只寫家族史對我來說不是很容易,因為不知道應該要講什麼題材,但做家鄉史感覺又很容易變成老師所說變成爛大街一般的地方志,而沒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會著重在我自己的觀察以及家人所知道的歷史,這種其他地方無法獲得的第一手資料,著重在這一條家門前的道路與我們的連結與感受,光是這樣就會凸顯出「這真的只有我才會寫出來這樣」。當然因為我還是很好奇這一條路的前世今生,最早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所以不可避免會從很早的時代開始述說,而這種時候我們就不可能與它有連結,因為我們家住的公寓是40多年前才落成的(我們現在其中的一個鄰居是當時的元老級住戶,就是他們家主導蓋的),而我爸跟阿嬤阿公是後來才搬過來的,更不用說20年前才剛出生的我了。如果最終的成果還是寫的很像地方志,至少我敢說基本上不會有第二個人像我一樣針對這一條不起眼的小路來講述它的歷史。


二、前言

我想要從家族相簿中的一張照片來展開我要說的故事:



這張照片是我在我爸以前的相簿中找到的,照片內容是我爸倚靠在牆壁上,場景就是我們家公寓的頂樓,後來國中的時候我就把這張照片翻拍擷取左半部就放上這個維基的條目「東山街 (新竹市) | 網路百科 | Fandom」,因為這張照片剛剛好讓我們家公寓的頂樓拍下去的東山街入鏡,因此想作為歷史變化的見證(很新奇地發現居然可以有不同時空同一點的對照圖,重點是這是我生活最熟悉的地方),現在為了此作業再度翻出來。本照片拍攝時間約略為1990年代 (因為當時洗出來的照片要是上面沒有日期就無從考察了,拍攝時間是我爸從其樣貌來回想這大概是他什麼時候拍攝的,當然在歷史上精確的年份是很重要,10年也足夠有很大的變化了,這就是本報告的局限性。我爸還有拍一張更舊,相同姿勢跟角度的,但背景實在模糊,也不影響我要講的內容,所以就取這一張作為代表。(至於為什麼要相隔數年拍這種一樣的照片,我爸也不記得了,相當可惜)



小時候認為附近的店家一直在變化,就覺得這樣就已經變很多了,沒想到一模一樣的一條路,在更久以前甚至連樓房都長的不一樣,我才體會到我的認知這種我出生以後的變化只是小事。之前聽爸說兩排都是種樹、汀甫圳附近都是田在那邊挖地瓜等都沒有感覺,直到我看到照片,才意識到以前這裡真的就長這樣,就是照片捕捉的這個樣貌,當時的人看東山街就跟現在的我看是一樣的「啊我家附近就是長這樣,不然呢?」,不會知道未來會變成怎麼樣。


東山街就在我家門前,是我每天出門回家必定經過之處,所以其變化我也常相伴。而東山街在地圖上一直都長這樣,但我直到看到這張照片看到它居然長的不一樣(但又好像長的沒差多少)很有感觸,所以想要歷史所學來認真探究它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在地圖上的?「形狀」有變化過嗎?道路兩旁的景物的變化呢?在我出生以前,東山街究竟是什麼樣貌?



(一)東山街的店家


既然先前也有提到,且以我目前在歷史上相對年輕的生命歷程中,最能觀察到的就是店家的變化,所以我就打算由此開始,這種東西太鉅細靡遺了,也會變成比較偏向流水帳式的記錄,不過我以前學鋼琴的地方(賞音樂府)搬到巷內,現在還是在賣樂器(艾爾樂器),特別的是音樂教室賣樂器之類的店這邊很多,以前有維也納教室(現在是補習班築興教育),還有百軒民族樂器跟博得提琴,這會不會是跟竹中有音樂班有關不得而知,但這裡是有樂器相關的市場。


發生在我出生以後而且比較有趣的地方是龍滿排骨跟7-11曾經都有搬家過但都還在同一條路上,龍滿排骨是一家很受竹中生歡迎的便當店,經濟實惠又好吃,我小時候也常吃,但後來因為租金問題搬家到竹中正對面轉角(阿寶滷肉飯對面),看起來是賺更多錢了,營業時間改成只有中午且週日不開了,至於原本的店面改成彭彭炒飯,但一樣因為租金問題,現在搬到東光路上了,這店面一直維持空蕩蕩。至於7-11搬家的原因不明,也許也是因為租金(原來這種大型知名連鎖店也會因為租金問題困擾)所以就搬到正對面,原址現為拓人補習班。


拍攝日期:2014年4月25日


還有不管開什麼都倒掉的錦城,在我的印象中店家一換再換,最一開始是鞋店,轉角處還有一個小騎樓地板有一個Nike的符號,後來改成大阪燒,開幕的時候我們家還有去吃過,最後是變成錦城這種連鎖店,就一直持續到去年因為屋主要改建房子並自己拿來住(我剛好遇到屋主監工而問到的),才搬家到東南街上,而此處不再作為店面。


其斜對面的橫濱商店是一家傳統的便利商店,但也不到雜貨店那種等級,後來可能因為四大知名超商越來越興盛,還結合了各項服務,在這種狀態,最後競爭力不高而關門,原本位置換成綠綺窗簾店。正對面是開了很久的餐廳海島,後來才關門。時間之久到在我們家裡,都會稱呼東山街39巷是「海島那條巷子」。


阿根早點持續很久,最後還是變成麥味登早餐店,這邊還有另一家早餐店「每天都要吃早餐」(以前叫做邊走邊吃,不曉得是不是同一家店)、美而香、阿婆早餐麵店等。正餐的話,普派牛排是小時候常常吃,現在變成三兄弟烤肉(停滯很久都沒有新店進駐),此外還有平價的東和自助餐、阿寶滷肉飯,集中在靠竹中的那一端。


三角窗鹽酥雞,最後變成隔壁洗衣店的擴張空間,這邊另有一家連鎖店開源社,可見是有鹽酥雞的市場,但我猜可能還是因為租金而收掉,畢竟自己開業背負的成本更大。至於這間洗衣店確實造福了很多附近沒有洗衣機的居民,甚至還可以在裡面買桶裝/瓶裝礦泉水(誠實商店那一種類型),外面還有其他地方也能看到的加水站,完全無人化管理,應該省了不少成本。之前聽說市府要進行騎樓順平計畫時,我還擔心這家店的面積會瞬間大量縮減(因為跟食品路的金玉堂一樣是騎樓外推而成)。


變化最大的是有一棟新房子落成,就是東山文教院公車站牌旁邊的歐客佬(這家店本來是在食品路今均豐水果店的位置),也是東山街少數擁有騎樓的房屋。本來此處是一個紅磚建築做為室內月租型私人停車場。


綜合來說,東山街上不少賣吃的,因為是以學生為大宗客群,這裡住戶也很多,所以想要吃外食也都很方便。同時也有不少樂器店跟補習班,但以這時間段看來類型變化是沒有很大的,宿連鎖店,也有人想來這裡開店創業,但至少做了一個紀錄,也許未來會有新的趨勢。



(二)東山街的歷史


因為我自己的生活歷程所能觸及到的時間段有限,這讓我想要深入探討東山街的發展歷史,逐步去挖掘出來它到底是怎麼來的,不過畢竟只是一條不起眼的路,就不太能奢望文獻中能被提及,這時可以使用的文獻就是古地圖,我是透過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hsinchu.aspx )來取得這些地圖。


這一帶區域原本稱作赤土崎,日治時期也沒有路名這種東西,所以是國民政府來台時才定名的。東山一名的來由是因為十八尖山位於竹塹城之東南方,故此區域被稱作為東山里,我想東山街一名也是如此來的,因為可是直通「東山」的道路。[1]


接著從地圖來看,這條路根據台灣百年歷史地圖,日治時期就存在著,是新竹公園直通到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的道路,而且應該是鐵路這一側數一數二早期開闢的道路之一。



新竹市街圖 (1928)

 


之前研究新竹公園歷史時,就有留意到其周圍就已經成形了,也就是今日的公園路,所以可以說新竹市郊區的道路是從新竹公園而起的。而東山街則是從公園內拉出來一條直直的道路直通新竹州立新竹中學校(新竹公園那一端的那個彎道,直到今天都還是東山街跟公園路的交接處),非常有可能正是為了學校而設置的,當然也不排除同時為了1920年代正在清葬整建中的森林公園(十八尖山),反正可以知道的是這條穿越一片荒地的路,可以讓市中心的人們到學校上學以及去森林公園踏青。


新竹高中一開始並不是在十八尖山山腳下建校的,1926年才從原址舉校遷到這裡,後來在市中心的原址就設立新竹州立新竹高等女學校(今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2]。至於為什麼要因為設立女子學校就要搬過來,而不是女學校另找地蓋,就不得而知了。


東山街既然是為了竹中而設的通學廊道,在講述竹中校史時就會經常跟東山街有所連結,例如校史中總是會提到東山街的木麻黃還有越野賽跑之起點[3],還有以下照片就是在述說竹中故事時的老照片,取自林建昌,《竹塹近代故事》,新竹市:竹市文化局,2012。頁132。




美軍繪製台灣城市地圖 (1945)



二戰當年同盟國軍隊要過來攻打日本的領土,台灣當然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就繪製了這一份地圖比較好攻擊敵營。這張地圖就呈現出日本統治時期之下的最後東山街的模樣,可以看到這邊有一個八卦型的聚落,是到現在都還在的,也奠定了我們這一帶的聚落會這樣特殊「八卦」的形狀發展。地圖中也可以看到一條河流橫亙其中,這一條自清領時期就開鑿的水圳叫做汀甫圳,自千甲一帶 (清大校本部附近)一路到客雅溪 (清大南大校區附近),其中途經過這裡,跟東山街一帶聚落的關係也匪淺,看這附近的水稻田,應該都跟它拖不了關係。這時候已經有學府路的雛形 (不知道是否是規畫道路才用虛線表示,可是美軍地圖應該不用繪製日本人的計畫...因此參考新竹都市計畫圖 (1938),發現日本人真的有打算規畫,但可能因為戰爭而無推動),日後把東山街截斷後,末端道路就變成竹中的內部校地 (演藝廳前停車場)。



新竹市舊航照 (1972)

後來技術進步,不是只能使用繪製的地圖,還可以有航照圖捕捉當時的鳥瞰地景,可以看到八卦型聚落變大了,東山街東邊有輔仁大學華語研習所[4](為今日已經退場的外貿協會培訓中心東山校區,同時該建築也是東山文教院這一公車站站名的來源,此為經詢問我爸的結果以及外貿協會說自己的東山校區稱作東山文教院 ,但到底是這個建築本來叫做東山文教院[5],然後被外貿協會使用;還是外貿協會使用後才把這個建築稱作是東山文教院,這個我還不清楚,有待考證),更東邊還有在台灣復校的交通大學根據地(博愛校區)。可以看到聚落的南方有一塊田地,這就是我爸說的這一帶都是田,確實,有水圳的地方就會有田。


擷取自openstreetmap (NOW)




現在這個聚落已經擴張到水圳的地方了,基本上已經填滿了每一個角落,田地的景觀已經跟東山街八竿子打不著邊,這條水圳基本上也變成排水的臭水溝(我小時候的認知是這樣)但林智堅市長還是有把它打造成通學步道[6],即便河流不美觀也蠻臭的,但是至少可以讓學府路上眾多的學生不會跟車子爭道而行,不能當散步的地點至少也有實用性價值(不過每年2~3月的櫻花很漂亮[7],水圳旁也有可以推廣水生植物教學的東山濕地公園,還是值得一遊[8]





(三)後記

從照片中我有發現一個有趣的點可以做引申,而且就回歸到「路」本身,可以看到道路兩旁是居民經常拿來停車之處,可見這個習慣已經是持續數十年,台灣後來人人都有私家車的比例大增,那時候大家都亂停車(不像是日本要有停車位證明才可買車,這裡的老建築也都沒設計停車場,因為是在汽車開始大規模持有前落成的!我們公寓也只夠停機車而已)所以停車位是亟需解決的問題,還好東山街本來路邊就有充足停車空間。東山街住宅多,且算是一個古老的聚落,車子多停車需求高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在幾年前,因為市長的政策跟人本交通的趨勢,2019年時政府因為要打造友善學生跟遊客的人行步道,在我們這邊舉辦了說明會,要廢除停車格拿來蓋人行道,我當時也有親身參與,當然遭受地方居民強烈反對[9]

結果令我意外跟驚喜的是,市政府改成把兩側水溝整平當作人行道[10],路邊停車維持不變,東山街最後變成道路設計的楷模[11]。沒有經過拓寬,始終如一,但變更道路的配置,可以更有效率地、公平地讓所有用路人族群使用,一個人有時候可能是行人,也可能是駕駛。



東山街的樣貌雖然一直在改變,但想到這條路從日治時期一路至今,就覺得格外有感觸。而且每日可以見到的竹中學生,從日治時期到今日都是這條靠通學道路上下學,東山街一直以來都扮演著通學道路的角色守護著學生,就算遭逢了私家車的數量膨脹、行人路權的下降,還是可以透過改造,繼續維持它的作用!


(四)結語


因為這份報告是從照片開始的,我就想到以前底片很珍貴都只會拍人物像,或是出去遙遠的地方遊玩時才會拍照留念,每天都能夠見到的熟悉的場景反而不會拍照,往往都是等到之後回頭去看時才發現景物已非。因為自己就身處其中,住家周圍的場景逐漸變化也不會意識到(如果是很久沒去的地方再次去就會發現「變了很多」,例如說自己以前的母校)。所以照片真的是見證都市景觀變遷重要材料,我現在也有多多留下來給以後使用,畢竟這是一直在變化的嘛,誰也不知道這些熟悉的事物何時會默默消失在自己眼前,要是沒有人紀錄將會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隨時代的照片跟地圖看到城市面貌變遷,讓我體會到一切事物真的都是一直改變的,商店的改變還只是皮毛而已,很意外以前這裡居然是長這樣,但變之中還是有不變,就是這條路廊,跟日治時期是同一條路,瞬間為自己每天的行程添加了歷史的感受。透過這次報告我可以思考環境變遷與自己的關係,我也嘗試從街景的改變延伸到最近的道路設計,這也是關係到交通觀念上面的變化影響到實際上的器物與生活。


街景變化可能有一些細節,例如說賣吃的店家,呈現出台灣社會生活的什麼變化,東山街不像是學府路上有多間學校與補習班,食品路上有很多賣吃的跟飲料店這麼鮮明的特色,但還是可以找到一點蛛絲馬跡來寫。我自己的生命中觀察到的細節是雖然這一帶的租金不便宜,但一家店關後,總是會有下一家店過來開。有一家小時候常去的橫濱商店,是傳統的便利商店,但也不到雜貨店那種等級,後來可能因為四大知名超商越來越興盛,還結合了各項服務,最後競爭力不高而關門,換成窗簾店。我爸有說我們附近有一個鄰居之前是開書店的,後來收掉就租給海島這一家餐廳,最近的動向是給一家居酒屋店,但很快就收掉了;還有一家則是經常更換,最後變成錦城出租店而穩定下來,本來以為會隨著串流平台的興起而倒閉,結果最後是因為屋主想要改建搬回來住不再出租而搬家離開。所以這種東西也不見得是會關係到大時代的背景,也跟個人的決策很有關係。


聽說是東山街一大特色的木麻黃現在當然早已不存在,甚至連一點痕跡都沒有,因為兩旁不再是田地,道路使用又改以車輛為主,東山街現在已經沒有路幅可以種植行道樹了。雖然景象會變,不過不變的是,東山街是一條日治時期的開闢的道路,除了供竹中的學生上學外,也可以連結新竹公園與新竹森林公園,剛好百年後的現在也定位成連結十八尖山與新竹公園的步行城市人行廊道,所以才會有上述的人行道鋪設計畫。雖然我覺得已經發展到底了,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也是會變成未來的歷史,未來不曉得東山街還會再變成什麼模樣,那時的人可能也很難想像2022年的東山街居然是長這個樣子。


[1] 陳國川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八,新竹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頁75。
[2] 竹中學生扛桌椅體驗遷校史- 地方-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75033
[3] 東山弦歌半世紀新竹中學1922~1975,https://culture.hccg.gov.tw/uploaddowndoc?file=Publication/202006051807250.pdf&filedisplay=東山弦歌半世紀內頁完稿_ebook+0605.pdf&flag=doc
[4] 新竹市一萬分之一城市圖 (1976)
[5]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Taiwan External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 (TAITRA) - 培訓國際企業人才,https://about.taitra.org.tw/培訓國際企業人才
[6] 汀甫圳通學步道開放 好走清爽又安全 - 寶島 - 中時,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606003261-260421?chdtv
[7] 新竹公園、左岸櫻花大道正迎粉紅花爆 3月中到汀甫圳追櫻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842194
[8]  有關這個可以看我做的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RAgw8uAao
[9] 有關這個可以看我的部落格:https://taiwangordoncheng.blogspot.com/2022/03/blog-post_13.html
[10] 有關這個可以看我的部落格:https://taiwangordoncheng.blogspot.com/2022/06/blog-post.html
[11] https://facebook.com/HSRonHighway/photos/a.1603069319984531/2657270917897694/?type=3 以及 https://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1645171178985&id=102898051720364

 (註:本文是我大學歷史學家如何想問題、戰後臺灣的政治與社會變遷的期末報告)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2年4月14日、6月5~7日

6/7 22:49~54 23:41 6/8 10:43 12/15 19:41~4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