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物的政治性,是為一項技術出現之後,有意或無意間地控制了人群的生活方式。我並沒有打算要探討技術本身有沒有政治性,也就是技術控制人們這點是社會結構導致的還是技術本身導致的,我關注的是這個技術的出現對於我們的影響,僅此而已。我發現清大校園內有兩處有這樣的現象,一個是校區區間車的時刻表與校園公車的路線,這看起來是兩件事,但我要談的東西其實本質都是相同的,即校巴和課表間的關聯;另一個是學餐的分布位置,清大校本部的三大學生餐廳-小吃部、水木生活中心、風雲樓-都集中在成功湖畔且地勢較低的位置,這點對於宿舍區和山上的系館之影響。
首先是校區區間車,是用於接駁校本部和南大校區的學生,方便不同校區學生的往來,例如說參加社團或修課等,然而有一些時段有很有問題,例如清大很多課程時間都是34n(包含本門課程),在13:00下課,如果有人接下來是要上另一校區的課程(13:20上課),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因為往南大校區的車是12:55發車,而往校本部的是13:00發車。這樣的話在以前便肯定會遲到,然而自去年11月以後這問題就解決了,因為83路公車開通後,讓兩校區多了一條新的運輸管道,而它有13:05發車的班次(兩校區都是)。可是這反映出了一個問題:這樣的設計讓83路公車可以賺到錢,而讓學生必須花錢通勤。原本的校區區間車是免費的,而搭乘83需要付費12元,既然83是新竹市政府和清大共同擬定的路線,清大要刻意讓科技之星獲得收益也不是沒有可能。這點在地板標示也有顯現出來:清大明明是在去年12月進行各乘車站地板標示粉刷,當時83已經通車,但為何都沒有特別畫出83的排隊區,這是否暗示校區區間車和83都是一樣的,所以都是排在藍色區塊。
圖一、現行校巴地板標示(攝於2020年4月9日)
圖二、人社院站的地板標示正在粉刷(攝於2019年12月18日)
校園公車有分成紅、綠兩線,其差別為繞行南校區的方式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很正常的,紅線班次比較多,因為可以快速上山而不用經過人煙罕至的弈園,可以在3、4分鐘內抵達人社院、台積館,比較能符合學生的需求。但這點忽視了需要快速下山的學生,例如第9節下課(18:20)後第a節(18:30)要趕著上課的人,下課只有10分鐘,除了校巴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快速移動,結果該10分鐘內最快能抵達人社院站的綠線是18:26,之前為了經過弈園而花了6分鐘才從山上開下來,上車後抵達綜二館站已經18:29分,若要到教育館、綜三館、物理館等處上課,必定遲到。
圖三、校園公車繞行南校區路線圖,靠右側均為上山,靠左側均為下山
(來源:自行繪製)
再來是學餐分布,這問題在人社院吵得沸沸揚揚,在山上的人社院、台積館雖然本身也具有小型學餐,但選擇極少,且第n節下課後通常都已售完而沒得吃,往往需要下山購買,對於接下來第789節有課者實在不方便。以人社系為例,必修課程多位於34n和789時段,且都在C404教室,很多同學下課後都會買飯直接在教室裡吃,等到下午繼續上課。雖說三大學餐的地理位置看似在清大校本部的正中央,但這忽略了位在高處的宿舍群和山上的系館,這也不能怪廠商,因為對於廠商來說,如果每次運貨、食材、商品都要開上山,耗油等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且如果設在山上,到了晚上往往人煙稀少,根本沒有收益,不如山下的學餐到了晚上還是十分熱鬧。
那這些問題,需要改善嗎?校區區間車的問題還牽涉到83的收益,但對荷包緊張的學生來說,免錢當然最好,如果把區間車時刻表修到完美,那這樣還有誰要去搭83?就只剩不是要去南大校區/校本部,例如轉運站的學生。如果83嚴重虧損,最終必定走向停駛一途,對學生是利嗎?並不是,因為有了83在區間車班次極少或不行駛的六日和寒暑假,83一樣維持每天33班次,所以其重要性仍不可忽視。另一方面,讓學生遲到絕對不是好現象,準時上課是一種美德,所以校園巴士與課表安排不順的問題有改善之必要。吃飯是基本需求,學校應當保障學生的吃飯權益,不可以忽視上山和宿舍的學生,否則有不公平之嫌。
改善的方式,針對前者不外乎就是重新擬定時刻表,或是把南大校區搬過來、重新擬定課表時間。後者就是增加販賣點,或是讓學生肯為了吃飯上下山。要怎麼做呢?區間車問題上段已有討論過,牽涉利益複雜就暫不討論修改時刻表之事。但可以把南大校區直接搬過來,雖然聽起來很荒謬,但這就可以免除兩地間通勤的困難,目前我也有聽聞此事,預計會蓋在台積館和人社院中間。但把教育和藝術學院從南大校區搬到山上,還是會遇到校園巴士上下山一事,所以這又回到像是第9、a節下課的問題,可以讓綠線提早從綜二館發車(如18:20發車改18:16發車,可以提早4分鐘搭上車),或甚至直接從台積館發車來解決。要不然就得把這兩節課時間拉長到20分鐘。綜合以上,更改時間似乎是最有效的辦法,但是總務處要怎麼知道什麼時間才能達到最大效果呢?這點最後一段將會提及。
學餐部分,增加販賣點有一些實行上的困難,像是人社系主任其實有商談過全家在人社院設門市一事,但最後因為全家認為沒有收益而破局,雖然我是認為整個山上的學生都會慕名而來,但對廠商來說,客群似乎嫌少,且如果包含山上學生的顧客都集中在水木生活中心消費,就不用多浪費成本維持在山上的人社院門市。但是可以找移動式攤販(餐車)來設點,反正他們本來就是到處移動販售,所以要他們來根本就和平常沒有兩樣,現在也確實有一些餐車偶爾會來,但是我覺得還是不太夠,希望可以設立一個專區讓攤販來擺攤。當然讓所有學生都集中在三大學餐吃飯還是最有效率,這就要想辦法讓學生肯上下山,我想到的方法是增加中午下山(綠線)、下午上山(紅線)的校園公車班次,如果說懶得下山是由於懶得走路,這確實是個誘因,或是讓教室關閉、椅子不好坐(很狠的作法),不讓學生待在教室等到下午,強迫你要下山去吃東西,不然就沒位置吃了(先忽略當前學餐禁止內用一事),後者應該較為可行,因為相較於前者是勸服(資料型),後者是具有強制力的物料型。
對於以上兩點,程序就是讓學生可以參與制定和決策,像我都不知道哪裡可以回報校巴的意見,聽說有LINE,但不太親民,不然像我沒有LINE的怎麼辦,希望可以跟校務資訊系統整合。因為學生是高度使用者,最能夠知道在使用上會遇到什麼困難、要怎麼改善到最好等。學餐也是可以調查大家不想下山的關鍵理由是什麼,或是希望要怎麼做才能讓山上也有學餐,還能顧及到賣家收益。既然都是以學生為出發點,那讓學生可以表達意見、參與也不為過吧?
(註:本文是我大學科技與社會的作業)
參考文本:
〈科技物有政治性嗎〉,Winner Langdon著,收錄於《科技渴望社會》,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群學出版
《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和快樂》,Thaler Richard、Cass R. Sunstein著,張美惠譯,時報出版,前言、第一章
原(作)文(業)撰寫日期:2020年4月20日
4/20 22:16 23 1/18 16:02 1/20 12:37 15:19 (2/15 23:46 (3/15 15:06分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